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论
一、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是总的来说还需要很好的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指导无产阶级摆脱资本主义的羁绊、实现自身解放、把人类社会引向美好境界的伟大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现象准备了物质前提——社会化大生产,同时造就了实现这一根本变革的社会力量——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革命都取得了成功。正如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没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列宁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革命中间就有建设,他已经有了七年的实践,这是马克思所没有的。”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按照列宁的说法,主要有两项,一是夺取国家,二是建设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除了是科学的世界观以外,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即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策略。例如:他在新经济政策中规定,允许私人资本家开设小企业;允许农民纳税后自由处理余粮;发展租赁制、租让制、代购代销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合作制等。其实质在于通过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把社会主义工业经济和个体农民经济结合起来,建立起工农之间的牢固的经济联盟,意义在于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把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引上社会主义的前途。但是由于列宁英年早逝,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太短,他也没有留下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斯大林虽然经历了30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但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策略,失误和错误较多。
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艰苦的探索,探索的成果也是很丰富的。正值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准备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之际苏共召开二十大,首先从前苏联内部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苏共二十大后,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同时,我国在“一五”计划末期,照搬苏联模式所形成的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国际国内出现的这些情况,使毛泽东同志认识到前苏联建设经验的局限性,客观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像民主革命时期寻求中国革命道路那样,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正是在与苏联模式的比较中开始了这一探索的。1955年底到1956年初,毛泽东同志在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前苏联体制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认为,东欧各国出现的社会动荡,就是因为长期仿效苏联模式,不考虑本国实际的结果。
1956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在发言中明确提出要研究“社会主义整个经济体制的问题”。4月25日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十大关系》讲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矛盾,这十大矛盾说到底就是一个矛盾,就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矛盾。同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指出:“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提出尖锐的批评。其目的是想解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更好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探索。所以文章发表以后,就领导全党进行整风。整风的目的就是把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整掉,然后开始新的探索。但是,在整风中出现了少数右派分子向党进攻,对于这种干扰,毛泽东同志看得太重,因而把他原来的正确观点放在一边,重提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整个思路转变了,越来越强调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思想政治领域的改造还没有完成,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这样就把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的阶级斗争提高到整个全局性的问题上来了。
以上情况说明,毛泽东同志在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使正确的起点不仅没有能够一贯坚持下去,而且形成了另一种思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成为我们党的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探索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从毛泽东同志开始的,但这个任务毛泽东同志没有完成。把这个探索的任务留给了后人。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列宁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太短,也没有留下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探索的成果也是很丰富的,但是他在探索过程中使正确的起点不仅没有能够一贯地坚持下去,而且形成了另外一种思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领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违背他探索的初衷的。因此,毛泽东同志也没有留下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总之,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
二、邓小平创立了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
邓小平同志从毛泽东同志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出发,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没有完成的探索任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回答。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初级阶段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柱和科学的立足点。
要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关于社会主义一般的认识;二是必须搞清楚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阶段,也就是要搞清楚中国的国情,这是关于社会主义特殊的认识。然后在一般和特殊的认识上,才能够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科学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地说明了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各种制度、特征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同时提供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最主要功能和最基本价值。所以,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确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最重大成果之一,是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支柱。
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我国基本国情的再认识,确认: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较长的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至少上百年。这是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水平的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党的基本路线的时候,就明确界定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不只是明确了一个时间概念,更重要的是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科学的立足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依据这个实际来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方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70多年历史中,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成为一个通病。在我国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或是因为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应有的估计和思想准备,或是虽然曾经有过正确的认识、判断,但却没有能够体现在党的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上。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都曾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有过趋于正确的认识和说法,但一是没有就此统一全党的认识,二是没有能够在党的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上得到体现,更没有形成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现在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把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为立足点,这就不仅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通过这条路线的贯彻成为全党的共识,而且把这一科学认识充分体现在党的工作的总方针、总政策、总目标和整体的战略部署上。这对于从理论和实践上防止和避免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倾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立足点,鲜明地坚持了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总方针、总政策上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这对于反对否定社会主义道路、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思潮,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果说它着重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那么,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条发展道路,是邓小平同志从总结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得出来的科学认识。他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许多问题不搞四个现代化解决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国防相应地得到巩固和加强,都要靠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搞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呢?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整个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又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已经写进中国的宪法……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这样就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目标问题,一是手段问题。关于目标问题,邓小平同志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问题解决后,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方法问题。他认真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发现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原来那种统得过多过死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因而使得本应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实际上已经逐步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个转变,遇到了认为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的障碍。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世界范围经济发展的实践,使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敢地探索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这里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市场经济是一种方法,而且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从1979年开始这种探索起,一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一直在讲这个问题。他讲的基本点始终是三条:第一条,市场经济是反映现代化大生产规律的一种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第二条,市场经济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方法或手段;第三条,市场经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把我们的目标和方法结合起来,这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途径。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认为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决定了要搞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越发展,计划经济就越来越不适应。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途径。
(四)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总体布局。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意义,首先在于牢固确立了经济在整个现代化中的核心及基础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忽略其他领域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的总体进步。邓小平同志的“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明显地体现出现代化的整体性要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特点,很好地解决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其他领域协调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思路: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相反,要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规范经济增长。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不仅研究了它的实现途径,而且还研究了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实现途径。所以,他在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根本发展道路的时候,就已经强调了“两个文明”一起抓。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983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92年在视察南方时,邓小平同志更明确地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越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
中国地广人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社会情况无比复杂,如果“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持主要依赖政党和国家机器的作用。一个有威望的政党通过制度化的措施和组织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化解社会矛盾、保持政治稳定的基本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同时又对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邓小平同志坚持主张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能够维系和调动各方面力量,更快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坚强核心”。这就是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挥凝聚作用、领导作用、组织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当今世界发生大转折,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错综复杂、国际竞争非常激烈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回应挑战,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我们的党;在于我们能否既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一系列事关全局、事关根本原则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又审时度势作出明确果断的决策,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在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社会主义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没有人民群众就不可能搞成社会主义。而人民群众要能组织起来,要能凝聚在我们事业的周围,就需要共产党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工程。”这项工程,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设计和总体布局。认真实施这项工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将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迈向21世纪,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辉煌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体系。这个完整而系统的体系由社会主义革命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两大部分组成。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论。社会主义革命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既相互对应,又相互连接,二者一起构成完整而系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能把社会主义革命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割裂开来。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到自己的旗帜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这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有了这面旗帜,有了这个精神支柱,一个有五千万党员的大党才会有更加坚强的战斗力,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大国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整体上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只要我们科学地、准确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整而系统的科学体系,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壮丽的伟大事业的更大胜利。
199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