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村庄完美主义思潮

村庄完美主义思潮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村庄完美主义者看来,完美就是没有,追求完美就是消灭村庄。我不是村庄完美主义者,我相信村庄可以被改造,甚至于村庄治理结构。而村庄完美主义则是对村庄承载农村的颠覆。其实,村庄完美主义者既不能消灭农民职业,也不能消灭农民身份,至少在目前的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
村庄完美主义思潮_被颠覆的村庄

二、村庄完美主义思潮

2009年6月,我在离开乡镇之后,一直做着一件对我来说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没有显赫的学历,更没有显赫的身份,我不过是一个最基层的操作者,要想在学术层面剖析我在乡镇工作遇到的困惑和无奈,何其难矣。但是,我仍然坚持着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想,真理永远掌握在群众的手中,任何的行政结果不管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支撑,如果得不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就不会是成熟的理论。所以,我壮着胆子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我试图从村庄开始,然后以村庄收尾,主要的思考都记录在我的《突围中的农村》一书中。尽管这本书还是十分地毛草,但是我把我的心交给了国家交给了农民。

中国的农村不美,甚至非常糟糕。整村几年,村庄的面貌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所以,就有村庄完美主义,就有村庄完美主义思潮泛滥神州大地。在村庄完美主义者看来,完美就是没有,追求完美就是消灭村庄。他们试图消灭村庄,逐步减少农民,最后消灭农民,实现村庄城市化、农民居民化。村庄完美主义就是这么个玩意儿。老实说,我从心底里不屑于这种伪学术。因为,我在实践中领悟到村庄灭不了,村庄也不能灭。诚然,农民有可怜和可恶的两面,农民需要改造,而干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就不需要改造?改造农民要从居住环境开始,从生活习惯入手,这是我对于村庄最基本的思考。

我不是村庄完美主义者,我相信村庄可以被改造,甚至于村庄治理结构。我反对“灭村”,懂得中国国情的人,只要从浮躁的情绪中稍微作一些冷静的思考,就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不曾想,2010年以来“灭村运动”已经成为时代洪流。根据相关报道,全国20多个省市正在“围剿”村庄,“田园牧歌”这个诗化的传统语境正从这些地方的土地上消失,打着赤脚坐在自家院子里吃饭的农民,正以忐忑的心迎接着“上楼”的盛典,谁也不知道当盛典的帷幕拉开之后,离开村庄的人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这一年里,当我读着许多村庄城市化、农民居民化的文章,或新闻报道或煸情理论,心中生不出些许激动,反倒多出来一些莫名的惆怅和不安,我决意要为树立村庄诤言。

中国的城市多,但可以数,包括县城在内,稍作统计就会有一个结果。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农业人口分布在数不清的村落里,尽管村庄里很多的人口都进了城市,但是那些都是村庄的精华,是对于城市有着贡献的人们。如果把所有居住在村庄的人们全部赶进城市或者安排在城市的周围,不知道中国的城市会变成怎样的模样?

村庄承载着大量的人口,这是中国的国情。村庄在一个人口大国中的作用,岂可以仅仅用金钱来衡量?而村庄完美主义则是对村庄承载农村的颠覆。听起来似乎很美好,让农村人过上城市人的生活,这可能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最简单便捷的途径,如果可行,的确是数亿农民的福祉。不幸的是,这是一条充满诱惑、最终回头都难的死路。因为村庄的任务不仅要承载人口,更为重要的是,村庄还负有保有国家耕地,为自己也为城市提供食物的使命。如果村庄被消灭,那么,坐着班车去种田的农民是否还能保持对土地的眷顾?且不说种田的成本是否能够被农民所接受,就说以种田作为生存技能的农民,在进城之后,是否还能够把这种生存技能继续传承?往这个方向去想,简直可怕极了。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农民都不能在土地里刨食了,那么,国家情何以堪?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的土地可以交给少数人规模经营,但我要告诉你,中国的地理却不能为全面的规模化耕作提供条件。也许少数几个大的平原可以,但是在广大的山区、丘陵地区如何进行?而这些耕地都荒芜之后,中国的粮食还能安全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村庄完美主义颠覆的可能还不只是村庄,而是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大国。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以中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18.24亿亩耕地每年生产五亿吨粮食,这5亿吨粮食被9亿农民自己消耗掉了一部分,剩下的,除了供给城市和用于国家储备,则被转化成别的食物。从生产的区域来看,几个大的平原是粮食主产区,生产的粮食占了五成以上,但是,南方广大的丘陵、山区也是人口稠密区域,这些地方的耕作条件不如北方,农民在这些区域不仅生产出养活自己的粮食,而且还向国家提供数量可观的商品粮,这是多么的不易。如果放弃这些土地,中国还能每年保有5亿吨粮食吗?如果不能,可能就会有危险,因为中国出口粮食的量与进口粮食的量基本持平,随着人口的增加,假若碰上大面积自然灾害,就一定会出现大的恐慌,甚至会由于食物供给不足,动摇国家经济的基本面。

村庄完美主义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却充满幻梦般的理想色彩。我在国内一本较为权威的刊物上,看到有专家撰文说,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能够保有6亿亩耕地足矣。从理论上计算,亩亩都是吨粮田,那么中国每年的粮食产量亦可达到6亿吨。看似很有道理,可是中国哪一年少了涝灾旱灾?只是谁也不知道受灾的是东南西北哪一个区域,严重的时候,自然灾害几乎遍及全国,这样的年份在我们的记忆中并不是鲜见。如果按照专家的设想把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安排在几个大的平原上,如果华北、东北等几大平原同时受灾,那么我们将如何面对?专家还说,中国的粮食年生产能力保持在3亿吨的水平就安全了,我不知道这样的结论依据何在?从人口对于粮食的直接消耗量计算,也许足矣,但是,不要忘了一个事实,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持续多年保持了5亿吨的水平,就这样的能力也没见粮食有多少剩余。我们的很多食品都是粮食的高端产品,而畜禽产品都是粮食转化的结果。在工业化城市化侵吞农业用地十分严重的当口,一些书斋学者提出这样的一些理论,不知用意何为?这种理论无疑给城市化运动以强大的理论支持,但是从国家高度,岂容丝毫闪失?

18亿亩耕地作为一条红线,其实就是国策。谁来耕种这18亿亩耕地?当然可以不是农民。但是,农民作为一种生存的职业,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依靠的是传统力量的继承而得以延续,如果这种职业技能和道德操守被断裂,怎么可能再度被无声连接?以目前的社会状况,谁能心甘情愿地把农民作为身份来选择?人们可以选择农民作为职业,但不可能选择农民作为身份,这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现实。其实,村庄完美主义者既不能消灭农民职业,也不能消灭农民身份,至少在目前的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在实力不够而又缺乏实践支撑的情况下,匆忙抛出“灭村”运动,无疑是农村建设的一种冒险行动。而这样一种冒险行动倘若继续深入,那么其所付出的代价决不是哪一个区域可以承担得起。

农业的特性决定了农民永远都不可能拥有城里人的生存形态,对农民的改造应该表现为其秉承的观念和习惯。食物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以土地为中心的村庄形态将永远不会被消灭,对于村庄的改造恰恰表现在其所放弃的传统和对于村庄秩序的维护。农民不能够像城里人那样,依靠笔墨纸张,凭身体和智商吃饭。农民需要有吃饭的行当,许许多多的工具和设施以及生产资料,包括化肥、种子、农药、耕牛、农具和机械、以及晒场和仓库等。再怎么着,杂七杂八的农具需要有地方存放。农业毕竟是农业,农民毕竟是农民,不像工人按月取酬,其收入的过程伴随着作物的生长周期,而收入的结果却还要看天时看市场。

村庄有村庄的形态,只要环境的污染在村庄自净能力范围之内,只要村庄的秩序能够有城市的机制和财力去维护,只要村庄里的人们能够觉悟到这一些,那么,村庄为什么不可以是有别于城市的另一种美好的生活形态?

我前面说过的不屑于某些书斋学者的理论,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我的狂悖。我相信,只要吃五谷,有些道理人人都懂,况乎学者?我是怀疑一些学者的居心,这才最为不幸。村庄完美主义者不是一心为了村庄,整村困惑让村庄完美主义者气馁,而城市化冲动则又一次把村庄作为城市的羔羊,村庄完美主义者是宰杀村庄这只羔羊的屠手。谁都知道,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不可能集聚人气,而没有人气的城市不可能做得大而强。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强迫荷锄人进城。所以,村庄完美主义终究还是为城市化运动摇旗呐喊,对于农民的福祉并非其所主张的原旨。

对于城市化我向来没有异议,城市的美好也是村庄前进的动力。我反对超自然力量主宰城市化,难道说我们的城市一定要以大为目标吗?城市发展是否应该遵循某些规律?借鉴某些经验?比如为有能力进城的农民制定一些必要的政策?让这些在城市中能够生存的人们从此离开村庄,从身份上改变他们,而不是让他们永远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迁徙。我坚信,一个城市的活力在于其所秉承的文化魅力,一个城市的文明取决于市民的文化修为,一个城市的美好在于这个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与村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然,大才会有大动力,大才能生发大手笔,引发大动作,但是这种动力不能够以农村的消失,以农业的萎缩,以农民的福祉作为代价。真心呵护村庄里的人们,是否应该考虑别的路径?通过设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改善农民生活,这是根本。除此而言他,不会有普遍价值。

让我们再进入村庄里去看看,你会看到不断有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有些楼房的装修甚至不亚于城市的水平。然而,这些新楼不仅没有把村庄装扮靓丽,反而使村庄的整体显得愈加的破落。因为新房的不断增加,也同时使得空村不断增加,遍布村庄的杂房烂屋因为久无人居,缺少收拾而更加破败,村庄环境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显得更加零乱,道路更加弯曲,垃圾随处可见。细细考察,村庄不美并非村庄的原罪,而是村庄管理机制有问题。多年以来,政策和法律偏向保障农民的生产资料,以期让更多的农民有田可种,有房可住,并在耕种中自得其食,而对于农村公共领域的管理则长时期处于空白,仅有的一部乡村规划法也因为乡镇职能弱化而被闲置,村庄管理更不可能获得公共财政的支持。政策和立法的新作为,是否应该成为村庄未来新的动力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