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IT产业造成的新型且代价高昂的浪费
IT产业造成的浪费至今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现在IT产品更新换代之快真让人跟不上速度。一位计算机发烧友声称自己有七台电脑:一台戴尔、一台索尼、其余全部是苹果iMac台式机和苹果笔记本电脑,并得意地炫耀“使用最新设计的高品质电脑,才会使使用者本身得到鞭策”。
对于标榜时尚的“数码宝贝”来说,对技术奢侈品的崇拜驱使他们频繁地升级装备,从中得到刺激和尽显非凡的快感。他们每天泡在数码论坛上和一群志同道合者时刻留意新产品推出信息,追踪评测报告,对各种数码产品功能烂熟于心,并以一年一台的速度淘汰着自己的电脑,让个人装备始终保持着最高配置,由此获得“精英”成就感。
德国《明镜》杂志记者沃夫冈·拉茨勒在《奢侈带来富足》一书中提出了旧式奢侈与新式奢侈的区别。黄金外壳上镶有950颗钻石的限量版摩托罗拉手机显然是恶俗又张扬的旧奢侈。大把花钱于新的功能,重视其技术含量,这就是新式奢侈。正如NEC当年那款功能简单的N900能够晋身“有钱人的玩意”,敢以8888元的天价明目张胆地抢钱还供不应求,完全在于它薄如名片的技术是绝对的世界第一。
其实GSM手机诞生之后的一段时间,技术上并没有提出更换手机的要求,可是换手机的速度却呈几何级数增长。以中国为例,2002年底,彩屏手机在国内掀起了一场换机热潮。这是最明显的“为彩屏而彩屏”,因为其中的在线视频观看等功能,以当时国内的网络条件还远远达不到。
2010年,苹果iPhone系列手机和iPad掌上电脑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更是刺激全球的电子产品使用者大肆弃旧换新。这些电子产品的发烧友将苹果公司推出新产品当做世界大事奔走相告,几年之内将曾经沉寂的苹果公司推上了世界最富公司的位置,却将大量的废旧手机和电脑扔进了垃圾堆,默默接受它们的只有可怜而又无言的地球。
一位手机强迫症患者痛苦地求助心理医生,说他平均一个半月换一部手机。每换一部手机,都能让他兴奋一阵子,但很快就忍不住又去买新的。
在功能强大的iPhone4诞生前后,数码相机也是迅速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之一。数码行业的资料证明,数码相机从200万像素发展到300万像素花了三四年时间,但从300万到400万缩短为1年,而400万到600万以上仅仅只花了半年时间。
2011年5月6日,iPad2在中国内地市场正式销售。当天上午,在北京三里屯的Apple Store零售店门前有超过千人排队购买此机(中新社)
计算机的翻新同样迅捷。从一开始的PC机,转眼就换代到了286、386、486、586、奔4,由台式机变成笔记本……
然而人们在使用新IT产品的同时,从不想电子产品演变成的电子垃圾已成为巨大的公害。据悉,欧洲每年产生电子垃圾约600万吨,美国更为惊人。美国手机通讯暨网络协会发布报告说,2005年,全美已有5亿部手机被丢弃。发达国家一台电脑的使用寿命已从过去的平均4.5年剧减到2年。绿色和平组织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每当市场上出现一台新电脑,就有一台旧电脑被丢弃。仅2005年,全美废弃电脑及外设总数高达3.34亿台。
1991年,我国手机用户才100万,2004年,这一数字就已达到1.9亿,城市手机年度更换率达40%,平均更换时间在3年左右。而到了2009年,中国手机用户爆发性地达到6.5亿,而且此时有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更换手机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欧美用户平均每40个月才更换一部手机,而在中国,更换手机的频率为8—12个月。中国人购买手机追求时尚,买手机的费用远远高于手机使用的费用。
IT产品带来的隐形浪费也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由美国环境咨询公司(ICF)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全球电子垃圾邮件数量达62万亿封,2008年全球处理电子垃圾邮件耗电量达330亿度,这是920万户日本普通家庭全年的用电量,相当于往大气中排放1700万吨二氧化碳。这种隐形浪费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互联网上就有观点说,美国人大多沉迷于电子邮件,平均每5分钟就要查看邮件,而在非办公场合,手机就成了查看邮件的最佳工具,83%的人甚至在度假中还要不停地查看邮件。
著名学者艾伦·杜宁认为现代消费实质上意味着“摧毁或毁掉;浪费或滥用;用光,用尽”。并批评迎合全球消费者社会的经济学“对于人类共同的地球资源遭受损害应负最大份额的责任”。更为可怕的是,尽管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今天的生态危机前所未有,但消费主义仍然方兴未艾,美国式的生活模式仍然是众多人的梦想,美国式的现代化仍然是很多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楷模。人们没有想过美国式的现代化意味着疯狂掠夺、寅吃卯粮,只管今天不管以后。至少目前老美们还是这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