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组分类
小组分类有利于深入研究小组特点从而引导成功经验。美国小组工作专业人员协会将小组分为指导/心理教育、咨询/人际问题解决、心理治疗/人格重塑、任务/工作小组等四类(Jacobs,et al,2000)。雷德根据目标将小组分为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心理治疗小组、任务小组等五类。当然,各类小组并非互斥而独立的,大部分小组都是两种以上类型的混合。
教育小组,旨在帮助成员学习新的知识与技巧。其特点在于(Toseland&Rivas,1998):通常由专家介绍知识和技巧,多采取结构式小组过程,重点是成员学习知识和技巧,成员自我揭露程度不高,小组讨论旨在促进学习。教育小组存在于学校、医院、社区等场所,家长教育小组作为其典型代表就吸引了众多实践者和研究者(杨家正等,1999)。
近年来在城市广为使用的拓展训练其实就是成长小组技术的具体应用。
成长小组,提供让成员了解、增加与改变他们对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觉及行为的机会;其焦点在促进个人的正常发展,但并不处理情绪和行为问题。其主题包括人际关系、价值观、问题解决、沟通、思考和感觉等。其特点是(Jacobs,et al,2000):重点在成员探索和发展个人目标并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成员的自我揭露程度较高,创设分享和倾听的氛围,有时工作者会挑选不同背景、利于增加彼此经验的成员来组成小组。体验小组是成长小组的典型例子。小组工作者为成员们设计各种活动,其中多是户外活动,涉及体力上挑战、冒险及成员合作,体验后通常都伴随讨论与分享,增进自我了解及了解他人。在成长小组中,随着分享与讨论的深入,常有治疗性的主题出现,工作者需量力而行。
支持小组,由有相同问题或经验的人组成。成员交流思想与感受,彼此协助解决问题。常见类型包括单亲妇女自强小组、父母离婚儿童小组、突发灾害受害者小组、亲人面临死亡威胁者小组。其特点在于:重在分享经验、知识与技巧,尝试因应策略,处理负面情绪。工作者鼓励参与者交流体验,通过协助成员表达、阻止不良沟通行为,促进交流。成员高度自我揭露;小组成员分享经验,相互作同理反应,简要述说发生的事,畅谈感受,仔细思考该如何面对问题,运用确认(肯定)正常化成员的经验来处理其疏离、耻辱与孤独的情绪。支持小组结束后常会转化为自助小组(selfhelp group),小组内部产生的领导者取代工作者带领小组发展。工作者则担当顾问角色,具体作用有提供资料、做演讲、对个别成员提供协助、提供聚会场所等。有些自助小组则完全由有相同问题的人自发形成。
心理治疗小组,对工作者专业能力要求最高,侧重于协助成员改变问题行为或生理、心理、社会创伤后的治疗,通常在心理卫生机构或矫治机构中举办。如:对施虐者的治疗小组、为毒瘾者设立的小组、抑郁病人小组等。其特点有:工作者被视为专家、权威人物,他们与成员一起诊断问题,制定治疗目标;工作者在一定时间只侧重一个成员问题的处理;成员自我揭露程度通常是高的;在小组初期需要有周详的、针对特定成员的介入计划。有些带领者严格遵循某种理论模式,有些则不把任何理论作为工作基础而更相信小组中相互作用的力量;有些带领者侧重支持和鼓励,有些则偏好对抗性和攻击性。不论哪种模式都需工作者对产生治疗作用的力量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任务小组,包括委员会、社会行动小组及病人自治小组等,旨在完成管理机构分派的目标或工作。如:不同专业取向人士组成团队,为某临床病人提供综合服务;心理卫生机构中病人代表与职员共同开会,决定食品问题、每周活动、如何解决职员与病人的冲突等。其特点在于,目标是完成任务,工作者的功能在于使小组成员集中关注完成任务,成员的自我揭露程度低。本类型中,病人自治小组有治疗功能(Reid,1997),能训练技巧、增进信心、提高自尊、培养新的合法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