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劳卫制”
车过复旦大学东门外的国定路,同车的几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大学生,不约而同回想起当年在此奋战“劳卫制”的往事。
“劳卫制”是“劳动保卫祖国制度”的简称,是一种各项体育运动必须达到的指标体系,好像还分作两级。谁达标,就颁发证章一枚,与校徽并排往胸前一挂,尽管在潇洒的今人看来非常“老土”,当年却显得神气。至于能否就此劳动卫国,似也不曾有过检验实证。
像当年除“四害”、批资产阶级“巨人”(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校园活动一样,奋战“劳卫制”采用的也是毛主席提倡的群众运动,时称“大兵团作战”。各个班级、年级以及各系之间还要展开竞赛,相互激励。校园生活的兵营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奋战“劳卫制”,班上总有那么几个难以达标的“钉子户”:有跑步时上蹦胜于前行的;有男生跑不赢女生的;有爬绳及半膂力不支倒栽葱掉下,险些脑震荡的;有垫上运动向前连翻三五个筋斗发现身体还在原地的;有跳箱(现在的跳马)腾跃不成,一屁股坐定其上的……几个跑800米老不及格的女同学更惨,不管你出现低血糖症状,还是跑得一脸陶土色,只允你在运动场中央铺开的草席上休息一会儿,缓过气来,接着再跑。现在矗立着文科大楼的地方,当年是运动场。奋战“劳卫制”的那些日子,这儿彻夜灯火通明,锣鼓喧天,不达标的不得回寝室;达标的忙不迭去向党委报喜。于是就常出现跑道上一人疲步踯躅,气喘吁吁,拉拉队前拽后推,呼啸促进的胜景。人到了身体疲劳的极限,脑瓜子反而好使。也不知是哪位智囊出了个歪点子,把“钉子户”们从运动场拉到了国定路。这儿当年是荒凉仄径,旁观者稀,惟有从北边偶尔传来几声苍凉的火车汽笛声;小桥往南是个斜坡,尤利顺势冲刺,再将百米距离悄悄缩点水,这样不少100米短跑不及格的同学,都是在这儿最后达标的。
这会儿出租车正好驰过桥面,行驶在下桥缓坡处。前面出现大群学生,有骑车的,有步行的,考试业已结束,结伴去打牙祭的应该不在少数。校园生活尽管还有若干兵营化的遗形,毕竟华尔兹在代替广播操了。望着胸次开爽、英姿焕发的大学生们,车里的人在疑惑:历史果然会在遗忘中失落殆尽吗?
(原载2007年7月19日《新民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