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题与讨论
通过对山西路广场、鼓楼广场和珠江路广场的调查访问,我们对城市广场和广场人群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广场人群可分为主流群体和特殊群体两类,笔者将主流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特殊群体作为参考系数。其中主流群体根据他们是否有互动分为偶合人群和互动人群两类,两类人群按照各自活动程度的不同分为低情绪偶合人群、高情绪偶合人群、低度互动人群和高度互动人群四类。通过比较,笔者将各种人群特征列于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群的目的性和集聚性呈正相关关系,当人们在广场上活动的目的性强的时候,人们就会集聚起来,共同活动;反之,当人们在广场上活动的目的性不强时,人们更趋向于独自活动,集聚性也就较弱。流动性与情绪性呈负相关关系,流动性越强,人们在广场上所表现出的情绪越弱;而流动性越弱,人们在广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也就越强。另外,只有高度互动的人群才有较强的熟识性。
其次,在对广场功能的利用上,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广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低情绪偶合人群主要是各自休憩和玩耍,因此他们除了开阔的空间外,还要求广场提供舒适的座位;高情绪偶合人群由于一个中心点(通常是舞台演出)聚集而成,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舞台和容纳人群的空间;互动人群来广场的目的是进行交流互动,活动内容不同的人群对广场设施的要求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需要供他们活动的场地,当然如果有适当的绿化、遮阳板等设施,那么广场对人群的吸引力就更大。因此,广场应该按照广场周围人群的类型和需求来规划和配套设施,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市民,使广场的各种功能得到开发和利用,真正发挥城市广场的“客厅”功能。
再次,广场人群对广场的设施和功能等硬件上的要求不高,对广场基本认同,但对广场的周边和软环境的要求较高。虽然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名片”,近几年来政府为了展现城市形象,体现城市文化而兴建了许多城市广场,其中不乏像鼓楼广场这样景色宜人、尽显古都特色的三星级广场。但鼓楼广场在三个广场中的认可度却最低,反倒是面积最小、设施最简单的珠江路广场每天聚集的人最多。在调查中,当在珠江路广场上活动的老人被问到对广场的设施是否满意,有什么要求时,他们的回答一般是对这个广场比较满意的,他们认为市民广场就是要提供给人们一个休闲聚会的场地,珠江路广场的存在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而鼓楼广场上的人也指出他们不来这个广场并不是因为对这里的设施不满意,而是因为这里存在着农民工群体和妓女群体这两个特殊群体,这使广场的治安情况和形象大打折扣,再加上鼓楼广场在市中心的闹市区,交通发达,汽车制造的噪音和尾气污染严重,使得市民不愿意来鼓楼广场。
由此可知,虽然城市对广场的设施“以人为本”地作出了精心的设计,但是市民对广场的要求却不在于此。诚然,像山西路广场那样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广场能吸引大量的人群,但像珠江路广场那样设施简单的广场,由于其独特的老年人文化的存在,同样也吸引了大量的人群。而鼓楼广场平时之所以很少有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软环境不行,农民工和妓女这两个特殊的亚文化群体的存在,加上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主流群体不愿意进入广场进行活动。但是,同样在鼓楼广场,每周六晚上的英语角活动却吸引了很多人的到来,这是因为这个活动中浓厚的英语氛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文化。
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广场人群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不同的人群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是城市生活不同方面的表现。城市中心广场的文化内涵可以表述为:它是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城市的象征和标志。这一内涵,不但包含了满足使用者生理、心理及物质需要的内容,而且还包含了体现历史、文化、自然、精神与情感的内容,即体现了一种“场所精神”(14)。这种精神不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更应该反映出市民的文化生活。广场是各个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市民和旅游者进行各种活动的交往场所,从而形成特有的人文景观,体现城市特有的文化生活内涵(15)。从上面对三个广场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广场承载着休闲文化、老年人文化、学习文化和特殊群体的亚文化这几种各不相同的城市风貌。因此,城市广场的建设不应只重视周围的绿化和设施,更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广场文化建设。这不仅体现在对广场的设计要结合周围环境,从人们的需求出发,更应体现在对广场的管理和维护上针对广场人群的不同文化作出适当的调整,改善不利于市民使用的软环境,使广场的功能更加契合它所承载的市民文化,“塑造出一个为人们所认同的相容、共存、和谐和舒适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16)。
参考文献
1 夏祖华,刘鼓川.议城市广场设计.建筑学报,1988(7)
2 孙荣.城市中心广场的文化内涵——兼论中国城市中心广场的现状与缺陷.新建筑,1998(3)
3 周俭,刘文波.城市广场的文化与生活意义探索.城市规划,1999(11)
4 刘俊.中国市民社会广场研究.华中建筑,2000(2)
5 钱本德.南京的绿色广场文化.城市开发,1997(8)
6 李芗,何昉,张勃.关于城市广场的文化思考.中国园林,2000(4)
7 张莹,梁璞.世纪广场的文化与生活意义探索.规划师,2003(8)
【点评】
城市广场从早期欧洲的政治象征,到市民社会后国家与社会的“公共领域”的形成,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今天中国城市中散布各处的或大或小的城市广场,在为市民提供一个“共享的公共休闲空间”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建立市民的城市意象的载体。城市广场已经更多地服务于市民的休闲生活与商业规划。本文能从调查研究的角度分析南京市几大广场的市民性与公共性问题,充分表现了学生的一种对于城市空间与人际的学术敏感性。也为我们理解城市公共设施、公共空间与共享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具象的内容。
【读者感言】
【注释】
(1)本文作者:祝韵、李楠,南京大学。
(2)夏祖华,刘鼓川.议城市广场设计.建筑学报,1988(7)
(3)孙荣.城市中心广场的文化内涵——兼论中国城市中心广场的现状与缺陷.新建筑,1998(3)
(4)周俭,刘文波.城市广场的文化与生活意义探索.城市规划,1999(11)
(5)刘俊.中国市民社会广场研究.华中建筑,2000(2)
(6)钱本德.南京的绿色广场文化.城市开发,1997(8)
(7)李芗,何昉,张勃.关于城市广场的文化思考.中国园林,2000(4)
(8)李芗,何昉,张勃.关于城市广场的文化思考.中国园林,2000(4)
(9)鲍宗豪.走向文明城市[EB/OL].(2005 06 29).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902546.htm
(10)曹文明.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生文库
(11)李秉毅.城市广场布局与规划研究[EB/OL].(2004 05 04).http://bbs.chinazhuyi.com/dispbbs.asp?boardid=85&id=5898
(12)邱建,郑振华.城市游憩广场使用分析与优化设计.四川建筑,2003(1)
(13)鼓楼市民广场将扩容,总面积45.5万平方米[EB/OL].(2008-05-08).http://www.jschina.com.cn/gb/jschina/news/jiangsu/njnews/userobject1ai36288.html
(14)孙荣.城市中心广场的文化内涵——兼论中国城市中心广场的现状与缺陷.新建筑,1998(3)
(15)张莹,梁璞.世纪广场的文化与生活意义探索.规划师,2003(8)
(16)张莹,梁璞.世纪广场的文化与生活意义探索.规划师,200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