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滋生空间霸权主义
西方学者的研究指出,城市资源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空间属性,城市提供的各项设施的特定位置不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占有,因而这类资源的分配必定出现不平等,这就是在城市空间资源的结构性匮乏表现出来的竞争结果。种种迹象表明,城市社会极化(social polarization)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中最为显著的,这种结构的变化正在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平等社会,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乃至全社会的极化趋势,使得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日益增长[8]。
社会极化在中西方城市的表现有着显著的差异。西方城市社会极化的空间结果是,城市变得更加“碎化”和“双极”化:一极是社会精英阶层在舒适豪华的高档社区居住,这些社区通过围墙、保安等杜绝外人进入,形成所谓防卫型社区(gated community);另一极是城市下层、低收入人群或有色种族在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密集居住[9]。通过对北京城市近十来年的城市变化研究,研究者们发现由于城市功能结构的转变、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巨大的农村流动人口潮的作用,由农村流动人口组成的低收入组和由外资或合资企业职员组成的高收入组形成了两个新的社会集团。正是因为这两个新的社会组的出现,在北京城市社会出现了社会极化现象,而且城市社会极化正在开始影响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
笔者认为,由于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社会极化,这种极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就如同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拉大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物质资料和社会性空间占有的过程,不仅包括个人处境属性中所附带的各种物质因素,如住房、收入、饮食、交通等,还包括个人属性中的社会因素,如各种社会关系、就业机会、邻里条件等与其生活环境相关的社会时空范围及其组合,这一系列的连续反应都会“书写”在各种空间上。
随着中国城市的进一步开发与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形成了境外人士和国内富有家庭对住宅的高消费需求,他们的经济实力使他们在居住上青睐高端地产,暴富心理极强,凡勃伦式的炫耀性消费,客观地说是一种极化。他们对住宅的需求不是仅停留在物理性能上满足居住需求,而是从心理上追求“个人价值”,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他们对住宅的档次、私密化和个性化极为关注,他们的房子越住越大、越来越贵,度身定做,如同富人家的猫所喝的牛奶,也许正是穷人孩子维持健康所必需的东西一样,富人家的厕所已经开始足够让一般的工薪阶层一家三口舒舒服服地住着[10]。富人群体在城区总是抢占城市的黄金地段,在郊区“饕餮”绿地、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富人占据了城市具有“唯一性”的便利之地,加剧了城市空间的私有化趋势,甚至造就了“空间霸权”,使原本公共性的空间变成了富人的乐园(a place of the rich)。
开发商为了追求高利润回报,往往将住房项目开发的准客户群重点目标锁定在那些占很小比重的高收入阶层群体身上。反映到用地开发方式和使用强度上,则是豪华别墅和豪华低层公寓成为项目开发的类型,住房的套型面积越来越大,容积率越来越小,绿地率越来越高,占据的位置越来越“绝”。近年来,各地房地产开发商都瞄准了风景区做居住文章,如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别墅,上海松江佘山大批豪华别墅,山东泰山、崂山风景区高档别墅等。人们不禁要问,风景区是富人的后花园吗?[11]在南京的风景别墅区中,就有自称“6亩一幢的别墅”的房产项目。极少数的富裕阶层不断地用金钱和财富演绎着空间“巨无霸”,而且还“鱼”和“熊掌”兼得,让那些本属于城市市民公有的不可再生的山水文化和历史的空间财富、生态环境质量极优、服务设施方便齐全的“黄金地段”,甚至某些具有公共空间潜质的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最优的地段,被这小部分人堂而皇之地“独享”其美,有肆无忌惮地巧取豪夺之嫌。
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缺乏适当控制与引导的过度的居住空间分异,会加剧不同阶层对环境及其他社会资源的不公平使用,加剧社会阶层的隔阂产生,这不仅强化了城市不同阶层居民间的社会地位、权力差异,而且会加剧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对抗,对社会稳定及城市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