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不幸福感和空虚交织成难解的死扣
人与生俱来就渴望也需要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基本愿望。
然而现在太多人在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上犯糊涂了。我这里不仅仅指中国人。
很多人认为幸福要建立在脑袋比别人更聪明更有智慧上,所以要拼命地学习各种知识。现代人的一生甚至从胎儿开始就要不断地学习,为的是让人的脑子尽可能多塞进这样那样的知识,使人变聪明起来。
2011年美国最新上映就夺得北美票房冠军的惊悚影片《永无止境》就以此为由头展开故事:“有人说我们只能利用全部大脑能力的20%。喔,这种药能帮助你开发所有的大脑潜能!”片中的一名作家在服用一种尚处于实验阶段的药物后,能够使用大脑的全部能力,拥有了超常的记忆力、注意力和其他奇异的能力。这就是人们梦想的超能力之人。美国这方面的影片还有不少。
然而正如电影里问到的那样,谁知道我们在开发了尚未利用的80%—90%的大脑潜能后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呢?或者换一种方式问我们自己,思维高度发达后会怎样呢?
大量的事实证明,思维的高度发达,人的所谓潜质充分调动之后,带来的未必是幸福感和充实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本书前边章节专门说到人们爱到大城市扎堆的问题,这种扎堆从人的心理健康角度来说未必是好事。2010年初发布的《中国城市“白领精英”人群健康白皮书》说道,在健康压力最大的城市中,北京居第1位。
由专门机构进行的这项调查,历时6个月,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大连、武汉等10余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300万健康体检数据样本为基础,面向全国城市白领精英人群展开近百万人参与的健康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城市白领人群的生活方式、健康观念、易患疾病、员工福利、健康投资等,调查对象以26—45岁、月收入5000—10000元的人群为主。
调查数据汇总后显示,北京成为健康压力最大的城市,广州排名第2,与上海、深圳、南京分列前5名。分析数据发现,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而且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年轻化趋势也应引起社会重视。
本章开始的引文一中说到的欧洲人其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怎么样?应当说是全球最高的。但他们的悲观情绪竟然比落后国家严重。英国媒体在一份由世界53个国家6.4万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中给出的“全球悲观全景图”称,西方富裕国家正陷入一片悲情,欧美国家的乐观指数全部为负,反倒是尼日利亚人、越南人甚至阿富汗人虽然贫穷,却对经济前景充满希望。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兴国家全都表现乐观。就连伊拉克人都比所有西方国家的国民乐观。
如今,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处于中高收入阶层的人群,成就感反而低于低端收入群体。也就是说,中高等收入的人群里,很多人并未享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中国的网站上就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薪过万的人感觉自己的日子并没有月收入800的时候幸福感强?讨论结果是收入高了以后攀比欲望更强,生活压力更大,风险预期增加,焦虑心理更重。
2010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著名演员范伟主演的《老大的幸福》后,又引起了一番关于幸福的讨论。范伟饰演的傅老大孤身一人且经历不少磨难,但他自己却感到生活很幸福。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他的幸福沸点是如此地低。幸福沸点来自哪里?来自于对事物认识的简单化。其实,回归原点,想想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吃饱穿暖、家人平安、身体健康、自食其力,其他都是身外之物。我知足,我常乐,所以我幸福。反之,则不幸福。
然而,对事物认识的简单化,恰恰在那些聪明的人身上难以做到。聪明人的幸福沸点被聪明抬高了。
对于这一现象,心理学家认为,许多收入中等甚至更高的上班族,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就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之中。为了生存而奋斗时,物质是最好的激励因素;而当生存问题解决以后,物质就退居次位,对安全感、爱、归属感、尊重的需要则占据主要地位。现在社会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越来越物质化,人们拼命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一旦物质需求满足后,发现其他需求都未满足,失落感就随之而来,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成就感。
2006年的社会调查显示,北京白领阶层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离婚夫妻中,81%是因感情折磨而存在心理问题。这说明,当追求和拥有财富不再只是满足生活的必需,而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炫耀时,精神就会更加空虚、痛苦和迷茫。近年来屡屡曝光的演艺明星吸毒事件就是追求病态精神刺激、填补自身空虚心灵的例证。
现在很多人追求奢侈的生活。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行业在过去几年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保持增长,在经济危机发生的2008年和2009年也一直如此。其实,这种一味追求物质的行为也是内心空虚的一种体现。
当人们的事业获得巨大成功、积累了雄厚的财富时,很多人开始对未来迷茫,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为之奋斗的该是什么?于是他们开始困惑,他们开始空虚,他们只有选择这样一种方式,以丰富的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然而,这真的可以填补吗?当日常用的、身上穿的全是名牌时,新的空虚又由什么来填补呢?
流行歌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2009年6月25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去世,终年仅50岁。迈克尔·杰克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演艺家,但同时他也是全世界最孤独的人。他的幸福应该说从他出名开始就逐渐离他远去了。他一生中创造过很多辉煌,也制造过很多令人不解的新闻事件,可以说每一件都让人感到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他曾对着摄影机介绍他的旋转木马跟摩天轮,灿晶晶开亮着似两盘钻石镶嵌在绒黑夜幕中。他说他有时会半夜一个人去开旋转木马骑,可是天啊,我们都会想这该是多么寂寞的人儿啊!
多少年来,人们在追逐竞争的路上,虽然经历了无比的磨难,可是因为有目标,我们知道隐忍和奋斗的意义,所以我们的内心是充实的。因为我们奋斗,是为了收获。可当我们收获之后呢?得到的也许和预期的不一样,于是我们开始困惑于奋斗的意义。又或者,我们的所得非常充分地满足了我们的所求,可是接下来该追求的是什么?是不断地重复追求获得,再追求再获得吗?当我们停下的时候,我们开始迷茫人生的意义。因为不再有追求的目标,于是我们无比地空虚。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远比肉体上的疼痛更加折磨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身患重症的人还坚强地活着,因为他们心里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而为什么许多精神病、抑郁症患者难以治愈的原因。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心病难医啊!
欧洲人对这种情况早有察觉,并显得更为无奈,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刺激人们。德国《南德意志报》认为,欧洲人应该“理性地乐观”,甚至呼吁欧洲人要“敢于乐观”。德国等欧洲国家的领导人近年来也一直在鼓劲民众。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表示,重要的是不要散播悲观,而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