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城镇人口迁移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外输出均会带来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城镇化的动力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的乡城迁移。乡城劳动力迁移最初就是在农业发展的带动下,成为人口城镇化的源泉。因此,乡城人口迁移集聚和城市部门人口的自然增长共同构成了城市化发展的源泉。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_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第一节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

城镇人口迁移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外输出均会带来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城镇化的动力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的乡城迁移(K.H.Zhang and S.Song,2003;胡鞍钢,2003)。对于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之间的联系,学术界往往有如下几种解释。

一、区域经济理论对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关系的讨论

城市化过程是一个资源和要素在城乡部门间重新配置和组合的过程(冯云廷,2005),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和重新分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1980年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使小城镇迅速成为人口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集聚地。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城市化过程在现阶段的我国就是城镇化发展的过程。

区位理论模型指出,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取决于其所处区位。人口迁移和再分布受到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而城市化来源于劳动力和厂商的区位选择和集聚,当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时,人口城市化发展将出现停滞,反之则持续发展(李竞能,2004)。在集聚理论中,中心地理模型指出城市的集聚大多数的商业功能,并发挥着核心辐射作用,从而带动了城市增长和人口集聚,而人口集聚和迁移也往往伴随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周伟林等,2006),又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I.Wallerstein(1974)也特别指出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也融入了世界资本运动当中。

二、发展经济学对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关系的讨论

由W.A.Lewis(1954)最先提出的两部门劳动力市场理论模型指出,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一批农业剩余劳动力。乡城劳动力迁移最初就是在农业发展的带动下,成为人口城镇化的源泉。另一方面,M.P.Todaro(1969)也指出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部门也存在大量失业,因此城市正规部门对于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从而产生了“三部门二元经济模型”,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出,一般很少能够直接进入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也就是正规(正式)部门,而是首先进入劳动力密集使用、简单技术小规模生产的传统部门,即非正规(正式)部门,或在正规部门从事非正规就业,这种情况也往往出现在大多数城郊结合地带。

另外,除了农业生产发展,发展经济学也常常引入风险理论来解释乡城迁移的发生,这些研究也往往被称为新移民经济学。Eliakim Katz and Oded Stark(1986)认为乡城迁移的动机来源于农村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为了克服这种不完善的限制,即使给予仅仅一次小的增收机会就足以启动城乡迁移,并依此带动城市化发展。Rosenzweig and Stark(1989)对于低收入国家中妇女乡城迁移的研究指出,乡城迁移者往往与原生家庭存在某种契约关系,其婚姻和契约目的在于在有信息成本和空间共变风险的环境中,减轻收入风险、促使消费平滑,因此迁移、特别是迁移距离和迁入地的多样化是消除风险的主要手段。

三、人口城市化理论对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关系的讨论

西方人口城市化理论深入探讨了人口和城市化过程的关系。按照人口城市化理论的观点(李竞能,2004),城市化通常即人口的城市化,包括城市人口集聚和增长所形成的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因此,乡城人口迁移集聚和城市部门人口的自然增长共同构成了城市化发展的源泉。较早期的人口城市化理论往往与迁移相结合,如Dutt(1925)的《迁移与城市化》。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有不少研究指出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助于降低生育率(D.M.Jaffe,1942),也就是说来源于人口自然增长这一城市化发展源泉的影响在逐渐下降甚至可能变为负,迁移也就成为人口城市化的最重要来源。正是由于乡村人口过快增长和农业生产进步带来的劳动力过程,以及乡城之间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差异导致城镇化迅速发展(国际劳工局,1960)。

由于乡城生育模式的差异,农村生育率往往高于城市生育率,因此迁移人口不仅在数量上直接带来城市化水平的增长,也会由其较高的生育水平带来城市化的“后续”发展(UN and K.Davis,1965)。关于流动人口生育模式的转变,Rogers(1982)进一步指出人口迁移能够在某段时间带来城市化的增长,这种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加快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但会降低城市化本来能够达到的最终绝对水平。除此以外,由于迁移具有年龄选择特征,越发达的经济体越倾向于选择劳动年龄人口,从而更进一步改善了城市人口年龄结构,提高整体人口的生产性,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和带动城市化发展(Rogers,1984)。

长期考察,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发展存在着阶段性的联系(陈彦光等,2006)。按照泽林斯基提出的人口迁移转变假说,由乡城联系刻画的社会发展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口很少发生迁移,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模式;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早期,人口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此时出现大规模的人口乡城迁移;第三阶段工业革命晚期,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死亡、低自然增长模式,此时人口自然增长受到抑制,各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包括乡城迁移减缓;第四阶段是发达社会阶段,人口自然增长进一步下降,乡城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重要性都在下降,人口迁移以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迁移为主。因此,按照该理论,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发展随着社会进程的演变从关系较小到密切作用,之后随着人口乡城迁移达到动态的均衡,城镇化水平也就发展到了较高程度而趋于稳定(王新文,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