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研究性学习的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与社会责任实践研究(1)
郭劲光 何涤非(2)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产出——大学生,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所面对的就业情形异常严峻。“毕业就失业”、“挂名就业”、“就业质量低”等非良性就业现象十分普遍。这些现象也就引发了全社会对高校学科教育的社会责任承担状况的探讨。
事实上,就业问题是高校教育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内容,但却不是唯一内容。那么,高校教育事实上如何实践社会责任?并且已经承担哪些责任?理论上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这些责任又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承担?针对这些问题,下文将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及其下属分支公共管理类学科为研究对象,以项目式研究学习方法(高校教育方法之一)为切入点,对教育实践以及社会责任承担问题展开讨论。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承担理论分析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门以人类活动、社会组织和活动等为研究对象,旨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更科学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学科。(3)具体说来,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国际问题研究以及交叉学科。
相较于其他学科,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大特色表现为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所谓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它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对于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的关注正是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关怀的契合点,同时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承担的支撑点。
由定义可知,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范围相当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实上,它的确对社会发展有着广泛并且巨大的影响,这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具体看来,哲学社会科学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承担内容分析
(一)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
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责任的强调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继承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社会责任这一元素的强调无疑会影响到整个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另外,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责任的强调也必然会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
(二)执政观念与执政水平
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有利于执政党树立正确的执政观念,改进领导方式和提高领导水平。在我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行动指南,指导着我国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的大路不断前进。事实上,这些指导思想正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将会直接影响到执政观念的构造。并且,在责任化政府这一历史进程的推进中,执政观念中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决定着政府执政水平的高低。
(三)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行为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取向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市场经济主体作为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势必会受到社会文明、执政理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即直接或间接受哲学社会科学影响。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市场就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不足,市场经济主体的责任感缺失就是问题之一。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取向将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起到相应的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行为。
(四)促进全社会责任的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实践作用于社会系统,有利于发展和推进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实践进程。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具体实践不仅履行了自身发展的义务,也为整个社会对于社会责任承担的实践作出了示范,间接影响并推进了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实践进程。
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承担实例
——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
(一)公共管理类学科特征之“公共性”分析
公共管理类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下属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公共领域内的一切资源的搜寻、获得、整合、使用等一系列活动。由于涉足公共领域的人和事都是其关注对象,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都十分丰富和多变。综合看来,公共管理类学科是一个学科门类,它包括了众多子专业,其中行政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为普遍。
作为一个重要分支,公共管理类学除了具备哲学社会科学的普遍特性之外,相较于其他分支,公共管理类学科具有强烈的公共性。众所周知,所谓的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利与公共利益。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梳理,以公共管理为依托的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公共性便明确显现开来。
1.价值取向的公共性
与私人管理的个体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不同,公共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公共福利与公共利益,即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这是公共性的首要表现,也是决定公共权责利设置和管理行为出现的指导思想。
2.权责利的公共性
权责利的公共性是指在符合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配置社会公共权力、明确公共责任以及分配公共利益这一系列行为过程中,公共管理所显现的广泛影响力,即权力来源于社会公民,目的是更好的实现公共目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承担起相应的公共责任。
3.管理行为的公共性
这里所指的管理行为主要包括管理行为主体、管理行为对象和具体管理方式三个方面。首先,公共管理的行为主体不是某一个单独的部门和机构,而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和公共力量的总和。这当中,政府占有主要地位,同时还包括了非政府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媒体、公民等。其次,公共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共问题,所要协调的关系是公共关系,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波及甚广,这些都是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科的公共性的具体表现。再次,公共管理的方法纷繁复杂,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
由上可知,价值取向、权责利以及管理行为的公共性无不揭示出公共管理学科在学科建设、学科教育、社会作用等方面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而这正是公共管理类学科社会责任承担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公共管理类学科的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其他下属学科,“公共性”这一特征的存在致使公共管理类学科面临着来自社会责任承担的更大的挑战。而这些挑战也正是公共管理类学科未来发展所要回答的问题。为此,本文将通过对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方法的分解来进一步回答公共管理类学科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如何承担并实践社会责任这一问题。
所谓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简称项目式研究学习),是指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和程序而对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它是公共管理类学科实践过程中所能采用的众多方法之一。与以往传统的灌输式学习不同,项目式研究学习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所采用的是一种生成模式,在这用模式下要生产出新的知识成果,而非接受已有的知识。因此,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方法被引入了高校教学方法选择菜单之中。需要注意的是,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是以学习为目的,以项目管理方法为依托的一种特殊学习模型。另外,这里的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特指以公共管理类学科为研究内容的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综合看来,该模式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运作流程
1.信息输入
之所以将信息输入作为模型运作流程的首要环节,是因为信息的基础性具有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任何一种模型运作的前提条件在于是否拥有符合需求的信息以及充足的信息量。公共管理类学科的项目式研究型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在此所要输入的信息主要包括学科基本信息、学科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社会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意义等。因此,保证信息的质量是该环节的最大责任。
2.需求测定
需求测定是指相关单位和个人对是否有研究必要与采用该模型是否适宜进行检测和判定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研究的必要性是确定的,但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却不是确定的,因此需求测定的内容更多的是偏向采用该模型是否适宜,这一点在公共管理类学科的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明确体现。同时,需求测定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非书面性。另外,由于需求测定是确立是否正式启动模型的关键步骤,这一环节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为决策的正确性。一旦需求测定出现偏差和失误,项目进行将会造成损失和浪费。
3.项目确定
一旦需求测定显示为必要,那么项目确定就显得十分迫切。项目确定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研究目的、项目研究方向与具体内容、项目研究具体方法等。可以说,项目确定不但包括了项目立项相关事宜,还包括了项目实施的大致构想,是为进行下一步进行的铺垫和衔接。换言之,就公共管理类学科的社会责任承担状况分析而言,该环节主要是负责社会责任观念的强调和渗透。
4.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是该模式当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环,它直接决定着该模式的实践效能以及本次研究的精准性。实施过程中,项目计划方案是否会取得不错效果,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在这当中,责任感的重要影响力不容忽视。同时,项目实施的细致和繁杂也促使对公共管理类学科社会责任承担状况的分析主要集中于此,即负责社会责任从观念形态转化为实际行为和结果。
5.项目终结
实施过程一旦顺利结束或者出现重大偏差,该项目都会进入终结环节。项目终结其实可以看做是对项目有效性的一种保障,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责任承担的意味。尤其是在项目运行出现重大偏差时,项目终结环节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主要表现在杜绝之后的重复浪费和更大损失。
6.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对项目运行的综合评判。在这个环节,评判指标的意义十分重大。除了运用指标对项目运行进行客观评判是承担责任的表现之外,评判指标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更是判定该环节本身是否负责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环节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社会责任承担研究在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7.信息输出
经过上述流程之后,项目运行的最终信息将通过信息输出这样的方式显示出来。输出的信息不仅仅包括项目研究的成果,还包括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一切相关信息,以方便以后改进,如项目评价信息。同输入信息一样,输出信息的质量也必须得到保证。
8.环境加工
所谓环境加工是指输出后的信息作用于整个社会系统,逐步完成了自身准确度与精确度的修正,并最终以更新后的形态再次进入项目系统,即转变为新一批的输入信息。这是确保研究内容与时俱进的重要环节,也是验证研究内容是否实用的关键。
以上内容就是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具体运作流程。通过对每个步骤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模式的特色,更能细化对公共管理类学科的社会责任承担内容,为其更好地完成社会责任实践作出努力。
(三)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下的公共管理类学科社会责任分析
通过对公共管理类学科的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步步分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责任存在于每一个环节之中,并且具体责任相互之间存在差异。那么究竟公共管理类学科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哪些内容?接下来,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及细致说明。综合上述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大致将公共管理类学科的社会责任具体类型分为理念上的社会责任、内容上的社会责任、形式上的社会责任与影响力的社会责任四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公共管理类学科社会责任类型分析表
1.理念上的责任承担
公共管理类学科在理念方面的责任承担主要表现在对责任观念的确立以及细化。就模型流程而言,理念上的社会责任一直贯穿始终,这和理念的作用特性有关。尽管如此,在需求测定、项目确立、项目实施、项目终结以及项目评价这些环节,理念正确与否对整个研究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这些责任主要体现为公共管理类学科所要进行的研究是否具有意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内容是否与时俱进且符合国情、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换言之,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元素是理念,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首先来自理念这一层面。另外,理念的确立和渗透深深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尤其是受公共管理类学科直接作用的教学工作人员、学生、公共管理人员等。
2.内容上的责任承担
由定义可知,公共管理类学科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是涉及社会公共领域的人、事及其相关关系。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将最终走向社会并影响社会。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在研究内容上对社会负有责任,并且这些责任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完成知识创新是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最大特色,在该模式下内容上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成果是否兼顾实际意义、创新意义以及研究结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前期的准备信息与后期的评价信息也间接对公共管理类学科的研究成果产生影响。
3.形式上的责任承担
综合看来,形式上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规则流程是否科学合理这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公共管理类学科的研究形式是否合理不仅仅影响着学科本身的建设与发展,还影响着学科研究方法本身的完善和改进。所以,就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而言,公共管理类学科的运用流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项目式研究型学习模式在学科研究范畴内的普及进程。另外,学科研究流程形式的规范化对社会秩序的规范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4.影响力的责任承担
相较于政府决策,公共管理类学科的产出对社会的影响力是隐形的非权力化的。尽管不是强制性的,它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事实上,它对社会的影响是通过慢慢渗透而逐步显现出来的。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其学科特征——公共性。公共性的存在致使公共管理类学科的产出具有天然的社会影响力。权责对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影响力实质上可以看做是隐性权力,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社会责任。
三、公共管理类学科社会责任承担现状与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公共管理类学科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广影响大。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公共管理类学科是否很好的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公共管理类学科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整体上并不乐观,还存在不少不足。综合看来,这些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上的失责
纵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轨迹,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这一点在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发展上体现尤其明显。通常情况下,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首要原因是理念意识上的欠缺与失责。
1.创新意识欠缺
学科建设的重要模块之一便是学术创新,它是学科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它也直接决定着该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其可能性。实际上,尽管公共管理类学科为代表的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正在寻求突破、力求创新,但也无法掩饰学科创新意识的欠缺与薄弱这一事实。
2.责任意识薄弱
就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而言,我国整体呈现出量多质低的特点。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创新意识指引下的创新能力偏低,另一方面在于相关主体的责任意识的薄弱,即忽视了提高产出质量也是自身肩负的责任之一。事实证明,薄弱的责任意识不仅会直接影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产出质量,还会对整个社会系统造成不好影响。
(二)内容上的失责
学科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产出之一。它对社会的影响是直接并且深刻的。但在这方面,以公共管理类学科代表的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却有着严重的失责现象。
1.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
创新意识缺失与责任意识的薄弱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学科建设内容缺乏独创性和实践性,从而致使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科建设内容创新性不高不仅是学科失责的表现,因其而产生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更是失责的重要表现。
2.生产与实践的脱节致使学科产出现实意义较小
与社会系统相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可以看做是一个为其提供支撑的生产系统。因此它所生产的产出是否符合社会实践需要就检验着该系统的存在意义以及存在价值。现如今,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系统的产出在内容方面存在的一大问题便是产出并不符合社会需要,即生产与实践脱节。这样也就造成了学科产出现实意义较小,从而影响着社会系统对其社会责任承担的评价。
(三)形式上的失责
以公共管理类学科为代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其形式上的失责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与教学手段两方面。研究方法的失责主要是指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研究方面,可供选择以及效用较高的研究方法还是偏少。真实现状要求研究方法菜单的进一步丰富化。与研究方法相比,教学手段是否丰富多变更加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即影响着学科产出质量。本着为社会负责的态度,研究方法与教学手段这些形式上的失责不容忽视。事实上,形式的丰富和高效也是学科更好承担相应责任的一个重要保障。
(四)影响力的失责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以公共管理类学科为代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影响力方面的失责主要是指公共性对社会系统的影响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对环境变化的要求反应相对迟缓。这主要表现为学科产出对社会系统发展的影响力度小、学科产出与社会系统的互动性不强、学科产出与社会实际需要切合度较低等等方面。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失责,影响力的失责更具有综合性,即它是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承担状况的综合表达。同时,它也是影响社会系统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印象评价的重要依据。
事实上,上述关于公共管理类学科社会责任承担的相关问题出现由来已久,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复杂多变。当然,这些变化不仅迫使全社会必须正视这些现象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也对问题解决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承担实践的相关政策建议
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共性。其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社会子系统。它通过自身的产出,深深影响着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也促使对社会责任承担问题研究必须采用系统化的视角,综合分析各方原因并最终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责任承担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正是影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际上,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立足于系统化视角,结合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现阶段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完善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实践的政策措施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3所示。
(一)加快学科建设理念的更新
众所周知,理念对行为和规则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可以认为,整个学科建设系统的内容与活动都是理念渗透后的细化表现,即将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
图3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责任承担的系统化分析
由此可知,学科建设理念的科学与否、合理与否、是否创新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整个学科发展的走向。尤其是理论特性较重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作用的影响愈发重要。实际上,在科学化合理化的前提下,学科建设理念的是否更新决定着该学科的有效性,而有效性正是学科建设对社会责任承担的一个重要表现。另外,学科建设理念对责任理念的直接输入直接影响着后续活动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这同样也是理念方面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加快学科建设理念的更新是改善现状的首要措施。
(二)进一步清晰学科的功能定位
之所以对学科进行分类,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科功能的差异性,而这也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相较于其他实用性学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定位并不清晰。事实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定位不清晰和其学科的复杂性有关,清晰化的难度相对较高。但功能定位的清晰化程度确实是影响该学科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毕竟,学科发展的停滞不前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所以进一步清晰该学科的功能定位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另外,清晰化的功能定位能够为学科内容的细化、相关方法的丰富提供前提条件,进而减少学科研究与教育中的重复浪费现象,即对社会负起“节俭”责任。
(三)提升学科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研究与学科教育这两方面。前者主要负责知识创造,影响着社会知识体系的更新。后者主要负责知识继承,影响着知识接受者的认知和行为。可以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承担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来自于这里,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内涵是否丰富以及是否具有现实意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直接决定着其产出的质量,即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高效满足社会需要以及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事实上,学科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直接并且深远的。
(四)丰富学科研究方法与教学手段
相较于学科内涵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承担的内容化取向,学科研究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承担的影响是更趋于形式化。这并不是说研究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没有实质意义,而是指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通过形式这一载体实现的,即对具体方式方法选择利用的效用的社会责任承担。事实证明,与单一的学科研究方法与教学手段相比,丰富多变的学科研究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会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效果。所以,在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承担的进程中,学科研究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十分必要。
(五)明确学科发展的相关责任主体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由“人”直接推动的,而在其中扮演角色的“人”就是所谓的责任主体。这些责任主体主要分为高校系统内责任主体和高校系统外责任主体两种。前者是指学科建设负责人、学科建设参与者、相关教师以及学生,后者主要是指政府。在学科发展这一过程中,责任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决定学科发展走向的最终决策者。他们自身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直接影响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与质量。所以,明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相关责任主体及其相应责任对完善社会责任承担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六)加强学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
学科建设与学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学科与社会的互动是应该也必须的。实质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供求关系。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知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仍然处于供求失衡这一状态,而这也就直接导致学科发展减缓、学科现实意义不大、实用性较低等问题。于是,加强学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势在必行。事实上,只有通过社会互动才能了解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切实了解社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要求,快速准确的做出反应解决问题。换言之,学科与社会的互动是社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产出的反馈调节。
【注释】
(1)本文是东北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YZ09001)、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2009T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郭劲光,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何涤非,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3)朱晓:《更新观念,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载《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