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派出所协助家属送治精神病患者

派出所协助家属送治精神病患者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本质是在医疗单位进行的社会工作实务,协助患者与家属解决因病而生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者的功能。针对受虐儿童,医务社会工作者有通报之责,使儿童及时获救,免于继续受虐。在社区康复方面,医院社会工作者多将患者出院后转介至相关社区康复设施,转由社区医疗照顾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继续提供服务。由于器官捐赠及器官移植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的评估、建议与协助都十分重要。
基本概念_社会工作概论

2.基本概念

(1)定义

对何谓医务社会工作,众说纷纭。有学者将其视为一种协助与服务(姚卓英,1978),也有学者将其视为一种预防与治疗(Skidmore&Thackeray,1997;徐震等,1983)。本书采用莫藜藜(1998)的界定,认为:“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知识与技术于医疗卫生机构,从社会及心理层面来评估并处理案主的问题,以医疗团队之一分子共同协助病患及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之障碍,不但使疾病早日痊愈,患者达到身心平衡,并使因疾病而产生之各种社会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促进社区民众之健康”。其本质是在医疗单位进行的社会工作实务,协助患者与家属解决因病而生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者的功能。

(2)范畴与内容

医务社会工作是在医院、诊所及其他一般医疗开业场所提供服务。其内容包括患者、医院和社区等三部分,各类医疗设施内与病人及其家属有关的经济、社会和心理情绪的困难均是其服务领域。社会工作者要协助和辅导病人入院、计划出院、出院追踪及转院,协助病人及其家人解决可能困难;社会工作者除服务病人外还须为医院提供服务,包括,参与医疗小组之治疗计划,为病人和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协助医院开展社区服务,以建立医院良好形象,成为病人、医护人员及社区的互动桥梁;针对社区组成医疗团队,协助出院病人后续之康复追踪服务,提供疾病预防宣导及医疗知识,使卫生工作与福利工作能相互结合(徐震等,1983a;廖荣利,1991a)。

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原则及服务内涵大致体现在几个方面:

保护工作。随着保护案件增加,医院被赋予通报、鉴定与后续治疗的角色。针对受虐儿童,医务社会工作者有通报之责,使儿童及时获救,免于继续受虐。除非因司法诉讼程序需要传讯社会工作者出庭作证,否则受虐儿童在转介给社区中负责儿保的工作人员后结案(莫藜藜,1998)。针对受暴妇女,医务社会工作者会针对受虐事件、受虐者的认知、早年受虐经验、心理反应及其应对受虐之策略加以评估,并经由保护、增强作决定的能力及创伤复原等增权的方式,协助受暴妇女走出受创阴影(丁雁琪,1996)。针对老人保护,医务社会工作者应从门诊或住院开始,早期发现受虐征兆或需接受保护之需求,提供危机处遇及后续追踪服务(莫藜藜,1998)。

精神医疗。精神医疗单位分医院治疗与社区康复两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精神医疗团队的一员从事门诊与病房个案会谈之工作(黄梅羹,1992)。有的医院要求社会工作者参与门诊新案的接案,有的只针对有需要的个案才转介给社会工作者。由于精神疾病多属于慢性疾病,需长期医疗与照顾,因此干预对象应包括病患家属特别是主要照顾者。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干预的内容包括:评量患者与其家庭状况,协助家属与患者了解病况,成为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之沟通桥梁,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与治疗康复相关的讯息,为患者寻求社会资源,转介患者至适当的社区康复机构,进行患者出院后的追踪,协助家属解决其自身问题等(宋丽玉,2002)。在社区康复方面,医院社会工作者多将患者出院后转介至相关社区康复设施,转由社区医疗照顾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继续提供服务。

器官移植。欧美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急诊单位或创伤中心提供服务,但他们并未针对器官捐赠的哀伤家庭加以协助。直至80年代,社会工作者才开始加入团队,由全人医疗角度关心病人的人身心灵及社会的需求及其家庭需求(Dhooper&Wilson,1989;莫藜藜,1998)。由于器官捐赠及器官移植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的评估、建议与协助都十分重要。社会工作者可以进行器官捐赠及移植之宣导,对其家属进行辅导与支持,进行受赠者之社会心理评估与调适,对捐赠者、受赠者与移植团队进行协调联系(秦燕,1997)。

艾滋病患者照顾。医务社会工作者针对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艾滋病具有浓厚的社会宗教意义,社会工作者要面对患者的各种反应、是否要告知其家人、社会烙印、医疗团队成员本身价值观的冲突等方面的挑战(宋丽玉,2002)。医务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在确立诊断初期、疾病稳定期、疾病恶化期及进入临终期等各个阶段,不断针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社会评估、提供情绪支持及心理辅导;针对患者家属的生理心理反应、社会烙印、社交隔离、经济负担及宗教和灵性的需求进行协助;协助纾解医疗团队成员之压力;在社会资源运用方面包括转介志愿工进行心理慰问、患者出院安置转介中途之家、提供经济补助(莫藜藜,1998)。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会面对来自家属与患者的负面反应、团队间专业理念差异、实务运作面及服务输送面各种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性未获肯定、社会工作者个人的困扰、资源不足、组织体制缺失等有待克服的困境。面对挑战和困境,工作人员投入倡导工作以对抗社会烙印和争取更多的资源实属必要(莫藜藜,1998;宋丽玉,2002)。

安宁照顾。安宁照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信念是尊重生命尊严及临终病人权利,重视生活品质。其服务包括减轻病人痛苦、协助病人及家属面对与接纳死亡、提供居家与住院服务、丧亲后追踪辅导等。这种服务强调同时对病人及家属以“全人照顾”,社会工作者除须处理病人及家属之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议题外,也须学习有关死亡的议题,也要思考死亡与人生意义的问题(莫藜藜,1998;宋丽玉,2002)。

医务社会工作者之任务有五项(秦燕,1991):处理患者与整体医疗体系之关系,如协助与医疗相关之经济补助等;处理患者个人之问题,如处理患者心理及情绪上的困扰;适应医院环境及规定,如对病人及其家属说明医院相关规定;出院之追踪服务,如指导家属如何照顾患者;其他特殊服务,如医疗纠纷之疏导等。因此,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其对病者及其家属心理—生理—社会等层面的了解,在整个医院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中扮演推动者的角色。

(3)工作模式

生活适应模式(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其核心概念是适应、压力和回应。疾病的发生可能会造成当事人的压力,形成病人、家庭与其生活环境的改变或适应的问题(莫藜藜,1998)。根据此模式,社会工作者需对患者和其家属之个人与环境资源进行评估,了解其与环境的互动模式。测量内容包括患者及其家属的个人资源(包括:压力认知、惯用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等)、家庭与社会资源(支持系统、人际网络等)(宋丽玉,2002)。针对测量结果,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协助个人和家庭加以改善,要学习有效的回应压力方式;要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资源,协助患者及其家庭运用网络中的各种支持,维持或拓展人际互动,强化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支持功能。总之,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团队之一分子,要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治疗过程产生的困难,使疾病能尽早痊愈,解决因病而生的问题,使患者无论在生理、心理或社会等各方面都达到最佳适应,重新回归社会生活。

社会医疗诊断模式。根据吉尔曼(1984)的看法,社会工作者对医疗个案的诊断内容包括疾病、个人、人际关系、环境及文化等事实,并整合上述五项以了解案主在面对压力时的内外反应。在医疗机构的社会工作诊断除了病人疾病外,就是对病人及其家庭的社会心理诊断,这被称为社会医疗诊断模式。该模式可分为两方面(莫藜藜,1998;宋丽玉,2002)。一是对病人和疾病的了解与分析,即:应用社会系统的观点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情绪及精神方面进行分析,了解疾病可能对生理或心理造成的影响,了解病人的宗教文化对疾病态度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疾病的反应。二是对疾病于病人与其社会环境影响之分析,即:以社会系统理论检视与评估角色、反应、关系及资源(4R分析)。诊断的基本步骤包括(莫藜藜,1998;宋丽玉,2002)确定患者与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与需求,由各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分析相关资料,制定暂时性假设,设立暂时性目标及长期目标,决定干预方法以达成目标,观察干预效果以检验之前设立的假设后开始新的循环。

危机调适理论。疾病是一个危险事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陷入危机。只有疾病造成的影响超过原有的个人内在与外在资源可以回应的程度时才会产生危机。该理论着重当事人对事件之情绪反应,干预目的在于协助个人重新适应,尤其是情绪调适,长期目标是增进当事人未来处理危机的能力,工作步骤包括情况评量、设定干预目标、进行干预、干预结束等几个阶段(宋丽玉,2002)。

家庭取向的工作模式。家庭在医疗与康复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影响健康的家庭因素包括遗传、卫生饮食和医疗行为模式等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环境等环境因素以及医疗照顾(刘琼瑛,1992;宋丽玉,2002)。家人生病也会影响家庭平衡。常用的家庭取向工作模式包括危机调适、深度治疗取向的家庭治疗、具有支持及卫教功能的家属团体(刘琼瑛,1992)。家庭取向医疗社工旨在协助家庭成员建立各项能力,包括获得疾病讯息与知识、提供家庭内部的支持、减轻家人各种负面感受、协助建立家庭的社会网络、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系统和协助资源之运用等(宋丽玉,2002)。

(4)医疗体系与社会工作

医疗团队中有无社会工作者是医院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标志。

医务社会工作与医疗体系紧密相关。该体系涉及法律依据、医疗机构的特性、医疗团队的专业分工等方面(莫藜藜,1998;宋丽玉,2002)。首先,卫生保健政策尤其是福利立法。为保障病人均得到适当照顾,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极其必要。医疗保险给付制度中的给付项目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服务项目,也决定了社会工作在医院的发展。其次,医疗机构的特性。作为科层组织,医院有非私人性、权威层级体制、业务进行有系统及效率、用人惟才和以其训练和资格考量、强调专业性和组织提供合理的环境、文件档案制度化等特性(张苙云,1998)。作为专业组织,医院以从事医疗为主,在组织层级上通常分为医务和行政两个部门,社会服务部属于行政部门。其三,医疗团队之专业分工。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必须由生理—心理—社会观点来评估与处理,因此,必须由不同背景、学有专精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来处理疾病及相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