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书中的分析框架

本书中的分析框架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采取不同的划分标准,就会得到多种居住社区类型。表2.1 中国居住社区划分类型比较续表2.1研究表明,居住空间的空间要素是居住社区形成的物质基础。据统计到1977年底,全国190个城市平均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m2,比解放初期的4.5m2下降了0.9m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城市中,缺房户共323万户,占居民总户数的17%。
本书中的分析框架_城市居住分化现象研究:对南京城市居住社区的社会学分析

2.3.2 本书中的分析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城市社会中的居住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采取不同的划分标准,就会得到多种居住社区类型。从居住区位视角研究社区变迁是西方社会学家分析变迁特点、规律、走向的一个基本的而且非常重要的范式。芝加哥学派的三类阶层社区、甘斯的四种内城社区类型,马勒的四类郊区社区与怀特四种郊区社区,都是从一个特征角度研究西方城市居住社区。当代中国学者们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多种见解,如张鸿雁归纳出的六类城市社区类型[50]、吴缚龙提出的四类划分[51]、吴启焰提出的六类划分[52]、王颖采用的五种分法等[53],很多都是建立在对居住分化外在特征上的差异。换句话说,对于居住社区层面的分化,或居住载体层面的分化,外在特征上的差异最容易观察和判读,这些差异包括社区建设布局方式、空间组合特征、居住设施配套状况以及社区管理的手段方式等(表2.1)。

表2.1 中国居住社区划分类型比较

img5

续表2.1

img6

研究表明,居住空间的空间要素是居住社区形成的物质基础。在调查中能够体会到这样的现象,人们通常用一般的常识对不同的居住社区进行划分,这些常识是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住房价格、房屋套型、建筑质量、外观形象、设施配套、物业管理等等的判断,还包括对周围的人群在内的评价,这实际上是人们在寻找合适自己的居住社区时的一种思考的过程和判断的结果。对居住社区进行适当的分类,有利于我们发现蕴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答案。

在这里,依据居住分化的类化视角,笔者根据对居住社区范围的界定和居住社区的环境条件、入住居住社区的经济支付能力、居民的构成等要素,在借鉴传统五分法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城市具体情况、对已有的和在建中的居住社区的调查及分析归纳,将居住社区分成七类具有连续性、等级化(hierarchy)的居住社区系列[54]。此种分类能够全面覆盖已有的社区类型,强调了自然生态区位与人文生态区位的复合型特征,而且判断标准一致,易于把握(表2.2)。

表2.2 本研究中采取的居住社区分类

img7

【注释】

[1][美]帕森斯T著;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07

[2]城市土地作为城市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因土地利用的类型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因而在空间上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的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就是区位,城市土地利用的实质就是对土地区位的利用,如加拿大经济学家歌德伯戈(M.Goldberg)和钦朗(P.Chinloy)在《城市土地经济学》中所言:“城市土地的决定因素,第一是区位,第二是区位,第三还是区位”。

[3]在相关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不同的区位理论,以杜能(von Thünen)为代表的“农业区位论”、以廖斯为代表的“市场区位论”、以克里斯泰勒为代表的“中心地论”、以阿·韦伯为代表的“工业区位论”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区位。农业区位论(theory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是杜能于1826年提出,主要是探讨在某特定区位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奥古斯特·廖斯(August Losch)的经济地景模型(loschian economic landscapemodel)是廖斯于1939年在其巨著《区位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Location)中提出的,他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经济区的产生。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在其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的,他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创立了主要根据城市向它周围的腹地提供的服务来解释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理论。工业区位论(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是韦伯(Alfred Weber)在1909年提出的,他试图从交通成本、劳力成本以及聚集经济三个因素来解释工业活动的区位。

[4][美]帕森斯T;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07

[5]魏章玲.社会学与美国社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232

[6]一般是按照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分级划分,即居住区的户数一般为10000~15000户,人口为30000~50000人,居住小区的户数一般为2000~4000户,人口为7000~15000人,组团的户数一般为300~700户,人口为1000~3000人。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居住用地的规划人均为18.0~28.0m2,居住用地占规划建设用地结构的20%~32%。

[8]van den Berg,Leo Drewett R,Klassen Lh,et al.Urban Europe:A Study of Growth and Decline.Oxford:Pergamon,1982

[9]Hall P.The World Cities.London:Wiedenfeld and Nicoson,1984

[10]截至1978年,绝大多数城镇,包括一些新建工矿区,住房仍然很紧张。特别是人口集中、工业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住房紧张情况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1.平均居住水平低。据统计到1977年底,全国190个城市平均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m2,比解放初期的4.5m2下降了0.9m2。2.缺房户的数量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城市中,缺房户共323万户,占居民总户数的17%。其中夫妇不能同居,或住教室、车间、仓库、办公室等的无房户达104万户;二户同室、三代同室、大儿大女与父母同室居住的不方便户达130万户;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不足2m2的拥挤户达89万户。3.危房棚户改造慢。各城市都有一批危房亟待维修,许多城市还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棚户没有得到改造。上海市至今还有棚户500万m2,住着100多万人。广州市还有3000多户“水上居民”没有上岸。哈尔滨的“三十六棚”、“十八拐”,青岛的“菜市场”,西安的“豫民巷”,北京的“南营房”、“北营房”等等地方,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造。参见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关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设的报告》(1978-10-19)。

[11]准确地说,建国初期城市土地实行的是有偿使用,直至1954年政务院发文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占用土地的,不论是拨给公产或出资购买,均应作为该企业的资产,不必再向政府缴纳租金或使用费”。1982年新宪法进一步明确“不允许土地的买卖或转让。”

[1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王兵,等译.社会学.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7

[13]根据级差地租原理,由于城市不同位置、不同开发程度的地块具有不同的价格而带来土地效益。

[14]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

[15]1987年9月,深圳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按照城市土地的不同等级向土地使用者收取不同的标准,当时出让了一块5000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使用期限50年,这是建国后第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16]王先庆.货币分房——住房、分房、买房.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作者在开篇写道:关于住房的故事,随着实物分房的取消可能将再难以那么心酸感人了。从上海外滩的“爱情堤”到高校老教授的“三层床”,从北京的为分房而结婚的“住房爱情”到由于没有房子而“婚而无家”,这些故事演绎了40多年,可能随着货币分房的降临,大都将成为遥远的记忆。

[17]有资料显示,199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房租9.36元,只占生活费收入的0.73%,房租的开支远远影响不了家庭的消费投向。

[18]德怀特·H帕金斯(Dwighth.Perkins).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挑战.见: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19

[19]傅琼.浅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政府管理.行政与法,2003(5):5~6

[20]参见海外房地产基金的中国策1-7[EB/OL].(2004-10-27).http://finance.sina.com.cn

[21]参见外资信贷布局中国,国内地产境外融资之路有多远.财经时报,2005-01-18

[22]美国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摩根士丹利(MSREF)、嘉德置地旗下的嘉茂基金、新加坡投资公司属下的GIC地产基金公司、荷兰国际集团、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以及美国的雷曼兄弟公司、罗斯福基金、洛克菲勒等著名跨国投资基金都活跃在上海市场。

[23]罗斯托考察了以大众高消费时代为中心的1920年代的美国社会特点,包括新的中产阶级出现,城市与城郊越来越多的人口,物质生产量十倍、千倍的增长……汽车、郊区单家独院式的住房、公路家庭耐用品、高档食品是美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美]罗斯托W W;郭熙保,王松茂译.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11

[2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王兵,等译.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75

[25]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69

[26]刘达临.应该欢迎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人民日报,1985-01-23;引自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1995(4):41~48

[27]王玉波.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转型取向.社会学研究,1995(4):49~55

[28]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1995(4):41

[2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王兵,等译.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43

[30][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潘琪,张焱译.第三次浪潮.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45~60

[3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王兵,等译.社会学.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57

[32]西方学者怀默霆(Martin King Whyte)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城市的阶级秩序进行了不太正式的分类过程,结果划分了下列几个基本类别:1.官僚资产阶级——其资本同国民党和(或)外国利益有联系的资本家和大商人;2.民族资产阶级——其资本同国民党(或)外同利益有联系但不太密切的资本家和大商人;3.小资产阶级——教师、律师、医生、小商人和政府雇员、店主等;4.工人;5.无业者和游民。白威廉(William I.Parish)的研究发现,在中国,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后期,要想弄清过去的阶级秩序是否被颠倒了,这一点并不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张标签标明着他的阶级出身。在中国城市里,贴阶级标签的过程从来没有完全彻底过,但在1950年代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中,各家庭慢慢地被贴上一张标签,诸如资本家、商人、小业主、工人或贫民。专业人员、小官吏等其他知识分子则采用了一张模模糊糊的标签,叫做“职员”,这在1960年代初期还是一张相对中性的标签。其他的标签都是极具刺激的:工人和贫农是最令人羡慕的标签,资本家、地主以及“敌伪人员”(前政府中较高层次的官员的称呼)的标签是被看不起的。有些标签是可以博得或硬加的,其中正面的有“革命干部”,比如某人或他的父亲成了有实权的政府官员;反面的则有“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比如在1950年代无数次的政治活动的某一次中被查出是有错误的人。参见怀默霆.中国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转载于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6;白威廉;余宣孟译;卢汉龙校.中国的平均化现象.转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9~60

[33]一般来说,为了简化社会分层的方法,现在学术界中主流的看法是倾向于把职业看做包含了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占有和使用信息的标准。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

[34]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资源,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自1980年代以来在不断上升。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着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

[3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23

[3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9

[37]见:南京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陈如所长主持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将南京市主体社会结构群体划分为管理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私营企业主和下岗失业者六个典型部分,视角遍及财产收入、教育就业、消费水平、生活态度、社会交往等方面。

[3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

[39]DuBois W E B.The Souls of Black Folk.New York:Dover,1994

[40]社会学家有许多测量居住隔离程度的方法。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种族隔离程度。陶伯夫妇(Karl E.Taeuber and Alma F.Taeuber)最先使用隔离指数来说明城市相异指数(the index of dissimilarity),有时也称为隔离指数。指数范围是从0~100。0代表无隔离,100表示完全的隔离。这种相异指数衡量法是建立在人口普查基础之上的。参见Karl E Taeuber,Alma F Taeuber.Negroes in Cities: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Neighborhood Change.Chicago:Aldine Publications,1965
  1989年,道格拉斯·S.马西(Douglas S.Massey)和南茜·A.邓顿(Nancy A.Denton)的五因素测量法是测量居住隔离最为综合的方法。这五因素包括:1.种族不平衡(racial unevenness);2.种族隔离(racial isolation);3.种族集聚(racial clustering);4.种族中心化(racial centralization);5.种族集中化(racial concentration)。

[41]项飚.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社会学研究,1998(6):58

[42]白友涛.城市回族社区变迁研究——以南京七家湾回族社区为例:[博士论文].南京:南京大学,2004

[43]此时的欧洲大陆成功地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最后进入了近现代的阶段。

[44]张利民,周俊旗,许檀.近代环渤海湾地区经济与社会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3~64

[45][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胡伟译.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1

[46]中国城市文明若以第一批古城址的出现为其起源的标志,那么已有45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以较为完整意义上的早期城市出现时间来计算的话,约有3500余年的历史。

[47]公元前1500年前后,正处于在奴隶社会强盛时期的商代出现了城市的雏形,已发掘的商代城址有商代前期的郑州商城、比郑州商城稍晚的黄陂盘龙城及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从城址中发掘的、可以辨别的宫殿、贵族居所、贫民住所及奴隶住所的组成中,可以看出尊卑有别的居住分化正处于雏形时期。

[48]自古代奴隶社会形成城市开始,罗马城就出现贵族区与平民区,如罗马贵族们的住宅宽敞、明亮、卫生,冬季有罗马式火炕系统供暖,这种住宅直到20世纪以前一直是温带地区最宽敞的住宅建筑;而罗马城的贫民公寓则是16世纪以前在西欧最拥挤、最肮脏建筑中占第一名。古罗马的民宅群是非常草率地拼凑起来的(参见[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69)。工业革命使欧洲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城市内部出现明显的差异。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西方城市的居住隔离仍在持续。

[49][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3

[50]张鸿雁提出目前中国主要有以下六种城市社区类型:1.传统式街坊社区;2.单一式单位社区;3.混合式综合社区;4.演替式边缘社区;5.新型房地产物业管理型社区;6.“自生区”或移民区。参见张鸿雁.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分异与变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规划师,2002(8):1~4

[51]吴缚龙按居住与生产间的不同关系将中国的社区分为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和演替式边缘社区四类。参见吴缚龙.中国城市社区的类型及其特点.城市问题,1992(5):24~27

[52]吴启焰将城市社区划分为城郊与城内高档别墅区、内城区CBD毗邻区的高档高层公寓区、城郊中高档多层住宅区、城郊中档多层住宅区、较偏的郊区廉价多层住宅区、临时住宅聚集区.参见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城市规划,1999(12):24~26

[53]王颖将城市社区分为传统街坊社区、单位公房社区、高收入商品房社区、中低收入商品房社区和社区边缘化社区。参见王颖.上海城市社区实证研究——社区类型、区位结构及变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2002(6):33~40

[54]笔者在对大量居民个案访谈资料所做的分析中发现,人们凭借其社会经验和主观感觉对居住社区进行的分类,主要依据六项主要指标的判断:即1.是否有钱(收入高低或拥有财产多少);2.是否有权(在政府或企事业组织中担任的职位高低);3.是否有文化(学历文凭高低);4.是否舒适(住房面积大、环境好);5.是否为独立小区。如果用学术语言来加以归纳,可以这么说:“人们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组织(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拥有量决定了其居住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的尺度,即假设那些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较高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更能获得好的住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