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孤独的狂欢

孤独的狂欢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学校中的学生绝大部分会成为社会中的白领人士,工作的意义和生活意义的脱离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已经埋下了伏笔。为此很多人会费尽心思考各种资格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发表更多的文章,争取为数不多的各种荣誉,这些都是为了找工作。闹矛盾时跟别人道歉的方式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相应减少,久而久之会造成现实人际交往障碍。
孤独的狂欢_城市角落与记忆Ⅰ———社会生态视角

五、孤独的狂欢

空虚者的娱乐是建立在其自身的空虚而又无力填补这空虚的基础上的,这种娱乐并不像老式中产阶级的欢宴那样使他们得到安适或是轻松感:它也不能像手工艺模式表现得那样重新激发他们的工作自觉性。他们的闲暇使他们得以摆脱工作中永无休止的磨难,用消极的奢侈享受和尖声叫喊来消解这些磨难。对于现代人来说,闲暇是花钱的手段,工作则是挣钱的手段。当二者竞争的时候,闲暇不费吹灰之力便赢得了胜利。

——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上面的文字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的现实作的精辟论述,他的描述也非常适合中国目前的现实。白领职业者已经悄无声息地步入了现代社会,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某种程度上他们身上表现的特征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他们传递和体验着许多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心理问题(8)。白领人士甚至整个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是完全脱节的,劳动者不能在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闲暇成为衡量工作价值的唯一尺度。“为了用钱买回周末和晚间的快乐,人们每天都在一小部分地出卖着他们自身。”(9)“大城市的人嘛就这样随波逐流,他们在体育场竞技,在大众媒介塑造的偶像及其他娱乐机器的运转中找到了新的寄托。”(10)

今天学校中的学生绝大部分会成为社会中的白领人士,工作的意义和生活意义的脱离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已经埋下了伏笔。在学校里,很少有学生会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很多人学习只是为了将来能够找到好的工作,为自己过上优越的生活打基础。学习→取得文凭→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一条最便捷的途径。高中时努力学习是为了考上好的大学,到了大学阶段努力学习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为此很多人会费尽心思考各种资格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发表更多的文章,争取为数不多的各种荣誉,这些都是为了找工作。每个人似乎对自己的要求永无止境,很少有满足的时候。对自己不认可,这似乎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就能短暂地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对于“在学校里,我经常感到郁闷压抑”这种状况,有21.74%的人觉得“比较符合”自身的状况,35.87%的同学“不确定”,这些人可能也会经常感到郁闷和压抑,但是又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不是郁闷和压抑的,因此这部分人绝大多数也不是很快乐的人(11)

img167

对于“在学校里,我经常感到郁闷压抑”回答的分布状况

“大部分研究生都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长时间地从事枯燥的学习和科研,单调繁重的生活很容易让人产生孤独和寂寞,由于时间、费用等原因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娱乐活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圈子以外的人,因此在心理上遇到问题时没有人可以倾诉。”(12)我们的调查数据也恰恰证明了上述观点,如“现实生活中最经常和你闲聊的人是谁”,29.6%的被调查者选择自己的好朋友,25.9%的人选择自己的同学,其次是恋人和舍友。但是问到“如果你遇到烦恼,你最希望向谁倾诉”时,45.3%的人选择的是“在网络上发帖倾诉”,25.6%的人选择的是“告诉自己的亲友(师长)”,20.2%的人选择的是“自己宿舍的人”,8.9%的人选择了其他,网络似乎成为很多人发泄不满和郁闷的地方了。被问到“当你和一个朋友闹矛盾了,你打算向他(她)道歉,你会选择以下哪种方式”时,有37.0%的人选择的是“打电话或者发短信”,29.6%的人选了“利用电脑发邮件或者在线聊天”,只有25.9%的人选择了“当面说明”。现在很多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敢去面对棘手的人际关系,因此当和别人出现矛盾时,大多采取不谋面交流的方式,这样就能躲过尴尬的局面了。在与笔者的访谈中,五个被访者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位物理系研一男生说:

很多时候我不愿和别人有太多的交流,话多生是非,在宿舍和实验室尤其如此,除非和那个人的关系很铁,那样才会畅所欲言毫无顾忌,想说什么说什么……如果和别人闹矛盾了,我不敢当面道歉或者争辩,我不喜欢这样,总觉得很难为情,我这个人比较内向。

img168

闹矛盾时跟别人道歉的方式

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相应减少,久而久之会造成现实人际交往障碍。一些人面对网络,可以与陌生人侃侃而谈,而现实生活中却不知怎样与人交流,于是变得更加空虚和失落,更加厌恶与人交往,不得不再到网上去寻找慰藉,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他们正常的社会互动受阻(13)

很多学生在上完课或者从图书馆、实验室回到宿舍之后,绝大多数都打开电脑,开始他的网络遨游。问卷调查显示,有28.3%的学生在业余时间把上网闲逛作为自己最经常的休闲方式,逛街的占到19.6%(主要以女生为主),运动以及和熟人闲聊都是15.2%,占到第三位。

img169

您最经常的休闲方式

上网的目的又是怎样呢?调查显示:“查找各种资料”是大家上网的首位目的,占到总数的29.3%,作为第一位选择(此题为限选三项)它的比例则更高,其次就是“收发邮件”,然后是“看影视节目”和“聊天或者逛论坛”,比例分别为15.2%和14.5%。第一种选择可以看成是为了自身发展的学习型上网,后面的三种则属于娱乐型上网。网络既可以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又具备休闲的功能。在网络上可以从校内的ftp资源下载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和娱乐资源,这些东西都是免费的,对于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来说再好不过,而且资源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足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

在校学生上网的目的    单位:%

img170

这样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使在校学生切实地感到网络的好处,他们封闭在自己的宿舍里,很多有笔记本的学生甚至蜗居在床上,用布把自己的床围起来,这样就能在狭窄的宿舍里拥有了更狭窄的自我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娱自乐,网络除了不能提供食物外,其他的都应有尽有。它给人带来娱乐,带来交际,带来问题的答案。很多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网上游,导致上网者对于现实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少。调查的结果显示如下:

img171

你有没有感觉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越来越少(学校和回家的对比)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校里,认同“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越来越少”而且感觉很强烈的占17.6%,放假回家之后这个比例迅速下降到5.9%,而在家里没有这种感觉的人高达41.2%,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感觉的人只有23.5%。为什么在家里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比较多呢?在学校里,学生一般都封闭在自己的交际圈子中,这个圈子的范围非常有限,一般包括自己的导师、同一师门的人、朋友或者恋人。网络倒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它可以作为感觉器官的扩展,给人带来更多的信息,但是由于人具有自主性,他们上网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具有很强的惯性,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笔者在访谈中得知五个被访者以及他们认识的人,通常情况下只会去他们经常去的网站浏览,而且几乎每天都做相同的事情。新天地的开辟一般是偶然,例如好友或者同学介绍一个好的网站或者自己通过链接偶然闯到一个新的网站里。当然这种变化还和人的性格有关系,有的人很喜欢在网上到处游走,发现新天地,然后向周围的人推荐。他们跟某些走在时尚浪尖上的人是一样的。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翅膀是落在天上的叶子。”这两句歌词来自台湾偶像剧《蔷薇之恋》的主题曲《叶子》,歌词的原意是讲失恋的女孩的心境,在这里也可以用来形容生活在南园社区的学生们。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是郁闷的,是压抑的,他们蜗居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网络里他们可以释放内心的孤独、郁闷、压抑,然而回到现实中之后他们又再度回到一种不愉快的状态。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是截然分开的,学习中找不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而他们的娱乐和休闲又和他们的学习丝毫不沾边,似乎每个人也都不打算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扯上关系。这大概就是很多社会学家讲的“异化”。

最后我们又回到米尔斯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这本书中,以他在书中的序言里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挣薪水的雇员并不生产任何东西,虽然他们可能经手过一些自己非常想要的东西。那种在制造过程中和制造出来以后可以使制造者产生由衷的喜悦的手工业品不可能通过他们的手制造出来。他们的劳动和他们生产的任何东西都是异化的。成年累月在纸上做着同一类文章,使他们越发狂乱地把业余时间用于专门卖给他们的那些替代性消遣上,并接受各种既不能放松什么也不能释放什么的人为刺激上。他们厌恶工作,无休止地贪图玩乐,这种骇人听闻的活动交替方式耗尽了他们的精力……在许多白领阶层中,诸如懂礼貌、乐于助人、和蔼可亲这样一些品格,原来只属于个人,现在却成了非个人的谋生手段。所以,自我的异化在他们身上是与劳动的异化比肩而来的。

参考文献

1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 [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 李国华.江苏省青少年生存发展状况蓝皮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点评】

网络社会带来的虚拟交往与真实交往的边界日益模糊,在一个大学BBS虚拟社区所赖以建立的现实社区没有完全解体之前,网络社区起到了“影子社区”的角色。其间的真实与虚拟交错出现,既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填充空间。因此,这种正在虚拟化的大学社区,成为大学校园非常真实的生活图景。本文通过大量的观察、个人体验、访谈,为我们了解正在“虚拟化的大学社区”的具象形态提供了非常生动的素材。并且,透过作者对“孤独的狂欢”的解读,我们理解了更深层意义上的大学虚拟社区的精神内涵。

【读者感言】

【注释】

(1)本文作者:侯田田,南京大学。

(2)南京大学2006/2007学年初统计公报[EB/OL].(2006-11-07).http://www.nju.edu.cn/cps/site/NJU/njuc/tongjigongbao/gongbao.htm

(3) 李国华.江苏省青少年生存发展状况蓝皮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29,231

(4) 李国华.江苏省青少年生存发展状况蓝皮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29,231

(5)Gavinoo3.生活在网络虚拟社区[EB/OL].(2001 12 27).http://arch.pconline.com.cn/pcedu/db/sources/10112/26017.html

(6)数据来源于“社会统计分析软件”课程的期末作业的数据库,该调查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组织的“南京大学生成长历程”调查的分支,仅在南京大学进行。

(7)可参见http://bbs.nju.edu.cn/(小百合主页)的具体内容。

(8)[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前言,272,173

(9) [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前言,272,173

(10) [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前言,272,173

(11)此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省团委组织的“(江苏省)大学生公民参与状况”调查的“南京大学”分支数据库。

(12)韩勇.研究生精神压力的维度及其与个体背景和自我评估的关系.青年研究,2006(1):47

(13)张玮.网络时代青少年的虚拟社会化.电化教育研究,2004(10):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