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点思考和结论

一点思考和结论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一点思考和结论总的来说,南京外国语学校是一个有着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区,对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而言,它都是不可替代的。可以说,这是南京外国语学校作为一个城市社区而言最为显著的特质,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个方面。作为一种优胜劣汰制度设计下的后果,南京外国语学校在城市中显得具有一种独特的社区地位。
一点思考和结论_城市角落与记忆Ⅰ———社会生态视角

六、一点思考和结论

总的来说,南京外国语学校是一个有着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区,对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而言,它都是不可替代的。这种认同与归属感在很大程度上是该社区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建构出来的,它既包括与外在的区分,亦包括内在群体的凝聚。可以说,这是南京外国语学校作为一个城市社区而言最为显著的特质,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个方面。

南京外国语学校对其社区成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向成员灌输“社区文化”。这种社区文化体现在学习习惯、人际交往、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等方面,或者说,在外国语学校中,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观与价值追求。这些都是长久性存在的东西,因此,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成员可以说是有增无减的,每一年进入的新生自动成为社区成员,而每一年毕业出去的学生却不会脱离这个社区,而依然是社区的成员之一。就是因为社区文化在他们的身上根深蒂固,使其从心理上永远认同作为南京外国语学校社区成员的资格。

从这一点考虑,南京外国语学校恰恰符合了布尔迪厄关于教育场域的论断,他在《再生产》中有过类似的讨论,认为学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且是文化再生产场所。这一“再生产”使得某种具有霸权的文化和价值观得以传承下去,以达到维持某一阶层权力的目的(8)。南京外国语学校作为一个所谓的“精英”汇集的场所,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所传达和灌输给其成员的文化符号均是被社会上层所认可和倡导的东西,它要求将其成员塑造成一个可以很好适应上层社会的存在。它教给其成员独立、竞争、表现,强调语言教育,强调各种看似与文化课程相去甚远的“素质教育”,这些也许在外人看来并不符合一个普通中学的存在目标,然而毫无疑问它们却是一种强势的文化表现。当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毕业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他们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感觉到自己比别的同龄人更容易获得好的发展机会,更容易进入所谓的“上层社会”。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在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这六年中,已经学习了怎样适应“上层社会”的文化,或者换句话说,南京外国语学校培养他们成为“上层社会”的后备军团。于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南京外国语学校是一个非常鲜明的文化再生产场域。当然,其社区成员也非常乐于成为这样的“文化再生产”的产品,这也正印证了布尔迪厄的所谓“符号暴力”的理论,即在一个社会行动者本身合谋的情况下,施加在他身上的暴力,符号暴力的承受者本身并不领会到那是一种暴力,反而认可了这种暴力,也就是说这种暴力以合法的面目出现,它遮蔽了一种由文化专断形成的压制与约束(9)

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南京外国语学校是所谓的“文化再生产的场域”,然而对于切实生活在其中的成员而言,南京外国语学校却真的教会了他们很多,尽管这也可能是一种“符号暴力”。在笔者看来,南京外国语学校教会给其成员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处世的态度,那就是:低调的生活,却又可以在任何可能的时候表现和张扬自己。这恰好契合了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校训:“求实、奋进、博学、谦逊”,因此,笔者将其社区本质归结为一种“低调的张扬”。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感受到,在南京外国语学校生活的成员,平时是极为低调的,通常在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很少会与别人比较,彼此的交往是真诚而又谨慎的;然而遇到各种大型的活动时,每一个学生都会尽量表现自己,遇到每一次机遇时也会勇于把握,从而又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态势。这是一种内敛与张扬共存的生活态度,它是南京外国语学校最为重要的社区文化,是附着于每个成员身上最可贵的印记。

img94

置于教室后黑板墙上的英文校训

参考文献

1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法]P布尔迪厄,J 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点评】

精英主义的学校社区,在外部形成了一种“社区化”的分异,在内部形成了一种“群体化”的自觉分隔。作为一种优胜劣汰制度设计下的后果,南京外国语学校在城市中显得具有一种独特的社区地位。这种地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荣誉与对未来的充盈的期待。然其内部群体的各种社区认同与目标统一,在未来的个人结局上,总会依然遭遇一连串的社会化的优胜劣汰机制。所以未来并非是完全清晰而不可改变的。本研究通过对于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低调而张扬”的群体意识的描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这些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精英”的社区小朋友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也为我们理解精英主义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模本。

【读者感言】

【注释】

(1)本文作者:刘柳,南京大学。

(2)该处定义来源于张鸿雁教授之《现代社区理论研究》课程2006年2月13日课堂笔记。

(3)[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

(4)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

(5)该段内容主要参考张鸿雁教授之“现代社区理论研究”课程2006年2月20日课堂笔记。

(6)说明:下文中所有楷体字部分均为访谈内容。

(7)照片的拍摄基本由李宁同学协助完成,另外一些关于南京外国语学校校园活动的照片是由赵鹏飞同学提供的,特在此对两位好朋友的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

(8)[法]P布尔迪厄,J 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法]P布尔迪厄,J 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