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体系的变动与演化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体系的变动与演化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整理我们认为,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之间通过乡城人口迁移,有着直接的人口过程的联系。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体系的变动与演化_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第三节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体系的变动与演化

人口迁移流动不仅改变着城市人口规模,迁移者也在迁移中塑造着城市内部形态和区域城市体系,本节将梳理其中的观点和内涵。

一、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按照J.P.Gibbs(1963)的观点,工业社会中发生着的人口再分布带有“空间次序”特征,也就是人口迁移不仅带来城市整体规模的扩大,也将产生区域结构和城市结构塑造的作用。这是因为,对于发达国家的经验而言,随着城市由于加速的迁移而迎来快速增长,新的迁移者大多定居在旧城区中,而后将经历长期的向城市边缘生活环境更优越的地区迁移(S.Goldstein and K.B.Mayer,1965),迁移者在动态的城市内部迁移中改变了城市内部形态。

因此,在城市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向外迁移可能同时发生,并一同塑造和改变着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任远,2007)。Klassen(1981)对城市化、逆城市化和二次城市化的论述说明了人口迁移流动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并因此说明了迁移和城市空间演化的关系。

二、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体系的完善

人口迁移推动了城市形态的完善和城市体系的丰富发展。人口迁移的空间维度对城市形态和城市体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城市体系内人口迁移的方向性特征决定了整个城市系统的形态和变迁(Hall,1984)。J.P.Gibbs(1963)认为由人口再分布带来对区域和城市体系的塑造遵循如下步骤:首先在城市出现早期,农村人口增长快于城市人口,之后乡城迁移使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下一个阶段则农村人口开始经历绝对下降,之后则小城市人口开始经历绝对下降,最后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下降,从而形成更为均衡的人口空间分布。

日本在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口迁移表现为非大都市圈向大都市圈的集中迁移,从而大大推动城市化发展;而当经济增长缓慢后,人口发生了大都市圈向非大都市圈的逆迁移,而此时城市化增长速度也十分缓慢(王桂新,2002)。就我国而言,任远(2007)指出,迁移是长三角地区人口变动区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和核心因素,对该地区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和城市体系的变动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人口迁移对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和城市群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随着贸易体系的完善,人口集聚和迁移不断刺激城市体系的次中心发展,并使市场潜力越来越大(Fujita and Krugman,1995;Fujitaetal.,1990a,b),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核心城市的首位聚集性。对我国而言,城市群中次中心的地位也在人口迁移力量和产业布局的影响而不断加强其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体系核心对于人口和经济的集聚发展的趋势(陆铭、向宽虎,2010)。

本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整理我们认为,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之间通过乡城人口迁移,有着直接的人口过程的联系。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的联系,受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度安排的影响,当人口迁移流动加剧的时候,城镇化就加速发展,反之则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尽管两者可能表现为正向联系,但这可能是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带来的,也可能是本地农村部门常住人口迁出造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