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功能外生过程中的要素

教育功能外生过程中的要素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劳工部主要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各类就业信息,收集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及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数据;同时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指导学校的课程设置。劳工部根据相关数据撰写的《岗位需求手册》很受美国大学生的欢迎。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把就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列入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之中。
教育功能外生过程中的要素_教育功能的社会学研究

一、教育功能外生过程中的要素

如果说,从社会期待到教育文本和教育行动,再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教育功能内生过程的必经之路,那么,从学生身心发展到毕业生就业和教育信号,就是社会期待从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转化从而完成教育功能外生过程的必经之路。

(一)反映社会期待的毕业生身心发展

经过教育功能的内生过程,学生身心发展演变成了反映社会期待的毕业生身心发展。这意味着,毕业生已经掌握了社会所期待的知识、技能,具备了社会所期待的体质、体能、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也就是具备社会所期待的知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等,使得他们从“自然人”变成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社会人”。当那些反映社会期待的毕业生身心发展作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时,教育功能就外化为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能量,从而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

从微观上看,反映社会期待的毕业生身心发展是指毕业生个体具备反映社会期待的知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等。毫无疑问,毕业生个体的身心发展与社会期待的契合程度越高,他就业的时滞就会越短,他获得较好工作岗位的机会就会越多,他胜任某一工作的适应期就会越短,他工作的发展前景就会越光明,总之,他对社会的贡献就会越大。

一般说来,从个体社会化意义上看,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期待,一旦参加工作,他就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是,也有极少数毕业生走上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他们的身心发展背离了社会期待,他们的犯罪行为表现为消极教育功能的外化。而只有反映社会期待的毕业生身心发展作用于社会,才能表现为积极教育功能的外化。

在中国现阶段,完成义务教育后最早进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个体具备的反映社会期待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即文明礼貌、正直守信、遵纪守法、有社会责任感、热爱劳动、自尊自律等;(2)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即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良好、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能运用所学知识和适当工具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参加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效果好等;(3)交流与合作,即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能正常与人交往、乐于与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理解他人、善于正确处理合作交流中的各种矛盾等;(4)运动与健康,即认真做好“两操”,体育课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活动、自尊自信、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精神状态良好、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5)审美与表现,即认真上好艺术课、欣赏进步的文学艺术作品、积极参加各类健康的艺术活动、能表现自己的艺术爱好等。这五个方面基本达到要求,就是学生的身心发展反映了社会期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起较好的作用,教育功能得以积极外化。

从宏观上看,反映社会期待的毕业生身心发展是指一定时期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规模、学历层次结构、学业专业结构、总体质量上符合社会期待。一般说来,反映社会期待的毕业生规模与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和人的专业化的社会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义务教育反映人的社会化对教育普及的要求,反映社会期待的义务教育毕业生规模就是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规模。由于人的专业化的社会需求是个人或家庭支付后义务教育学费的能力和政府、企业、社会团体资助后义务教育的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个人或家庭支付后义务教育学费的能力既与个人或家庭可支配收入相联系,又与后义务教育的个人收益相联系,如果政府、企业、社会团体资助后义务教育的能力可用世界GDP相近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平均数来确定的话,那么,一定时期政府、企业、社会团体资助后义务教育的能力就是可确定的,由此所决定的后义务教育成本的政府、企业、社会团体补偿是可确定的,因此人的专业化的社会需求就是后义务教育成本的政府、企业、社会团体补偿一定的条件下由个人或家庭有支付后义务教育学费能力所决定的人的专业化市场需求,反映这种人的专业化市场需求的后义务教育毕业生规模就是反映社会期待的后义务教育毕业生规模。反映社会期待的毕业生规模在学历层次结构、学业专业结构、总体质量上一旦与社会期待相适应,就会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教育功能就会充分得以外化。这意味着,不能反映社会期待的毕业生规模、学历层次结构、学业专业结构、总体质量,将导致教育功能外化的不充分。

(二)毕业生就业

教育功能外化的不充分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失业。如果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那么,在他们身上所内化的教育功能就不能及时实现外化。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解决就业问题。

例如,美国实行的是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安排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美国政府在就业中起着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作用。各州设有发展局,负责推动就业工作,由联邦政府核拨经费。美国劳工部主要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各类就业信息,收集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及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数据;同时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指导学校的课程设置。劳工部还在网站上定期或者不定期公布有关就业的数据,如当代最受雇主欢迎的10种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培训能力、科学与数学能力、理财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外语交际能力和商业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注意提前培养开发个人的潜能。劳工部根据相关数据撰写的《岗位需求手册》很受美国大学生的欢迎。

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把就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列入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之中。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影响到学校在全美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为此,各校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就业指导。同时,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就业实习课程,让学生熟悉求职的环节和技巧,同时帮助他们联系实习单位,使他们尽可能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习。这些课程能让学生在大二或大三时就关注就业规划,他们会系统地按照这个规划积累相应的能力或经验。美国各校就业指导机构除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外,每年还要举办就业洽谈会,向雇主推荐学生,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就业成功率通常高于其他渠道。此外,在美国,大学教授的推荐信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学生如能得到名教授的举荐,找份像样的工作几乎不成问题。

在美国的非营利性就业组织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其会员包括800多家高校和1 900多家企业单位,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协作,每年为100多万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在大学毕业生寻找职业时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该协会出版期刊,对就业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求职和招聘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其中最有名的是《择业》杂志,许多学校把这本杂志列为学生就业和求职的指导用书。

其实,美国大学生通常也早早为自己制定了就业的长远规划,为自己的未来作打算。他们认为,缺乏相关经验是找工作的最大障碍。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非常关注积累实践经验,从来不怕有难度和强度的工作挑战,一旦有合适的实习机会,他们就会紧紧把握住,以增加自己的实际经验。应该说,美国大学生比较务实,在找工作时不挑剔,而是采取一种现实的态度,即“先就业,后择业”。大学毕业后,他们先找到工作解决生计问题,至于兴趣和理想,只好先靠边站,在工作闲暇时再留意一些相关的就业信息,相信总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美国一家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首先是要有活可干”。他们甚至不放弃任何一个在偏远城市的工作,抓住任何一次增长资历的机会,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作准备。

目前,美国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导致美国就业市场萧条。2009年2月,美国非农业就业人口净减少651 000人,失业率从7.6%上升至8.1%。[14]相应地,应届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密歇根州立大学高校就业问题研究所主任加德纳预计,现阶段适合美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入门级”工作岗位将比去年减少8%。这将使美国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如哈佛大学商学院这样顶级院校的MBA的毕业生,往年至少有一半学生进入薪水丰厚的大型投资银行,此次金融危机至少使华尔街丧失3.5万到4万个工作机会,同时拖累相关产业减少13万个就业机会。现在他们正千方百计寻找其他出路,有的干脆自己创业,哈佛大学2009年毕业班里,则有14%的学生申请了美国支教队。去年这一比例为9%。另外,登记加入和平队、美国国民服务队的人数都创下了纪录。另一些学生为了逃避衰退而争先恐后地报考研究生院,使得入学竞争异常激烈。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感到在国内就业难度加大,就直接到国外就业或留学。

日本政府、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并积极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政府将其当成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与保障事业来看待,提供全方位的无偿服务;高校也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环节予以高度重视;社会则将毕业生看成需要帮助的群体,为其顺利就业进行专业指导和帮助;用人单位将毕业生看成最重要的人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应届毕业生。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日本采取的是全国统一步骤,政府、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采用制度”,即我们说的统一就业制度。与美、加等西方国家以咨询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模式相比,日本的就业指导是一种以就业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用人信息,着眼点是直接帮助学生找到一个用人单位,其效果主要通过就业率来衡量。[15]政府、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在对待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形成合力,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指导和帮助。政府、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分别从不同侧面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行,形成了立体的指导、援助和服务体系。如就业援助制度,日本形成了文部科学省、地方教育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地方职业安定部门、大学、企业以及大学毕业生本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有机保障体系。[16]文部科学省的工作主要是制定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对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召开各种与经济团体相关的联谊会等。厚生劳动省主要对应往届毕业大学生进行就业援助,支持各个大学依据向厚生劳动大臣申报而举办的各种免费职业介绍活动以及一些行政支持等。此外还有援助和就业体验制度。日本各大学也积极完善大学内部的就业指导体制、充实职业能力教育、制止就业录用活动的早期化、灵活发挥就业体验制度的作用等。企业也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积极支持。21世纪初达成大学与企业的协议,大学制定《关于大学、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毕业预定者的就业(约定)》(简称“约定”),而企业制定《关于新毕业学生录用、选考的企业伦理宪章》(简称“伦理宪章”),大学与企业相互尊重各自的协定,将“约定”和“伦理宪章”通知所有的大学和企业,日本大企业录用大学毕业生时通常还会采用各种各样的考试。日本大学生对就业援助活动也积极参与。

中国一向重视解决毕业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在2009年1月19日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17],接着教育部于2009年3月19日向全国发布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并采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对困难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援助等措施。

(三)教育信号

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把学生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表现记录归档,毕业时还向学生颁发文凭,教师等相关者获得有关学生的信息,这些都是为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教育信号。它们都可以(或可能)被观察到,所以是潜在的信息资源。如果没有这些教育信号,雇主即用人单位从观察雇员即毕业生的外表和倾听毕业生的自我介绍中所获得的信息,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考察雇员即毕业生能力和专长,就只能通过试用雇员来获取具有确定性的雇员信息,这就需要支付“试用成本”。有了教育信号,雇主不经试用雇员就可获取有关雇员的教育层次、在校表现、职业经历、个人性格以及其他信息,如获奖记录、服务记录、受处分记录、犯罪记录。这意味着,学校为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教育信号,使得雇主可以节约雇佣的“试用成本”。

在教育信号理论的创始人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看来,雇主与潜在的雇员在市场相遇时,任何一方对于另外一方提供的信息都是不确定的。潜在的雇员不可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申请的工作的实际情况。雇主则常常对求职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胜任工作存在疑问。雇主在雇用员工之前,无法得知某个特定的员工的工作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雇主找不到可以帮助他们做预测的指示物,那就是雇员的文凭以及有关雇员的其他记录。

斯彭斯还考察了无教育信号传递的市场数据。假设只存在一个雇主和一群他有可能最终雇用的人,且潜在的雇员的生产力只有两个值:1和2。在一个信息完备的条件下,雇主会精确地付给每个个人其相应的边际产出。假设边际产出为1的个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q1,其余的个人边际产出为2。

表4-1 无信号传递的市场数据

img6

若所有个人在各个相关方面都是相似的——这意味着在雇主以往的市场经验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显性区别都是与其生产能力无关的——那么雇主就会对个人支付相应的他所期望的边际产出。这种期望的边际产出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为没有信号或标记存在。计算得出:

img7

从上式可知,群组1的成员得到了更好的回报,因为在一开始就与生产力高的人无差异。群组2的成员受到了伤害。群组1中获益者的范围是1-q1,对群组2造成的损害是-q1,q1越大这种损害就越大。当然,雇主并不关心这二者的区别,因为总的工作完成量和雇主所支付的总工资在两种情况下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可获得,雇主会利用这些信息,这是因为,如果其他雇主都很好地利用教育信息,而他对教育信息的利用是失败的,就意味着他不能争取到那些有才能的人。[18]

斯彭斯的分析表明,反映社会期待的毕业生身心发展通过文凭、有关毕业生的其他记录和教师等而外化为可供雇主识别和比较雇员的教育信号,雇主利用教育信号来竞争人才,使得教育信号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