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航标。马克思认为,“精神……是一切个人的行动的不可动摇和不可消除的根据地和出发点,——而且是一切个人的目的和目标”。(3)人的精神因素对其实践活动的自觉影响和推动作用具有普遍性,它贯穿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贯穿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一定的精神因素,只要成为社会化的精神因素,成为一定民族普遍接受的精神因素,就会成为推动民族主体及其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这种社会化、普遍化的精神因素,实质就是一定国家、民族占主导地位的精神,即民族精神。历史的经验和鲜活的现实表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以民族精神为动力,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国家及其民族成员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正如黑格尔所言,“一个民族的这种精神乃是一种决定的精神,而且……也依照它历史发展的阶段来决定。因此,这种精神便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4)事实上,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与根本动力,是国家每个成员的精神航标,它指引着民族成员怀着真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指引着整个民族承载着人类的梦想、民族的理想、民族成员的希望团结一心,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懈努力、共同奋斗。江泽民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5)回望历史,有民族国家以来,民族精神都是一种实体存在,它渗透于民族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励着民族成员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着民族的历史、书写着民族的辉煌。回归现实,着眼新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高效快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科技创新一日千里,人类社会的发展呼唤理性的精神,民族的发展和振兴更加迫切需要民族精神的感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注和思考民族精神问题,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建构激励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时代交响,让中华民族成员看清发展的方位、感知民族的使命、紧跟民族发展的航标、投身民族复兴的伟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民族精神是当代青少年的必然精神需求。生存和发展智慧,即生存发展之道,几乎没有人不需要它。民族精神所昭示的生存和发展智慧,必然为民族成员所追寻和遵循,应然是当代青少年的精神追求。首先,民族精神为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从理论上讲,人的行为以一定的意识观念为导向,意识观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影响人的具体行为,而且导引人的发展方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主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价值取向,它犹如一面旗帜,指引着民族在追求和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前进。它不仅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而且对于每个民族成员的发展路向与思想行为都有着根本的价值导向功能。对于当代青少年而言,全面发展是目标,道德情操是基础,理想信念是支柱,而民族精神则是灵魂,它为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定向导航,指引正确方向,是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精神所需和目标导向。其次,民族精神为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物质动力为基础,以精神动力为支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精神动力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因为,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精神的力量是人所特有的强大力量,它对于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人不能拒绝思想和精神。一个人的精神有所寄托,就会热爱生活,朝气蓬勃;一个人如果精神空虚,就会厌恶生活,萎靡不振。因此,精神支柱是人类生命的真谛,是每一个人发展的希望和力量的源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反映的是社会普遍的、本质的需要,对一个民族社会的实践具有整体的、根本的、长远的推动作用。当代青少年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民族成员,民族精神通过传导和转化,就能成为当代青少年个体行动的重要精神动力,为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是亟待回应的现实课题。江泽民曾深刻地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6)环顾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将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洗礼和挑战,中华民族精神也将经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考验。尤其是西方国家依托经济全球化强势推行其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加紧对我国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和挤压、民族意识的侵蚀和破坏,企图使中华民族忽略民族性、抛弃民族特征、丧失民族精神。审视现实,感受我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方面,直面各种消极的问题,便无一不是某种“精神”的在场或不在场。从宏观而言,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西方文化的强势攻夺,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多表象、多标准状态和多元化趋势,出现了传统与现实的反差、思想与理想的矛盾。聚焦于精神生活领域,思想多元化趋势引发了人们在民族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方面的多层次性与欠统一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在精神生活和精神状态上出现某些混乱和无序,使人们在面对道德选择与权衡上感到无所适从,某些特殊人群尤其是部分青少年甚至放弃道德传统和精神传统。正如有学者所说:“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定的精神家园。”(7)具体到民族精神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部分人群中出现了国民意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模糊化,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削弱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淡漠化等不良倾向。而纵观古今,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往往与民族精神的高扬同步,一个民族的衰败落后伴响的往往是民族精神的残音。对于走向新征程的中华民族而言,大力加强民族精神培育,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条件,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当代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对象,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的重要群体。“2010年,全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亿多,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分别为9 941万人、5 276万人和4 447万人;18岁以上青年有数亿人,包括3 000多万在校大学生。”(8)如此庞大的当代青少年群体,其成长发展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也直接关系到党的未来;关系到民族复兴火炬的代代相传。应当肯定当代青少年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对民族和国家充满热爱,在重大事件面前展现了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情怀,体现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但毋庸讳言,当代青少年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相对较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不够深,少数当代青少年盲目排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传承缺乏主动性。为此,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从本质上看,民族精神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需要“灌输”的,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来完成。尤其是一个人在未成年前,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缺乏必要的认识,对民族精神缺乏自觉,更需要通过“灌输”的方式促使其觉醒。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在开发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潜能和激发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动力过程中,促进当代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与发挥,推动当代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引导其自觉把民族和国家的共同价值目标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契合,成为具有优良民族性的社会成员。如今,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也面临新形势和新情况,这客观上要求高度关注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性,积极回应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基于上述缘由,结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黄蓉生教授主持的“211”工程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实践研究”的课题和自己的学习工作实际,把该书书名确定为枟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研究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