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1]○请黄先生谈谈在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之后,今天继续或重新讨论这一问题具有何种现实意义?在此以后,理论界对人道主义的研究实际上并没有停止过。处理个人与个人关系的正确伦理原则是人道主义,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伦理原则是集体主义,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正确伦理原则是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应是集体主义,而不能是个人主义。
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_人学的足迹

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1]

○请黄先生谈谈在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之后,今天继续或重新讨论这一问题具有何种现实意义?

●关于人道主义问题,学术界在前一段时期又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重新提出了一些问题。要说明今天进行人道主义研究和讨论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做一简短的历史追溯。80年代初期发生的那场关于人道主义的大讨论,其外部条件是世界性的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其内部条件则是总结十年动乱的教训、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在此以后,理论界对人道主义的研究实际上并没有停止过。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人权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可以说是人道主义研究的继续与发展。80年代的那场讨论所产生的一个积极成果,就是把人道主义区分为历史观和伦理原则这两个方面,应对人道主义历史观加以否定,而对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应加以吸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改造,形成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我认为这是关于人道主义的最初讨论的最主要的积极成果。不过,虽然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并没有被很好地贯彻到实践活动中去。理论上达到的共识和积极成果没有在理论和道德教育中体现出来,在报章杂志的理论宣传和青少年的一般教育中很少提到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声音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十分微弱。显然,我们把人道主义这面旗帜举得不高,很少谈到人道主义伦理原则问题。

因此,我有一个想法,这就是如果对我们的少年儿童,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灌输一些人道主义观念和人权意识,那末,对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形势基本面貌的好转,都会起相当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广大人民群众的人道主义观念的形成,对于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谓人道主义观念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把自己看成人,把别人也看成人,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这样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很朴素的思想意识,如果从孩子时候起就树立了这样一种意识或观念,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恐怕有一些刑事犯罪就可以减少。我一直坚持认为人道主义道德原则是首要原则,没有人道主义原则,其他原则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更无从谈起。

○请黄先生再具体谈谈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

●关于人道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中的地位问题,在理论上并不很明确。一般都认为它是一个初级的起码的原则。但是如果因为它不是社会主义道德中特有的东西,而忽视它的重要作用,那就大错特错了。

伦理原则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而人际关系不外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三大类。处理个人与个人关系的正确伦理原则是人道主义,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伦理原则是集体主义,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正确伦理原则是爱国主义。人道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应该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三项主要原则,三者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

由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是大量存在、随时发生的,我们不能用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来处理纯属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即便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我们首先碰到的仍然是个人与个人的关系问题,因为个人无法与集体和国家直接接触,个人能直接接触的仍然是个人——集体和国家的代表。因此我说人道主义是首要原则理由就在这里。

○您既然认为现在重新讨论人道主义原则的意义,其背景是最初的那场讨论所获得的成果没有被贯彻到理论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去,请再从正面谈谈这个成果本身的理论意义。

●自文艺复兴以后,人道主义作为一个强大的思潮发展到今天,在其中的确包含着历史观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伦理原则,不仅仅是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一个道德规范体系。当一个思想家把人道主义原则夸大为决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在西方启蒙思想家那里是非常清楚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等级制度,指向神权和君权,认为神权和君权这些特权的存在,其最大的弊端就是不把人当人看,不承认人的平等权利,只承认君权和神权,不承认人权。在这种意义上人道主义的确是一种伦理道德原则,但一旦被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历史时就变成了历史观,因为在作如是观的思想家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道原则的实现过程:人道原则在人类社会初期是得到尊重的,而在后来的阶级社会中被否定了,现在就是要把它再度恢复。用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术语来讲,人类历史就是人性的丧失和人性的恢复的过程。人性的丧失就是异化,而这种异化的扬弃就是人性的恢复。用人道原则来解释人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历史观,而且是唯心史观。

有大量的思想史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当然现代西方思想家们不再强调这一点,因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已经确立,人性在他们看来也已得到实现。但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初期,西方思想家就是用这一套人性史观论证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合理性。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确实有一个抛弃人道主义历史观、保留人道主义伦理原则这么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正是由于用唯物史观来取代了人道主义历史观。后来有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人道主义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就是因为混淆了人道主义历史观和人道主义伦理原则,为了否定人道主义历史观,结果也否定或忽视了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原则。现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一般资产阶级思想家还有所不同,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从肯定人道原则进而到肯定人道主义历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正是当年曾受到马克思批评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

因此,今天我们认为对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应加以吸收,同时也应与人道主义历史观划清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唯物史观,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不加以注意的话,就很容易走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那条路上去。

○我已经注意到您所谈的人道主义问题与目前市场经济建设的某种内在关联,我这样去理解您谈的问题,黄先生是否同意?

●是这样的。我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体制问题,就是要理顺市场经济各个环节间的关系;另一个是人的问题,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搞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应是集体主义,而不能是个人主义。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格局之内,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因而有个人主义的大量涌现,这是个客观事实,也不可能消灭它。一个人尽管抱着个人主义的动机,但只要能遵纪守法,从事诚实劳动,以他的服务来赚得收入乃至发财致富,这种情况当然无可厚非,不但允许,甚至是可以鼓励的。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集体主义而不是以个人作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在这方面我以为特别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国有企业的代表,如果抱着个人主义价值观进行工作,必然是搞不好的。或者他的积极性也不会高,因为他费劲赚那么多的钱,都交给了国家,而他自己所得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可能以权谋私、挖社会主义的墙角,这样的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能够坚持下去吗?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必须是集体主义。

因此,做人的工作,提高人的素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人道主义教育是最起码的教育,一个人如果连人道主义的思想都没有的话,他是根本不会有集体主义观念的,因为人道主义思想侧重于个人品格的修炼,而集体主义原则已经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思想原则,它要求必要的自我牺牲精神。在现阶段,如果把人道主义的宣传和教育重视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水平会大为提高,许多个人之间的纠纷和刑事犯罪活动也会减少,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注释】

[1]发表于《党校科研信息》1994年第7期,康健访谈并整理,原题为《目前哲学界值得思考的两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