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把草原搬回家

我把草原搬回家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把草原搬回家我家博古架上最底下的一排,原来是西双版纳的象群在跋涉,现在绿地上奔驰着内蒙古大草原的牛、马、羊和梅花鹿。我以为,壮大蒙古民族和对物质强烈的占有欲望是成吉思汗的力量源泉。占版图三分之二的大草原。中国四大草原之首的内蒙古大草原,蓬勃壮美,广袤无垠。不同类型草原总面积达88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我把草原搬回家_与守望同行

我把草原搬回家

我家博古架上最底下的一排,原来是西双版纳的象群在跋涉,现在绿地上奔驰着内蒙古大草原的牛、马、羊和梅花鹿。每每看到生灵们矫健的身影,我就想到它们生活的内蒙古大草原,想到它们的主人——豪爽热情、待人诚恳的内蒙古人。

在绿色草原刚刚开始星星点点变黄的时候,我们乘车从银川出发赴呼和浩特。

这一路非常好走,也非常好看。早晨从银川出发,行驶百余里就出石嘴山进乌海,宁蒙界写着:呼和浩特691公里,全程是高速公路。我们的车在秋高气爽的氛围中行进,我们的视觉不断地被吸引被冲击。

公路左边不远也就是几百米吧,是东西走向的阴山中段——大青山脉。大自然在山脚下顺势铺开平坦的草地,羊群和牛马或卧或立从容地吃草,或在蓝天白云下悠闲地散步。右边是黄河哺育的河套平原,宁夏是前套,那内蒙古就是后套吧。玉米、青豆、水稻等秋作物,努力向天伸展着。展示其勃勃生机,传递着丰收的喜悦。最抢眼球的是向日葵,尤其是大片的一眼望不到边的向日葵,让你想到梵高的名作,让你由衷的喜爱,让你在心灵深处跳动着暗暗的惊悸。

我们一行四人,连去带回只有匆忙的三天。但蒙古民族、蒙古文化、蒙古草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存进我们鲜活的记忆。

对“大”的喜爱

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内蒙古,素有“北方游牧民族摇篮”的美誉。历史上,这里演奏了一幕幕恢弘的诗篇;现实中,这片广袤土地的主旋律是创造是奋进是坚定的崛起。诠释这一切的,完全依赖于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锡伯、土家、东乡、苗、僮等49个民族,构成了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这个民族大家庭,有大的境界大的气魄。也有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血脉中奔流不息的,对“大”的喜爱和生生不息的永不放弃的追求。

成吉思汗的大帝国。在呼和浩特新开放的博物馆,15个展馆中有一个馆属于成吉思汗,馆名是“一代天骄”,入门迎面是一座成吉思汗策马奔驰的雕像。门外大厅的方柱上贴着画册的宣传画,第一眼看到的是醒目大字:成吉思汗大帝国的征服世界史。是呀,当时全世界有3亿人,而成吉思汗征服的地区就有1亿人。世界历史不能没有成吉思汗的篇章。

在13世纪的上半叶的数十年间,蒙古军队铁蹄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以为,壮大蒙古民族和对物质强烈的占有欲望是成吉思汗的力量源泉。但这并不完全,其实这个民族这位英雄对于蒙古族大版图的罕见向往和执著追求,更是不竭的内驱力。

占版图三分之二的大草原。中国四大草原之首的内蒙古大草原,蓬勃壮美,广袤无垠。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延2000多公里,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或半荒漠草原。不同类型草原总面积达88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有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

站在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博大,什么叫辽阔,什么叫厚重,什么可以称之为千万年的历史积淀。

在青山前面还要加个“大”,“青山”因其山色和山势而得名。本意为“黑山”。后因蒙古民族对青色的喜爱,便把“黑山”改称为“青山”。“青山”之名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到了清代,有人冠以“大”字,喜欢“大”的民族,索性就称之为大青山,并将大青山这个气势非凡的名字载入了清代的史册。

大青山,也真是名副其实。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辽阔的高原上,犹如草原的脊柱,莽莽苍苍,巍峨绵延。大青山南,是黄河、黑河滋养的的一望无际的土默川平原,山北则是辽阔坦荡的乌兰察布大草原。我们乘坐的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左边不远处是绵绵起伏的大青山脉,山下时不时就有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山势时而挺拔高耸线条分明,时而变得低沉而平缓,让人由不住联想到这山感情的丰富和多情,既让旅途中的人领略到刚毅的豪气,又感受平和的柔情。

名大字大气魄也大。呼市的招牌,如同呼市的广场呼市的口气一样,不论是面子上还是细微处,无论有意还是下意识,都体现出一个“大”字来。

先说名字,举办活动喜爱冠之“国际”。例如国际民族贸易博览会、国际农业博览会、国际草业博览会、国际机械工业博览会、国际草原文化节暨红山文化节、国际蒙古学研讨会、国际夏令营活动……。我们下榻的金辉大酒店不算大,用一个“大”字也挺气派。上街溜达,看见一经贸楼的标识是:中国内蒙古国际贸易城。

有一栋长楼,楼顶的名称和楼一样长,字有一人高,犹如增加一层别致的楼。写着:呼铁局多元经营管理中心。金辉大酒店底层工商银行的牌匾,我拍照都没拍全,字大的程度可见一斑。

我最喜欢的一句广告词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作为乳都品牌之一的伊利,其气魄也够大,要强健中国人。

对民族的热爱

蒙古人对民族的热爱,首要体现在对成吉思汗的爱戴。

每个民族都崇敬祖先,但蒙古族对自己祖先的敬仰是独特的,是无以复加的强烈自豪感的展现。

主人极力推崇成吉思汗大道,我们在夕阳的余晖中乘车作了游览。这条笔直宽广的大道是新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收尾还需一段时间。

虽然匆匆一过,让我迅速储存的信息有三个亮点。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道两旁的路灯,灯杆是一个金色和黄色组合弓箭的造型,顶端的利箭直指苍穹。这所向披靡的弓箭,传递着蒙古民族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

紧接着看到的是震撼力极强的画面,大道两边凡是有围墙的地方都是清一色的白底,所有的画面都是接近褐色的色彩。画面都是成吉思汗策马飞奔的场景,帽子上的飘带随风飘扬。围墙是由一个个板块组成,这样就把一幅幅图画连接了起来。连续观看,就像在看一支呼啸着奔腾着的铁骑队伍,不见首,不见尾。骑手直视前方的高昂头颅虎虎生威,狂奔的铁蹄也踏出缕缕威风。

让我长时间注目的是成吉思汗广场。蒙古军队兵器的群体造型高高地耸立在广场最显眼的地方。六个大型牛角杯对称地挨着立体的兵器置放,旁边是一个个散落的白色凉亭,是蒙古包的写意造型。

成吉思汗是内蒙古,尤其是蒙古人的骄傲。他所绘制的的巨大帝国,是蒙古族永远的自豪;他执著的永不疲倦的进取形象,成为蒙古人精神的图腾。

蒙古人对民族的热爱,重点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上。

这里就说世俗生活中的民族文化氛围吧。走向内蒙古、走进内蒙古,总是让你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内蒙古人极力把民族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尽可能地渗透、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行驶在高速路上,过了宁蒙界,路标就是蒙汉文对照。路名:乌素海、乌斯太、若彦尔苏等等,提示着车辆正在内蒙古的地界中行驶;呼市街道的名称:昭乌达路、贝尔路、乌兰恰特大街、鄂尔多斯大街;店名:巴彦塔拉酒店、格日勒阿妈奶茶馆,等等,都体现出民族的独特文化。

尤其店名的书写,不论是豪华的酒店还是朴素的店铺,其招牌横排第一行是蒙文,第二行是汉文,第三行是英文。当然,小的商店不一定都要英文。还有一种横排的方法,就是只排一行。前面打头是蒙文,后面是汉文;如果是竖排,左边是蒙文,右边是汉文。总之,既遵循惯例,又充分兼顾书写和排版的艺术效果。

所有的可以融入民族文化符号的,不论是建筑物,还是装饰墙,不论是大型公共场所,还是几张桌子的小小餐馆,内蒙古人都绝不放过。

自治区体育馆门面的浮雕,是一幅蒙古族体育的荟萃:摔跤、射箭,彪悍骑手的胯下是奔腾的骏马,既新颖又洋溢旺盛的生命力。

在呼市居住着6万回民,有一个区叫回民区,还有一条让你目不暇接的回族街。这里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邦克楼,本来是招呼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礼拜用的。外形或是楼亭式或是尖塔式,非常美观。在这里繁华的街口,耸立着别具特色的邦克楼造型。街道两边的建筑物大都装饰阿拉伯建筑风格的穹顶,有回族喜爱的绿色,也有富丽堂皇的金色。

什么语言都是多余的,这里表达的是浓缩的民族情感。内蒙古人博大的胸怀让我震撼,让我思考,让我渴望走进这个民族的内心。

对草原的挚爱

蒙古族发祥于草原,到了内蒙古如果脚步没有踏上草原,那你就不算到过内蒙古。

我们就近去了荒漠草原。这里天空是那样湛蓝,云朵是那样洁白,辽阔起伏的草原上野花簇簇,蒙古包点点,畜群像硕大的珍珠随意撒向绿毯。

我们走近红格尔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汉文意为“堆子”。“敖包”一词,因《敖包相会》这首优美动听的民歌,而广为人知。

红格尔敖包很是壮观,宽广厚实的圆坛上,环叠三层石台,往上渐小渐尖,顶上有一圆顶装饰。回来查资料才知道,是佛庙顶的甘珠尔般圆顶。三层石台,都用蓝或白色的哈达包裹得严严实实。随风飘动的哈达呼应着移动的蓝天白云,那是让你的心灵瞬间与天地感应的纯粹的美。

据史书记载,在成吉思汗时代,每逢大事或征战时,成吉思汗必定要亲自到神山之下,摘帽挂带,虔诚祈祷,以求苍天保佑。敖包,是蒙古人永恒的祭祀,至今还保留这一古老的风俗。主人为我们戴上洁白或湛蓝的哈达,我们随主人虔诚地绕行石台三圈。

同行的布书记久久地注视天空,随即把他的发现告诉大家:纯净的蓝天白云中,奔腾着一群扬蹄前行的骏马。我定睛一看,可不是吗!巨大的天幕上挂着一幅无边无沿的骏马图。领头的肩骨两侧的翅膀还飞翔着呢。

几个女性热情邀请我们去她们的蒙古包做客。巧极了,一位递上名片,名字居然与同行的内蒙古社科院纪委书记包桂花只差中间一个字,好像亲妹妹似的。我们当即随她去巴特尔格日花蒙古包。

进门看到迎面挂着成吉思汗的像,还有骏马图。

落座后,热情的手为我们端上了浓香四溢的奶茶。随后一盘盘乳白色的奶制品摆在面前。有奶酪、奶皮、奶油、奶豆腐等。这些奶制品色泽形状赏心悦目,口感美妙独特。我们喝着热气腾腾的奶茶,尽情品尝着,感受着蒙古族独特的很有诱惑力的饮食文化。

茶礼过后,主人端来香喷喷的手扒肉,也就是宁夏的手抓肉,还有血肠等肉制品。朋友开始三杯酒的祝酒,热情洋溢。不论你酒力如何,你都不能拒绝草原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礼数到后,大家唱歌。

陪同我们的内蒙古社科院的几个朋友都是草原歌手。包桂花的《雕花的马鞍》,高昂、奔放,让我们领略了蒙古族对草原的一往情深:马背给我草原的胸怀,马背给我无名的勇敢,雕花的马鞍,成长的摇篮。《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天堂》等一首首蒙古族歌曲在蒙古包在草原上久久回响。

我们不甘落后,一曲曲《清平乐》《花儿》《宁夏川》伴着奶香高扬。我们的内心,为蒙古朋友对草原的挚爱感动。他(她)们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歌声,让我们感受着音乐化诗化的大草原!

返回银川途经西小召加油站。运输途中的马群轮番喝水,洗手间飘出洋溢寻根情结的歌曲:《我的根在草原》,院子里一个小孩随着韵律边跳边唱,似乎喝足水的马儿也在安详地聆听。

这一曲曲,这一幕幕,让我深切感受到:草原文化奔腾在内蒙古人的血液里,草原文化生长在内蒙古人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中。

写到这里,蒙古朋友奔放的歌声又在耳边回荡:我曾在远方把你眺望,我曾在梦乡把你亲近,我曾默默地为你祈祷,我曾深深地为你牵魂……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怀抱,就让这约定成为永恒。

原载《思想财富》2008年9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