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吸毒拘留和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规定

吸毒拘留和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规定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管怎样,在此次调查的样本总体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吸毒人员仍然超过了60%,这说明,我们不严厉打击毒品问题而任其泛滥,不仅会给现在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的问题,还将威胁我们经济和社会未来的持续性发展。
调查与分析_城市角落与记忆Ⅰ———社会生态视角

二、调查与分析

1.调查方法介绍

鉴于毒品犯罪已经成为南京地区第二大类别的犯罪,分析南京市吸毒人员的生存和心理状况的意义便不言而喻。因此,笔者选取南京市浦口区戒毒所内的260多名吸毒人员为调查对象,按戒毒人员的性别比同比例地发放问卷123份,回收123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回收有效问卷121份,问卷有效率98.37%。笔者运用国际上最流行的SPSS社会统计软件,进行了单变量与多变量相结合的分析。

2.个人及家庭特征分析

浦口区戒毒所内的男性吸毒人员占67.8%,女性吸毒人员占32.2%(表1),接近于2∶1的比例,这与我们平常作出的“吸毒人员中男性多于女性”的判断非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除了从事卖淫、色情等非法服务性职业的女性外,大多数女性属于家庭妇女型,有繁重的家务要做,尤其是那些做了母亲的女性更是很少出入毒品交易频繁的娱乐场所,因此女性相比于男性,其接触毒品的机会要小得多。

表1 性别分布

img49

在戒毒所里,吸毒人员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最大的也不过50岁,全部属于劳动力,可见吸毒问题还会与经济发展“争抢”劳动力。35岁以下的青少年吸毒人员占到60.5%(表2、表3),与国家禁毒委员会公布的数字72.2%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调查对象全部属于强制戒毒人员,没有自愿戒毒人员。而据戒毒所工作人员介绍,在戒毒所自愿戒毒的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更大的比例。不管怎样,在此次调查的样本总体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吸毒人员仍然超过了60%,这说明,我们不严厉打击毒品问题而任其泛滥,不仅会给现在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的问题,还将威胁我们经济和社会未来的持续性发展。

表2 年龄分布

img50

表3 年龄分析

img51

调查结果显示,戒毒人员原来从事职业的比重最大的是“下岗或无业人员”,占38.8%;其次是“个体劳动者”,占37.2%;再次是“国有、私营企业工人”,占6.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5.8%;另外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企业主、学生、农民各1人,分别占0.8%;其他职业有6人,占5.0%。“下岗或无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占所有戒毒人员的比例相当高,达到76%,这个数字远远高于这个群体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下岗或无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一般没有长期固定的职业,有的甚至居无定所,经常出入或者就住在城市的阴暗和边缘地带,因此他们容易接触到一些贩毒人员,再加上他们中许多人缺少事业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心里空虚的情况较为普遍,更容易对毒品的“神秘作用”产生兴趣从而染上毒品。事实上许多人在染上毒品后便失去了原来的工作,成为下岗或无业人员(表4)。

表4 职业分布

img52

通过对戒毒人员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的分析,我们发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邱泽奇教授对吸毒人员的描述即“城镇、年轻、男性、无业”,与我们的调查结果基本上是符合的。

调查结果显示,在戒毒人员文化程度的分布,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初中”,占总数的56.2%,其次是“高中、职高或中专”,占31.4%;再次是“小学及小学以下”,占10.7%,剩下的是“大专”,仅2人占1.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则为零。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戒毒人员占到总数的66.9%(表5)。在笔者将文化程度从高到低分别赋值(小学及小学以下=1,初中=2,高中、职高或中专=3,大专=4)并计算平均值后,得出平均值为2.24(表6),也就是说,戒毒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只是略高于“初中”,这与我们平常认为的“吸毒人员以低学历人群为主”的判断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低学历群体的社会地位一般不高,很多处于社会的底层,就像上文提到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成功感和事业感,再加上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不足,有的受好奇心驱使想尝试一下吸毒的感觉,认为自己吸了可以戒掉,有的错误地将吸毒视为一种时尚,有的因为交友不慎,受到朋友唆使,怕自己被朋友们孤立而尝试吸毒,有的是因为心里烦恼、空虚,为了寻求解脱而吸食“毒品”。虽然,绝大多数吸毒者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吸毒的,他们并不希望自己上瘾,但当他们吸食过一次后,就会以同样的理由去吸第二次、第三次,结果是上瘾而难以自拔。在笔者的调查中,当被问到“第一次吸毒的最主要原因”时,选择“好奇心驱使”的戒毒人员最多达到57.3%,其次是“精神空虚、追求刺激”占24.5%,再次是“受朋友影响”占15.5%,选择“因所受教育不足而导致受骗或被迫”占2.7%,选择“其他”的为0(表7)。这个数据说明绝大部分戒毒人员第一次吸毒大都是因自己主观的错误意识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受别人的欺骗或者被强迫。

表5 文化程度分布

img53

表6 文化程度分析

img54

表7 第一次吸毒的最主要原因分布

img55

当被问及“以前的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各种补贴)”时,有30.4%的戒毒者选择“1 001~2 000元”,22.3%的戒毒者选择“501~1 000元”,17.9%的戒毒者选择“300元以下”,选择“301~500元”“2 001~4 000元”“4 000元以上”的戒毒者分别占9.8%、8.0%、11.6%,其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占到50.0%,月收入在“1 001~4 000元”的占38.4%,月收入在“4 000元以上”的占11.6%;而家庭月收入在“2 500元以下”的占61.7%,在“2 501~5 000元”的占26.1%,在“5 000元以上”的占12.1%。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吸毒者中,低收入群体占多数,而中间收入次之,高收入者最少。但是,毒品是一种“高消费品”,因此,吸毒对于低收入和中间收入家庭的危害更大,这也是毒品之所以会有如此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原因。低收入和中间收入吸毒者往往很难负担高昂的“毒品消费”,因此他们很容易走上以贩养吸等犯罪道路。这也可以说明前面提到的吸毒与犯罪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原因。

表8 月收入分布

img56

续表8

img57

表9 家庭月收入分布

img58

3.接触毒品的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99.2%的戒毒者最主要吸食的毒品类型为“海洛因”。83.8%的戒毒者最主要的吸食地为“自家或朋友家”,原因是家里相对“安全”;98.2%的戒毒者最主要吸毒方式为“烫吸”或“注射”;有67.8%的戒毒人员是第一次进戒毒所,而有32.2%的戒毒人员是第二次或第三次甚至更多次进戒毒所,因此戒毒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也充分说明了毒品的成瘾性很强从而危害性也特别强。

表10 最主要吸食的毒品类型分布

img59

表11 最经常吸毒地分布

img60

表12 最主要吸毒方式分布

img61

表13 最主要毒资来源分布

img62

表14 来戒毒所的次数分布

img63

3.接触毒品者的心理状况及其环境

表15 第一次吸毒的最主要原因

img64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好奇心驱使是使男性和女性吸毒最主要的原因。好奇心本是一般人具有的正当品质,它有助于增进学习进程,然而人们对毒品特有的神秘感,以及在服食后那种飘飘欲仙、难以名状的短暂快感也使某些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希望与毒品交朋友。调查中,一个20岁的女戒毒者在访谈中说:“我初中未毕业,就自己出来做生意了。生意不错,于是渐渐有了些钱。因为朋友圈中有不少人吸毒,所以觉得吸毒不是件坏事。再加上我看他们吸毒时那个舒服劲,特别好奇,一时忍不住,试一试,就染上毒瘾了。”对“好奇心”所占比例这么高的现象,有专家认为,这只是一种表面原因,是吸毒者本人对自身行为的解释。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其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对周围社会的认识不足及个人观念、人生目标的不确定。男性由于追求刺激而吸毒的人较多,而女性受朋友影响而吸毒的比率大于男性。事实上,这与男女两性性格特点也有很大联系。男性的冲动、追求刺激的快感,与女性的缺乏主见、容易受他人的诱导和影响,都是戒毒工作者进行远离毒品宣传时应该注意的细节。

表16 对戒毒的信心

img65

表17 是否愿意克服吸毒现状

img66

表18 是否愿意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帮助

img67

表19 清醒时是否有做正常人的愿望

img68

一位戒毒所工作人员和笔者提到:“如果毒品是可以戒除的,那么戒掉毒品的多数会是女性。”通过上表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所说的话。女性的总体戒毒信心要高于男性,她们更愿意接受社会上的各种帮助,克服吸毒的现状,她们在清醒时更愿意做回正常人。有19.0%的男性甚至表示毒品是无法戒除的。不论客观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这部分男性从自身的意识上就觉得无法戒除毒品,而我们所调查的女性则没有这样的想法。

的确,许多社会学家指出,在困境中,女性会比男性表现得更坚强、更有信心。女性也比男性更有自制力,她们懂得如何约束自己,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冷静地使自己摆脱困境。而男性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多半是惊慌,无所适从,任由事态发展。很多现象表明,危难中的女性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难怪媒体介绍的戒毒成功者都是女性。男性和女性对戒毒态度的不同也对戒毒工作人员提出了不同的工作要求。对待女性,要帮助她们将自己的自信和斗志激发出来,直到她们用正确的戒毒方法配合她们自身的优势,早日摆脱毒品。对于男性,关键是帮助他们建立戒毒的信心,让他们冷静地面对自己的状况,让他们树立“毒品一定可以戒除”的观念,在观念上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配合戒毒。

表20 男性在戒毒所情况

img69

表21 女性在戒毒所情况

img70

(*注:平均分越高表明戒毒者状态越好)

从以上两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女性在戒毒所的总体情况要好于男性,对戒毒所的评价也高于男性。然而,表中的数据有矛盾的地方,为什么戒毒者对戒毒效果、戒毒所环境都比较满意,而他们的心情却相对较差,根据笔者与一些戒毒人员私下交流和从戒毒所工作人员那里了解的情况得知,一方面戒毒人员害怕调查结果会被戒毒所工作人员看到而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戒毒人员中的“老大”(即牢霸)可能会看着戒毒人员填写问卷,戒毒人员因害怕而不敢填写真实状况。据我们观察,戒毒所总体环境还是不错的,戒毒所工作人员对戒毒人员也是关怀有加。然而,戒毒人员内部矛盾却很明显,每一块戒毒区都有一个像“班长”一样的戒毒人员,由于不同戒毒人员在戒毒所中的地位不同,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牢霸”的产生。有的“班长”的问卷甚至就是其他戒毒人员代为填写的。上表中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我们怀疑,然而在不真实的背后我们仍能发现一些问题。

表22 离开戒毒所后最希望得到的帮助

img71

不同生活背景的戒毒者需要的社会帮助是不同的,上表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问题。收入低于1 000元的戒毒者希望社会给予他们再就业帮助的比率明显大于收入高于1 000元的戒毒者,而收入高于1 000元的戒毒者所侧重的是社会能给予他们培训学习的机会、参加文娱健身活动的机会和心理咨询辅导的机会。的确,低收入的戒毒者离开戒毒所以后最关心的是他们的生存问题。如果社会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复吸的几率会大大提高,甚至会迫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他们基本的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证,这对他们戒毒的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而那些相对富裕的戒毒者,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生存,而是生活的质量。他们需要的是从身心、精神上得到帮助从而摆脱毒品。因此,戒毒工作者应当对不同收入的戒毒人员有侧重地进行帮助,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远离毒品。

表23 对吸毒行为的自我判断

img72

表24 对吸毒危害的自我判断

img73

看了以上两张表,你会不会有触目惊心的感觉!是啊,吸毒者对吸毒行为认识上的无知已经达到了这种地步,居然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认为吸毒是个人自由。对吸毒的危害除了抵抗力下降外,其他的都不甚了解。使人们远离毒品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宣传,通过加强对毒品危害以及吸毒行为认识的宣传来刺激人们。可是这种宣传的力度和效果在我们的调查中表现出来得的确不理想。我们所调查的戒毒者都在戒毒所里呆了一段时间,他们居然还能做出这样的回答,这是他们自身的顽劣,还是戒毒宣传工作的不彻底,我们无法回答。但笔者相信,通过戒毒人员的努力和戒毒宣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一定可以使吸毒者从根本上改变对吸毒的看法,深刻地认识到吸毒的危害。对吸毒行为以及其危害的认识与学历并无太大关系,这说明学校在毒品教育上做得不够,那么对社会的宣传要求会更高。对整个社会来说,实现完善的毒品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

表25 对戒毒的信心

img74

不难看出,吸毒者对戒毒的信心随着来戒毒所的次数每况愈下,这并不奇怪,一次戒不掉,甚至两次三次都戒不掉,这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对戒毒者都是不小的打击。复吸一直是戒毒工作中的重大难题。笔者认为,解决复吸问题相当复杂,需要医学、心理学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戒毒工作者所能做的,是尽一切可能留住戒毒者戒毒的信心,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避免戒毒者对戒毒产生不信任和抵触情绪。同时通过教育培养戒毒者的自制力,帮助他们用意志战胜复吸。

表26 心理和态度

img75

(*注:平均值越高表明戒毒者心理调适越好)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戒毒者最介意的是周围人对他们的怀疑、不信任,周围人的冷漠以及社会的不接纳,他们也比较在乎社会上的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一位戒毒者这样说道:“我受不了周围邻居看我的那种异样的眼神,好像我随时会对他们构成什么威胁。”另一位数次复吸的戒毒者说:“我第一次从戒毒所里出去,家里人对我不理不睬,居委会里的人听说我吸过毒不给我办任何事,那些来招聘人员的单位一听说我进过戒毒所就赶我走……我没有办法了,最后在几个朋友的‘劝说’下,又开始抽了……”的确,社会上许多人将吸毒和犯罪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多数戒毒者还是有远离毒品的愿望的。彻底戒毒不单单是戒毒者个人的事,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任务。如果戒毒者主观上有戒毒的愿望,而社会现实却让他们无所适从,得不到亲人的关怀、社会的帮助,得到的只是冷漠与怀疑,这样的社会环境怎么能鼓励一个吸毒者远离毒品,这样的现实存在一天,戒毒工作者的努力就打折一天。对毒品的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戒毒者,也不仅仅是局限在受毒品危害的人,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需要改变人们对戒毒者的看法。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对那些真心戒毒的人关怀、帮助的社会环境,政府对戒毒的工作和投入会事半功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