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流动数量及特征
(一)流动人口概况
对流动人口的时间界定,历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统计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存在差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对流动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界定在一年以上;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995年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对流动人口离开户口地登记时间界定为半年以上。
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流入人口1254人,占总人口0.44%。其中男性639人,女性615人,流入的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基本均衡。这一时期的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占流动总人口85.99%。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流入人口7625人,占总人口2.37%。其中男性4206人,占55.16%;女性3419人,占44.84%。流出人口12833人,占总人口3.93%。其中男性8076人,占62.93%;女性4757人,占37.07%。
两次人口普查,虽然在流动人口时间界定上存在差异,统计项目也有偏差,不宜作纵向比较,但总的趋势,这10年间全县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流动范围扩大、数量增加;流入的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数量基本均衡,流出的男性人口大于女性人口。
进入21世纪以来,县、乡(镇)政府把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设立劳务工作机构,提供信息咨询、组织联络、务工农民培训等服务,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外出人口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09年,全县流出40729人,年均8146人,流向以外省和大中城市为主;5年流入11688人,年均2338人,流入人口大部分为县内乡下进县城务工的农民,同时有外地来环县投资办企业、经商做生意的人员(见表5-2-1)。
表5-2-1 2005—2009年环县流动人口统计表单位:人
资料来源:环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报表
(二)总量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全县流动人口总量呈不稳定态势。
流出人口,因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2009年开展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统计摸底工作扎实。当年流出人口上升到13789人,占全县总人口3.99%,比上年增加5354人,增长63.47%。
流入人口,2007年较上年增长1倍,主要是环江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外来经商人口增加。2009年统计口径变化,县内跨乡镇流入人口不作统计,当年流入人口数据大幅减少(见表5-2-2)。
表5-2-2 2003—2009年环县流动人口总量变化表
资料来源:环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报表
(三)基本特征
流向以城镇为主。县内乡村流向县城的人口,以短期务工和孩子就学、陪读为多;流向外地的人口,以去大中城市务工、经商为主。据调查,2009年流动人口较多的南湫、甜水2乡镇,全家外出的有2176人,其中三分之一的户外出在10年以上。
年龄以育龄人口为主。流动人口群体主要为具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年龄介于15~49岁之间的人口占大多数。2009年全县流出人口中,育龄人口11652人,占84.50%;流入人口中育龄人口930人,占84.26%。
职业以临时工和合同工为主。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进城务工人员大部分在建筑、矿区、搬运装卸等行业和部门,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且流动周期较短,返乡频率高,多以临时工和合同工为主。
流动人口的变化,影响人口总量的变动。当流出人口大于流入人口时,人口总量相应减少;流出人口小于流入人口时,就会出现人口总量的增加。
(四)人口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市场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表现,合理的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据县劳务办公室统计,2003—2009年,全县共输出劳务30.575万人次,创收10.21亿元。
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就业,不仅使他们增加了收入,而且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人口流动过程加强了不同地域人群价值观念、道德习惯、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交流,加快了信息、技术和社会文明的传播。环县流入的外地人口大都为谋求商机而来。2009年县外流入644人,从事经商活动者占60%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