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组工作在华人社区的发展
小组工作的影响遍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地区。1885年中国就有了青年会,其活动深具中国特点(黄丽华,2003)。20世纪10年代前后推展现代体育和娱乐项目;20年代开展平民教育运动;30和40年代形成抗日救亡群众歌咏活动、战地服务团;90年代创办社区服务,开办兴趣班和成人教育,组织小组活动,开展扶贫工作。这些都与早期欧美小组工作有相似之处。专业的小组工作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中国大陆发展,其背景是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的出现。近10年来,近200所学校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小组工作成为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小组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传播以及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发表,都是小组工作开始本土化的重要标志。
港台地区的小组工作有不同的发展面貌。小组工作的发展源于香港的男、女基督教青年会(吴梦珍,1992)。这两个机构20世纪20年代在香港相继设立,初期开展与宗教有关的小组活动和参与社会运动,后来逐渐在学校成立组织,提供与宗教有关的小组活动及照顾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当时的小组工作者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但小组目的和内容接近于后来的交友小组。小组工作在香港的发展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也紧密相连。随着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成立社会工作系,小组工作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一些留学北美的学生回港后,带来了治疗性小组工作模式,吸引了社会服务机构的注意,小组工作内容逐渐从娱乐与教育、交友转到辅导和治疗。进入80年代,小组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在小组的数量、技巧和种类方面有明显体现。90年代至今,治疗性小组渐受重视和应用(杨家正等,1998),并在家庭服务和医疗社会工作领域得到较多应用。设计严谨的成效研究也开始出现,这预示着小组工作转入以研究为基础,开始探索本地化的工作模式。
小组工作在中国内地的开展状况也值得关注,这是社会工作在内地建设现状的一个侧面。内地的小组工作乃至社会工作是类似于港台,还是已经体现了自己的特色?有什么上升空间?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专业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