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丰富城市生活多样性
1)满足城市居住需求的新追求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南京的居住水平和生活方式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不完善,但是,至少在南京城市中已经出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样板层”。样板层凸现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自身成为社会变迁的受益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在不断地起到示范作用,使得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上升趋势日益呈现。
白领阶层和私营企业主的涌现是城市社会变迁良性发展的表现之一。他们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涌现的典型经济精英,对社会资源有着强烈的“再分配”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空间的重组和迁移,加速了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和空间的有效使用。这些不断涌现壮大的中产阶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也有改善居住的强烈愿望。
对于那些难以依赖于自身力量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尽管他们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表现出软弱无力的状况,但是在城市发展中他们的居住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2)增加社区样态
笔者在本书中将社区样态概括性归纳为中低档社区、中档社区、中高档社区、高档社区、高级别墅区、廉价经济社区、边缘型社区,实际上,城市居住社区远非以上七类所能囊括,不能否定的是,相邻居住社区相互渗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还有各种因素催生的新型社区。
(1)外国移民社区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推进使得在中国城市将出现一种新的变化,即完全意义上的“外国移民社区”,这是中国城市社会在出现“乡村型移民社区”的同时的另一个新的趋势。
居住地点“扎根”于土地,也可以解释“地缘文化”的来由。但在今天,极具“地缘”空间的居住与全球化也紧紧地联系起来。随着世界贸易的增加和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逐步形成以及跨国公司对各国经济的不断渗透,人口分布的变化呈现出新的趋势,人口继续向大城市地区集中,作为主要节点的大城市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由于互相联系的广泛性而越来越重要。居住者的身份已经被全球化了,正如我们的居住社区中除了我们本土的各种社会成员外,已经出现许多跨国公司的高层精英、中间管理人员和一般的雇员。南京是一个拥有500万人口的大城市,在政府提出要把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后,政策与资金的倾斜,必然有利于大量的国际性人才的流动和国际化经济活动的开展,带来城市社会居住阶层更大的变化。
①“洋打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推进,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出现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洋老板”、“洋上司”、“洋同事”、“洋下属”,各色皮肤的“洋打工”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人数迅速增加。目前在华就业的外国人已超过6万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其中85%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外籍职工一般都是外资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似乎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现在享受“洋打工”服务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如今与“老外”共事、在学校聆听外籍教师讲课、去餐厅享受外国人烹制的美食、到美容院接受外国高级技师的美容、上酒吧欣赏外国演员的舞蹈早已不是新鲜事。走在南京的街头,不经意之间就能看到外国人,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
②外籍留学生族。外籍留学生的目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所以他们更强调与学校的联系。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都建有封闭性的留学生公寓,来自不同国别的留学人员作为高等院校中特殊的群体集聚在这一特殊的区域内。例如南京大学的西苑宾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专门服务于留学生的公寓,这幢公寓内设不同价位的住房。普通的房间一个月需要近300美金,对于公费留学生和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生而言,这个标准并不高,甚至很便宜。他们有很多住在这幢公寓中条件相对好的房间里,很少会在居民楼中寻找住所。但是,随着南京城市中房屋租赁市场的活跃,对于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而言,公寓一个月的租金可以供他们在居民楼中住上半年。笔者从多家房屋租赁中心了解到,外籍留学生族,特别是来自韩国、日本、印尼的留学生,他们为了缓解自费留学带来的经济压力,选择性地在高校附近的居民楼中,租住那些干净、装修的房子,如在南大附近的广州路、上海路、汉口西路、青岛路、宁海路等。
总体上说,在南京的外国居留者数目不多,难以形成一定规模,只能算是城市中的一个亚群体,但是这一群体的存在表明南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用。根据笔者对房产部门的调查,在南京居住的外国人真正自己买外销房居住的很少,大多数是通过租房解决居所问题。笔者在调查中,通过与物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房屋租赁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交流,大致把握了南京外籍人士的居住状况:目前南京外籍人士租赁的场所除了高档星级酒店外,主要集中在市中心高档公寓如金鹰国际花园、东郊月牙湖花园、帝豪花园等居住生态优越地区。
(2)飞地型社区
飞地型社区是指在大城市1~2h生活圈内,与农业社区异质性极强的城市高档生活社区。这种社区占尽山水资源优势,内部生活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善,具有强烈的私密性。这类社区的入住者的共性是收入高。对这种“飞地型”社区的褒贬不一,但是必须承认,该社区不仅整合了其周边的资源,将该区域的特有价值显性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3)多栖型社区
多栖型社区是笔者对研究中一个居住现象的总结。在住房制度改革以前,分配制度下的住户最关心的是何时能分到更好的住房。在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的市场化过程中,许多城市居民自己购置了住房,成了住房的业主。此时的业主关心的则是自己的物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一切社区利益,这是同分配住房的住户相比一个显著的不同。由于单位制福利房采取的是家庭与住房“一对一”;而市场经济中,家庭与住房不再限于“一对一”,出现了“一对多”,这使得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分化为三种:①居住型;②投资型;③度假型。居住型,一般是将住宅作为一种纯粹的居住场所,这是最基本的居住空间。投资型,将住宅作为投资增值的方式。由于住房具有升值潜力,所以有经济支付能力的人往往选择住房投资,在城市居民中选择房产投资的人数相当多,目前此类住房多以出租房形式出租。度假型,主要用于节假日的度假休闲,建筑类别以远郊别墅为主,其户主不常住于此,只在节假日时来此度假、放松,举办家庭聚会或接待友人,这部分群体的特征明显,以从事商业、房地产的公司老板、大学教师和律师为主。
多栖型社区虽然是个新的概念,但是反映了当代中国城市社区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3]。
表6.1 各社会阶层在居住行为上的认知
续表6.1
表6.2 各社会阶层与居住社区关联的一般特征分析
注:+++,主要分布地;+,一般分布地;—,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