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休闲群体的工作观念和选择
近来,在网上讨论比较热烈的一个话题就是“你能不能不工作”,随着美国人厄尼·J·则林斯基的《你能不能不工作》一书在中国的出版和发行,人们对于工作与休闲之间的问题也似乎正式作为问题来思考了。年前就有“高薪苦力族,低薪休闲族”的议论,后来2004年《新周刊》也在第五期以“不想工作”作为标题,着重探讨了有关工作与休闲的不同观念,尤其是关于“后工作时代”的提法,从工作态度这一视角给予现代人在工作价值观念方面的新诠释。《新周刊》还排出了最懒的城市和最忙的城市排行榜。因此,今天人们对待工作和休闲的态度,牵涉到一种全新的工作态度和观念:“我们身边大量触手可及的事实表明,中国人的工作观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工作看成被动的营生差事,他们在疯狂工作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享受工作给他们带来的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而同样越来越多的人则相信,工作并非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他们开始玩命工作后又迅速逃离工作,逃离办公室生涯的压力,在一番旅游度假或紧张充电之后,重新披挂上阵。都市职业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肃认真地开始重审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在‘成功’、‘勤力’和‘自我实现’这些基本工作价值再次得到强化的同时,‘自由’、‘快乐’和‘休闲而富有诗意’正在成为衡量工作价值的新尺度”(37)。
个案2:学工程物理学的,毕业12年中,换过三次工作。他换工作的原因并不是这个工作本身有什么不好,比如什么薪水、职位、同事关系等等,都没有问题,他更换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这个工作能不能满足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三次换工作的经历是这样的:
图2 工作与休闲的时间表
从上面所描述的更换工作的次数和状况来看,三次换工作,中间有三个阶段是离职后赋闲在家的。他并没有急于去找工作,或者也不是像通常跳槽的人们那样,骑着旧驴找新驴。这表明他更换工作并不是为了马上得到一份职业以便能够挣得薪水。我们来看看他换工作的原因,则更加确定了我们的判断。
第一次换工作,主要是因为这是一家国有企业,这家国企老是出差,我不喜欢经常出差;另一方面,不喜欢国企的氛围,论资排辈,还有工作条件也不太好。趁自己还年轻,想到外企去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发展,况且外企待遇也好。有了这个想法,平时就有所流露,让上司知道后,为了挽留我(也算是人才吧),给我去加拿大学习的机会,参加一个项目培训,三个月的时间。回来后就不好意思谈离开的事情了,这样又工作了2年。这时公司要求签8年的合同,否则就离职。于是我就选择了离职。
离职后在家呆了2个月,本来准备考研的。这时霍尼威尔公司就来找我。我觉得自己一直想去外企,那正好,就去上班了。
第二次离职,也就是从霍尼威尔离开,主要是因为这个公司老是加班。公司的领导者是台湾人,整个公司的管理风格与华人企业或者私人企业的风格相似,这种风格也是我所不喜欢的,所以到5月份就离职了。他们对我也挺不错的,薪水一直发到10月份。
离职后要去哪里?恰好ABB公司招聘,而且这个公司一直是他十分向往的,就立即去应聘。没有费任何周折,他如愿以偿,加入了ABB公司。
我选择ABB主要是因为我一直想去外企,而且想去在行业中处于领头羊的有名的大公司,如ABB或者GE之类。认为要么去欧洲公司,要么去美国公司。圈内人士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看法,认为美国老板最好,因为他们什么都让你做。欧洲公司次之,有些做法更像一个大国企,留下来的女性居多。再接下来是香港公司,最后是日本公司、台湾公司、韩国公司。这三者属于一个档次的。对人比较抠门。希望能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工作2年,等项目一结束,我就辞职了。
离开ABB后在家呆了2年,一直没有去上班。直到2003年9月,他才想工作了,就去了华电公司。工作半年后,他第三次辞职了。
问及为什么要离开ABB公司时,他自己也不否认,公司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不是待遇不好,也不是不受重视,也不存在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工作中既有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平台,也不存在工作压力过大或工作太累等问题。公司对他也很好。所以他自己也认为这次离职与企业本身无关。那么是什么在困扰着他?促使他一次又一次更换工作,一次又一次离职呢?他自己也想过多次,后来他是这样说的:
前一次,离开ABB公司,主要是不想一辈子过一成不变的生活。所以就离开了ABB。在离职的两年中,我主要是在家学习。学计算机,学英语等等。第一年我非常快乐,非常放松,非常自由。第二年有些压力,主要是来自外界的。我之所以学习外语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希望能够转换一个行业(用2—3年的时间),即使实在转换不了,充其量能够提高英语水平也不错。
后一次,离开华电公司,主要是因为不想为生计而工作。我不想成为工作的奴隶。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人生的目标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休闲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也多次问我自己,我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我发现来自我内心深处的一个声音是:希望能够成为自由职业者。我要做个自由研究者,像爱迪生那样。我未必是希望像他那样出人头地,而是向往过他那样自由自在的研究生活。
个案7:和他的情况也有类似。大学毕业后,在开放的大潮中去珠海特区工作。后来回到北京,先后在一些公司上班。但都感觉不理想,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当网络之花开放在中国大陆之时,他自己创建了公司,并率先采用网络的优势作为公司业务的运营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公司做得也挺好。后来也有一段时间赋闲在家,但并不是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无所事事。恰恰相反,他有很多的活动。比如,他组织车友俱乐部,曾经一次约集了百辆汽车,开到郊外去度周末。大家玩得很开心。费用实行AA制,有趣的是,平时在正式的集体活动中,即使好朋友在一起聚会,要想收齐这些“饭票”(费用),都非常困难,总会因为这个或那个原因而收不齐的。但在这种俱乐部的活动中,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使得他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某些能力也有了新的认同。
个案10(38):毕业于某交大电子专业,后又在国内著名高校获得工商硕士学位。先后在多家IT企业中工作,既当过运营商,也当过生产厂商,现在在一家颇负盛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任职。之所以选择这个工作,主要是因为行业背景和MBA的资历,处于实际执行(电信企业)与纸上谈兵(理论研究)之间,是中间层次,至少还可以在纸上谈兵,可以使得自己在不同层次上积累经验,提升自己,成长较快。咨询工作可以培养自己系统全面的知识,有创意。
个案10:我认为休闲是生活中的一种构成,人的一生也就70—80年吧,资源如何分配呢?有些人就是喜欢过休闲的生活,有些人则是分开的,工作归工作,休闲(或生活)归休闲(或生活)。我推崇自然。人生也是作品,就像绘画一样,至柔或至刚都未必是好的,应该是和谐的关系。休闲需要资金,比如,要做预算,与目前所处的状态有关。我对目前的休闲生活还不是十分满意。理想的就是有足够的钱,可以去探险,要有机会就会去尝试。我有个朋友,是单身的,没有经济负担。去沙漠,去探险,玩得太开(心)了。计划好了,也不算贵,也就1万多元钱吧。我主要现在有小孩,还要谋生,还不到放手去疯玩的时候。
对于休闲的方式,与兴趣有关,也与价值观念、心态有关。假如你把某件事当作一种体验,那么你就是在休闲。当你把工作当作是对某种生活侧面的一次体验,那么你的工作就是休闲性质的;当你在学习中,受教育中,比如你参加拓展训练,你学习插花和茶道,这种时候,你是在全身心地体验、感悟,那么你就是在休闲了。你在健身的时候你充分体验运动的快感,或者运动带来的某种力量感、速度感以及各种刺激感,使你感到非常愉悦,那么你就是在休闲了。但是如果你在健身的过程当中只是想着减肥,想着指标任务,那就不是休闲,而是工作。你在上课培训中,感到痛苦,被迫感,那就不是休闲,是苦役。所以什么行为或活动是休闲的,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是否在体验之中。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对于工作与休闲的态度是非常清晰的。当问及“你是愿意工作休闲化还是休闲工作化”时,他们的答复比较接近,认为工作休闲化与休闲工作化相比,自己更愿意工作休闲化而不是休闲工作化。
个案10:你问我是愿意把工作休闲化还是把休闲工作化?我认为未来的趋势这两者会逐渐结合,或者边界会模糊。我更喜欢工作休闲化。不幸的人要把工作与休闲分清,幸福的人是把两者融合起来。但是工作再忙,也要有一个底线,给自己一些娱乐、休闲的时间和空间。这个底线就是健康,就是自己身心的承受能力。如果要以付出健康为代价去换取高薪,我是不会干的,这样拼命有什么意思?你的健康是多少钱都不换的。这绝对是一个底线。我们做咨询的,市场有急活,就要加班加点,如果身体能够承受,加班到深夜是无所谓的,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如果加班加到我的身体受不了了,那我就不干了。
当然,还有一种人对生活和休闲都有严格的定义,他们是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的。我以前公司的老板(西方人)就是这样的。他有一次因为在休假中谈工作,搞得很累。说以后仍然要坚持,一定要坚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要保持规律。我想也有一定的道理。你再挤时间,那时间也是有限的。身体的承受度也是有极限的。要把握好节奏,就像踢球一样,即使还有最后一分钟,也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模有样地去踢,不能因为只有一分钟了就随便乱踢一气,要踢得有章法,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就是章法。
就我的理想而言,我希望工作和生活能够不分开。那就很潇洒了。干我自己喜欢干的工作,有兴趣的工作,同时工作的副产品还能够挣钱,既能有生活保障,又能满足自己的兴趣,像索罗斯的工作就是这样。那太潇洒了。
传统的中国人生活中,尤其是现代人,往往把工作和生活搅和在一起,而西方人中,很多是把工作和生活分开的,或者有些人则是在休闲、娱乐的基础上合二为一的。当我们问及这种情况是否与文化有关时,他认为不是文化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基础的问题。在现代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福利国家,物质基础好,即使没有工作,社会救济或其他基金也会使得他们能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即使没有工作,生个孩子,也能有保障,不会因此而无法活下去。生活压力小,比较悠闲。所以他们尽管可以把生活与工作分开,更多地选择享受生活。中国人还有生活底线,有经济压力,在工作和生活这个天平上容易失衡。但现在有些人也很潇洒了。这就是边际效益。比如,当你能够挣10万元钱的时候,你选择挣8万元,多一些时间和精力用于休闲或生活的其他方面,这是没有问题的。对你一点没有影响。但是,如果要你只挣800元钱或者400元钱,而更多地休闲生活,那可能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这800元或400元已经是你的生活底线了,你承受不了。所以这是一个平衡问题。
个案1:喜欢在良好的、高兴的氛围下工作。比如,在工作中,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聊到一块儿,寻找有共同兴趣的活动,一起去玩。既是工作伙伴,又是一种朋友关系(这种朋友关系不一定要求结交很深)。有时这个界限也并不是十分明确的。与朋友出去玩,也会谈到工作问题(是在不经意之间)。而工作之中也会与客户一起去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与客户一起活动,有时是为了工作,但有时也是纯粹的娱乐,这个界限也不是非常明显的。
休闲与工作的结合在将来是一种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工作,这样可以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虽然中国社会的经济发达程度还不足以承载工作休闲化的全部内容,但是不管怎么样,在今天至少人们已经可以在这种边际效益中有所选择了。这毕竟是个进步。同时也恰恰折射出中国社会这几十年来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