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

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城市雕塑,艺术圈内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称呼——“菜雕”。毫无疑问,当今中国的城市雕塑规划和建设是由地方领导决定的。城市雕塑应当是由艺术家完成的一项艺术品,但南京的城市雕塑多是由一些装饰公司完成的。真正的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其发展应当由城市内部的市民社会的力量推动。
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_城市角落与记忆Ⅰ———社会生态视角

三、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

上文已经谈到,公共艺术在目前不可能脱离权力的干预,而这种干预也会使得公共艺术丧失其纯洁性。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自然也会因此偏离其本质。

对于城市雕塑,艺术圈内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称呼——“菜雕”。所谓“菜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雕塑作品不上档次,二是指这类雕塑不过是用来换酒肉的伪艺术而已。那么菜雕由何而来?这就要涉及城市雕塑作品的来源了。毫无疑问,当今中国的城市雕塑规划和建设是由地方领导决定的。有不少城市的领导们都经历过相似的城市雕塑创作过程:先是集中本市本地区的优秀雕塑家;不行,就请来全国优秀的雕塑家;再不行,干脆重金请来世界各国的著名雕塑家。从中不难看到城市雕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们内心的焦虑。为了体现一届政府对城市景观建设的贡献,一些政府为城雕创作和建设限制时间。但是很难想象,一群对城市一无所知并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在走马观花之后,面对命题作文,一时间就能灵感如涌,构思出形象鲜明足以惊世的不朽雕塑来(10)

城市雕塑的这一建设过程体现了两个畸形:首先,建造目的的畸形。城市雕塑应当是城市精神的一种集中展现,但在中国,它却成为领导手中的“政治任务”,因此首先是建不建、建在哪、什么时候建、花多少钱的问题,而雕塑作品本身的主题等却成为接受任务的人所考虑的问题。这就造成了雕塑作品主题与社会环境的脱节,甚至是雕塑作品没有人能够看懂。以南京卡子门的巨型雕塑为例,笔者至今不知道其具体的名字,在拍摄现场照片的过程中,笔者曾经向周围市民求证,结果周围市民有的说是风帆,有的说是竖琴,有的讥讽说是沉船,还有的直言不讳地说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可见市民对这一类的雕塑作品认同感极低。南京大桥南路的一尊造型奇异的铝合金雕塑也面临同样的窘境,周围市民没有一个能看懂其含义,甚至有的市民在周围生活多年都没有注意过它的存在。其次,建造过程的畸形。城市雕塑应当是由艺术家完成的一项艺术品,但南京的城市雕塑多是由一些装饰公司完成的。很多装饰公司为了迎合当地政府的心态,制作了很多现成的装饰作品,虽然造型各异,但主题雷同,可以随时安装。比如南京江宁区若干十字路口的城市雕塑,就是由南京某装饰公司承建的;南京河西几处高尚小区的雕塑,如《母女情》《童趣》等,也是由南京某装饰公司承建。这种建造过程本身就将城市雕塑定位为装饰性的艺术品,抹杀了其象征性意义,可谓是对城市雕塑作品的阉割。

以上是从城市雕塑的产生过程分析城市雕塑偏离其主旨的原因,对于城市雕塑作品主题的千篇一律,还可以从文化中找到解释: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促成的,即在市场经济及城市化、商业化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社会大众文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特征,且具有很强的一律化和复制性。大众文化的迅猛扩展和商业机制操作,无论在影视界、文学界、音乐界还是在美术界,都逐步使原有的高雅文化(严肃艺术)与通俗文化(流行艺术)之间分明的界限趋于模糊乃至消失。它们从原来各自形态的特性中延展开来,走入人们寻常的生活,并成为大众消费内容的重要部分。“这是个很奇特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可以说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精粹。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11)这种所谓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现象,也同样十分明显而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化艺术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更为突出。反映在公共艺术方面,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除出现了一大批以近代历史事件、政治名人的追挽或缅怀为主的纪念性城市雕塑之外,许多城市的街道、公园、学校、公共事业机构园区内的公共艺术的创作,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及材质的处理等方面,呈现出许许多多的平衡、抄袭和媚俗的作品。它们虽然跳出了“文革”时极“左”的意识形态和空泛、教条化的英雄主义模式的束缚,却又流于所谓大众“喜闻乐见”“栩栩如生”的平庸,使得许多城市街区及社区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和传统文化经验、当代民众的真情实感皆无联系,仅成为艺术上毫无创造性和审美价值的装点物。(12)这一时期的雕塑创作被喻为“刮风”,一阵风刮过,遍地都是“腾飞”“希望”“母子情”,不但主题一致,连形态也相似。南京街头类似的雕塑数不胜数,如白下区很多居民区内都有以“母子情”为主题的雕塑,均为汉白玉雕刻,也均是母亲抱着孩子,毫无创造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房地产的升温,很多高档小区以雕塑来显示其“品位”,在雕塑的选择上,又出现了清一色的“欧陆风格”“地中海风格”等等,如南京市江宁区百家湖畔的几个雕塑群,就是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女神雕塑、爱神丘比特等为蓝本制作的,虽然貌似档次较高,满足了一些住户的炫耀心理,但与本土文化、周边环境均不协调。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是特定社会在特定时代的烙印。真正的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其发展应当由城市内部的市民社会的力量推动。雕塑艺术是其手段,表现城市精神和市民意识是其目的。但作为一种公共交流的手段,城市雕塑从未脱离权力的干预。在中国,雕塑自古以来就是为皇权、宗教、政治权力服务的,它成为显示权力的工具和手段,雕塑的内涵自然与其本身应当承载的价值相去甚远。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城市雕塑艺术发展不成熟,而实际上,是公共艺术产生的土壤——中国的政治民主及市民社会发展还不成熟。

参考文献

1 福柯.权力的眼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毛时安.后规划时代城市雕塑批判.暸望东方周刊,2005(22)

4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6 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和取向:当代公共艺术文化及价值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 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8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雕塑艺术委员会及该书编委会.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

【点评】

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雕塑,从古至今都与权力相关,从神权、皇权、意识形态,到市民公共权利,无不体现了艺术、建筑、雕塑、城市与人文的深层次的权力运行的痕迹。本文作者通过分析雕塑的功能、类型与对应的权力谱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城市雕塑的窗户。

【读者感言】

【注释】

(1)本文作者:徐铭,南京大学。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钰,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4

(3)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8

(4)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63

(5)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0

(6)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雕塑艺术委员会及该书编委会.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355

(7)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雕塑艺术委员会及该书编委会.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355

(8)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2

(9)福柯.权力的眼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2

(10)毛时安.后规划时代城市雕塑批判.暸望东方周刊,2005(22)

(1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11

(12)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和取向:当代公共艺术文化及价值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3-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