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自社会学创立以来,社会学家们对社会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每种理论都包含着对社会运行机制的一般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阐明社会问题的起因和实质。而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社会问题的界定和解释是有差异的。当我们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时,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社会问题的实质,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关于社会问题的理论主要有:社会整合论、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论、社会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
1.社会整合论
最早提出社会整合思想并致力于研究社会整合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社会整合是指社会不同的部分结合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进一步发挥了社会整合概念并将其纳入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体系。
迪尔凯姆的社会整合论主要分析了社会整合形成的原因、社会整合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等三个问题。他认为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机械团结,二是有机团结。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团结来维系,现代社会的整合方式是有机团结,其整合要求比传统社会更高。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社会问题的性质存在于客观的社会性事实中。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路线分析社会问题。运用社会整合理论,迪尔凯姆对自杀这一社会病态现象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自杀的原因在于社会整合程度的不同,社会整合程度过高或过低都容易引起自杀,只有适度的社会整合才是有利于社会生活的。
2.结构功能主义
20世纪40年代结构功能主义成为西方社会学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和方法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森斯、默顿等。在结构功能主义看来,社会是一个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社会的各部分都以各自的特殊功能维系社会整体的均衡、秩序。均衡是社会系统的常态和本质特征,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或系统内部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被打破,社会系统内部便实行调整以达到新的均衡。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分化导致的社会功能失调状态,是社会的失常状态。结构功能主义由于过分强调价值的一致性,夸大了亚体系之间的结构整合性,忽视了社会结构的冲突而受到批评。而且,帕森斯的理论体系过于宏观,缺乏对具体社会问题的解释力。但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功能失调概念却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设置无法满足社会系统的需要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默顿反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功能统一性观念,提出了反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等概念,并在迪尔凯姆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结构紧张理论。默顿认为,当文化规定的作为普遍追求的合法目标与社会结构所能提供的实现目标的社会认同手段之间存在冲突或紧张时,越轨就有可能产生。应当指出,默顿所指的目标是占主导地位的阶层所倡导的目标,并不是所有的阶层、群体都应遵从的目标。因此,当一个社会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时,合法的目标、手段难以达成一致,越轨行为的界定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3.冲突论
冲突论的思想渊源来自马克思和齐美尔,主要代表人物是达伦多夫、科塞等人。冲突论反对结构功能主义关于社会整合、一致和秩序的假设,认为社会体系是一个各部分都被矛盾连结在一起的整体。由于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因而,社会变迁是必然的。社会冲突的根源不在于社会经济关系,而在于社会中权力分配的状况以及人们对权力再分配的欲望。社会冲突是无所不在的,所有社会成员并不共享共同的价值和目标,因此社会问题折射的正是特定阶级关系和利益冲突,而社会问题的解决则要回到问题的根源。
冲突论认为社会分化为阶级、阶层,而阶级、阶层之间存在着社会冲突,有权有势的阶层、群体在整个社会利益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整合群体利益的社会规则和法律是在社会权势参与下制定的,社会规则主要反映的是占主导地位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及其价值观,因而,社会弱势群体在这种规则下被确定为越轨的频率就较高。
社会冲突论启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主观性质的思考。社会问题的定义不是一个学理问题,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的定义权不是由权威的社会学家,而是由权威的社会机构运作的。换句话说,社会规则的制定、社会问题的确定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是阶级冲突的一个特殊表现层面。
4.互动论
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是米德、托马斯等人。互动论注重社会的微观层面,研究个人和小的群体而不是大规模的社会结构,认为行动者是处在互动的生活世界之中,行动者是社会世界的创造者。在互动论的视野中,个体在社会情景及其意义的建构和解释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能动者。要理解某个行为,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景;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它既不是预先已经决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
互动论强调社会问题建构的主观意义,社会或群体成员的反应是建构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正如托马斯所宣称的:“如果你将情景定义为真,它就是真的。”这表明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的理解是把握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由此说明不同的人群对同一情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区分可能形成不同的后果。互动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亚文化论和标签论,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刘易斯和贝克尔。亚文化论认为群体成员在密切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与主流文化有差别的文化特性,刘易斯在20世纪50—60年代对墨西哥和波多黎各的贫民窟居民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之后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贫困文化。穷人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人们的反应中,“社会通过创造新的准则而创造了越轨”。[3]互动论关注社会问题演变的微观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情景并产生不同的后果,以及如何通过对情景的重新定义来摆脱困境。
5.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发端于伯杰和鲁克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一书,他们在书中提出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和维持社会现实,认为所谓的现实只不过是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建构出来的,知识同样经历一个建构、维持和解构的过程。所有这些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特殊性,所有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方式都要受到文化和历史的影响。社会建构主义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知识和实践持质疑态度,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立场或隐含的价值取向。
建构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对社会问题的常识性理解和传统的研究视角。传统的视角侧重研究问题的真相或事实是什么,社会建构论则研究问题为什么是问题,即问题的构成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题不是“有问题的”客观事实或状态,而是这些事实或状态被宣称成为社会问题的活动和过程,经由这些活动和过程,社会问题建构性地存在着。研究社会问题,只需研究问题宣称的这种活动过程及机制,不必对所宣称的对象——事实状况进行描述和解释。社会学家应在参与还是研究社会问题活动之间做出区分——作为参与者,社会学家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可进行问题宣称活动;作为研究者,社会学家研究某一状况是如何被宣称成为社会问题的活动过程,研究不同行动者包括社会学家对这一过程的参与及其影响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建构主义逐渐进入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主流学术话语中。在性、性别、精神健康等诸多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它使人们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理念和行为。
6.后现代主义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进入人类的理论视野。后现代社会理论家宣称现代性已经终结,人类正迈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思潮的核心运作原则是去中心化、解构、差异等等。后现代社会理论批评现代社会及其缺陷,对已有理论的连续性提出质疑;谴责现代社会以及它在实现自己的各种承诺方面所遭遇的失败;质疑人们如何能够相信现代性确实给他们带来了进步以及对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的希望。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批评与现代相连的许多方面,拒斥所谓的世界观、元叙事、宏大叙事和整体性等等一类的东西。认为人类只能发现“微观的小故事”,试图寻找模式化的关系和宏观的历史规律是不可能的;强调社会与历史中的非连续性,注重前现代的若干现象,赋予各种前现代的现象如“情绪、感觉、直觉、风俗、暴力、巫术、神话”等以更大的重要性。反对现代社会在各门学科之间、文化与生活之间、虚构与理论之间、想象和现实之间所设置的界线。后现代主义者排斥现代学术中审慎的理性的风格。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将注意力转向了社会的边缘地带。让人们更加注意第三世界、贫穷、女权、种族中心主义、环境等问题,后现代理论对现代社会的批评使人们致力于对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后现代主义者所创造的众多理论观念正逐步融入主流社会学的理论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关于社会问题的全新的解析方式。
应该承认,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然而,每一种视角只能提供对事物认识的独到之处,若过于执著于一种理论视角,往往会成为其自身的一个认识盲点。理论的目标只能是永远逼近现实而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在现实世界面前,应将不同理论视角加以融合,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