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再造传统城市肌理——一种全新改造模式的探讨
1.理念与方式的意义探讨
南门老街是南京老城内仅剩的几处成片的历史风貌城区之一,作为“幸存者”,对其进行保护更新十分必要。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更新发展?文化记忆如何传承?这是在思考规划方案前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脱离实体的记忆是短暂脆弱的,脱离了实体的记忆经历几代人的传递后终将走向虚无。传统文化必须从回忆回归到可触摸的实体中,……用文化的回归取代单纯的回忆。”(4)弗雷德里克·吉伯德(Frederick Gibberd)说过:“一切伟大的设计师都有一种传统的意识,一种不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过去的历史意识。”也就是说,审视历史和文化的时候,必须站在当代乃至未来的高度来看待文化的有机延续,规划要从“物质形体设计”传统转向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面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时更需要保护文化延续的有机环境,通过物质性空间再造来实现“历史信息展陈”这样一个活体博物馆。
基于以上的需要,南门老街的规划势必要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重塑地域特征和传统人文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实现历史街区文化生命力的复兴。除了实现实体性层面的更新,南门老街的改造规划更强调社会性层面,即如何实现风貌保护与功能更新的结合,探索中国传统街巷形式与现代生活的相互适应,既要能承载历史文脉又要能维持生活功能。同时,改造过程中原住民的社会组织被解体,采取怎样的置换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修复街巷网络和社会网络是此次规划面临的又一大问题。
2.相关的历史街区改造策略
以往的改造要么是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在旧城区大拆大建,使得大批历史街区和老建筑转眼消失在推土机下,这引起专家和社会的广泛质疑;要么是只强调原真型的保护,忽视了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本质上是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混同于城市文物建筑的保护,忽视了城市历史文化中最有活力的因素——非物质形态文化的存在以及文化更新的环境。历史街区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的有机体,关键是要进行整体环境的保护。它拥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改造规划要把它同城市的发展策略、规划布局等各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考虑。以下是两种相关的城市更新策略回顾:
(1)“有机更新”策略
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主张在菊儿胡同改造时得到成功实践,建立了“新四合院”体系。菊儿胡同的改造和今天的大规模改造的不同之处在于:并非将一切推倒重来,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措施。对旧城中有一定传统特色基础,但被严重破坏已无完整风貌的地区,可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寻找空间形态的“历史原型”(historical prototype),修补业已破损的街巷肌理,强化地方特色与历史风貌。
当时房屋按照质量分为三类,质量较好的7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予以保留,现存较好的四合院经修缮加以利用,破旧危房予以拆除重建。在发展中保护旧城格局的完整性,保持旧城“平铺式”城市的特色。
(2)柔性发展策略
柔性发展策略通过重点文化景观的恢复,倡导一种文化旅游和恢复社会生活结构,激发居民的本地文化自豪感以维持并发展地域文化风情,引导居民区的有机更新。(5)
3.“城市肌理再造”——一种新模式的提出
(1)模式概述
这种改造策略以保留历史性的街巷网络体系为前提,在具有保护价值的街坊建筑的基础上,填补以符合原地区街坊建筑之空间特点和建造规律的民居类型和相应的变体,新填补入的民居类型和变体将完全修复原有受损的“城市肌理”,承担起新的城市更新与发展功能。根据公开展示的南门老街规划,南门老街将保留20条历史街巷、32处古建筑。在规划中,一共确定了武定桥、长乐渡、积玉桥等32处历史信息节点,这些节点将作为老门东主要的“城市肌理”予以保护和恢复。这些节点虽然原来承载的建筑物或者地理环境已经湮灭或者发生改变,但是历史信息依然存在,此次规划就是要依照这些文献或者流传中的记载和介绍,把这里的历史建筑从文字和口头中复原成实实在在的建筑。
(2)规划设计
在建设过程中,将充分挖掘区域内的每个古地名,用各种文化形式和现代元素加以表现。在规划中,现在南门老街地区的建筑被分成三个级别:第一类是重点保护的地标式民居,这类民居不但要保护其外部边界、外观形态,连内部空间、结构材料也要保留;第二类是一般古民居,需要保护其外形和内部空间、院落,朽败的材料、构件可以更换;第三类是破败的建筑、搭建和多层住房,都将会被拆除,插建与老街协调的建筑。(6)在形态上,保持老城南的建筑肌理、空间形态与风格、以窄巷高墙、青砖小瓦的形式为主,配以石刻、雕塑、古井、小牌坊等文化元素;在业态上,老街将定位为融购物、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都市消费休闲场所。建成后的老街大部分以步行街为主,除了街中心通道外,沿河建筑还将让出一条通道,便于游人亲近秦淮河,观看箍桶、扎灯等民间工匠手艺以及皮影戏、抖嗡等民俗表演。
(3)模式探讨
和“有机更新策略”和“柔性发展策略”比较,“城市肌理再造”的方式除了秉承整体保护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外,还借鉴了“有机更新”中的分类改造原则。除此之外,特别强调对历史信息的搜集、对传统肌理的修复和社会组织网络的保存。为了让历史街区在承载历史与过去的同时保持生机与活力,南门老街的改造规划重点在实体层面更新的同时,维护原有的社会组织形态,争议的焦点在于能否实现原住民的回迁。历史街区的拆迁必然瓦解老社区旧有的社会网络,原有的社区凝聚力与和谐就没有了,传统人文景观随之发生了迅速的、断裂式的演变。社区原来人居氛围浓厚、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的气氛不复存在,导致传统社区解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原住民回迁还不一定能实现,从个案访谈中得知,南门老街社区中剩下来的大多数居民经济状况不佳,可能通过政府安排的城市边缘地区的安置住宅来解决住房问题,区位优势不再,这势必对原住民造成诸多不便,异地安置使其利益受损。同时,维持多年的传统居住文化圈被打破,分散的居民又难以在短时间内与新的居住环境和文化氛围融合,从而影响其文化心理。另外,在业态上,老街将定位为融购物、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都市消费休闲场所。可见该社区改造要在修复历史文脉的同时发掘商业潜力,要把这里建成融合历史文化展陈、日常民居和消费休闲的复合功能式的历史文化街区。笔者认为,对历史街区承载多重功能的尝试也应当考虑到未切分的几种功能能否协调发展,商业气息的强势可能会冲淡文化意味,原本延续人文气息的初衷可能让位于商业利益的获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