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对廊坊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1998年10月,石嘴山市委党校第六期青干班赴廊坊市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对廊坊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现将廊坊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并对石嘴山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提一些粗浅看法。
一、廊坊市基本情况介绍
廊坊建市于1989年,下辖一区二市六县,面积642平方公里,其中多为平原。总耕地560万亩,人均耕地1.5亩。总人口367万,其中农业人口309万,占总人口的84%。
廊坊位于京津塘三角洲的核心地带,距北京40公里、天津60公里,交通便利。东、西、南、北四处皆有高速公路,京塘高速公路横穿廊坊且留有开口,令廊坊受益匪浅。廊坊干部骄傲地说他们“半个小时进京入卫,一个小时上天入海”,即进北京、天津仅需半小时,去北京机场、天津新港只需一小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廊坊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建市以来,特别是在“八五”期间,廊坊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八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增11.7%,1997年达到282亿元,其增长速度在全国省辖市中排第18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近12%,1997年达到7719元,增长速度在全国省辖市中排第12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86%,1997年达到12.6亿元。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经济结构,三大产业协调发展。1996年,一、二、三产业之比为24.3∶45∶30.7。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97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48亿元,成为廊坊经济的主要支柱,占财政收入的46%、农民收入的65%。城乡居民收人持续增加,“八五”期间农民纯收入增长23.3%,1997年达到3216元;城镇人均生活费年均增长22.1%,1997年可支配收入人均5256元。廊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贡献,同时又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廊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廊坊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自1992年开始,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2~1993年,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开始农业产业化的启动阶段。1992年,廊坊市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大幅度调整产业结构,搞农业产业化。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631方案,即粮食、经济作物、瓜菜种植面积之比为6∶3∶1,并提出了“五上工程”,即上吨粮田、果树、棚菜、牛羊、实体。到1993年年底,两项任务基本完成,有100万亩粮田、100万棵果树和100万亩蔬菜,养殖业也有所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基本要素条件。第二阶段:1994年,实施农业配套调整工程,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生产与工业不配套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廊坊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农业配套调整工程。所谓配套,即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市场,发展运输、仓储、保鲜业,使生产与加工、流通相结合。所谓调整,即进行结构调整、规模调整,发展畜牧业,扶持大厂、大户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稀产品,创农业品牌、名牌,搞出口创汇。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用搞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来组织农村工作,并制订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至此,廊坊的农业产业化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经过几年的发展,廊坊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是主导产业基本确立,形成了粮油、副食、果品、饮料、瓜菜、牛羊、花卉等八大主导产业,农产品总量大幅度增长,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综合达65%,其中蔬菜果品、畜牧业分别达到90%和85%。二是产业化要素基本形成。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240个,其中国家、省部级批准的39个;全市形成种养业专业乡镇44个,专业村1123个,万头牛场4个,万只鸡场122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场所7000多家,其中固定资产10万元以上的299家,起龙头作用的有34个;兴建了一批农副产品市场,其中专业市场90个,集贸市场150个。三是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正具雏形。全市形成农型经济组织54个,年产值占全市的35%。各农型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中介桥梁作用。
三、廊坊经验对石嘴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专门就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提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并明确指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就石嘴山市而言,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地处河套平原,土地集中连片,又得黄河灌溉之利,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不失为一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好路子。那么,我市的农业产业化之路该如何走?结合廊坊经验,我认为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1.强化领导,更新观念。农业产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领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廊坊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6年时间里,虽然领导班子几经变迁,但始终把抓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重点,大搞调查研究,宣传发动,在全市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强大氛围。石嘴山市搞农业产业化,也必须强化领导,主要应做好三项工作:一要实事求是。抓农业产业化工作,要靠自上而下的推动,同时又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搞行政命令,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我市实际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二要持之以恒。石嘴山市在前几年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抓过一些主导产业,如果林经济、桑蚕经济等,可惜没能一直坚持下去。农业产业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在选好主导产业后,应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三要注意政策扶持。石嘴山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不高,对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原则上要有必要的扶持。在资金方面,除依靠集体经济组织的自身积累外,财政上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在信贷上,银行要把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投资重点,并根据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新的农贷资金和规模。在税收、工商管理方面,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应给予税收优惠,工商部门在其注册登记等方面也要给以方便和照顾。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的大突破,要有思想观念的大突破,大突破才能带来大飞跃。在石嘴山市,虽然各级干部都已认识到农业产业化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意义,但一些人在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解上,仍然用计划经济眼光看待,以为搞农业产业化,仅仅是发展集体经济、扩大经营规模而已,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既是农业生产模式的革新,也是发展农业观念的除旧布新,根本之点在于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和种养格局,着眼市场发展商品农业,着眼产业优势互补发展农村大经济。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观,必须树立五大观念,实现五大转变:在思想认识上,树立农业、农村经济事关全局的总观念,农业经济要由速度、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在指导方针上,树立抓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并举的大农业观,由注重抓农户向同时注重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转变;在组织方式上,树立抓区域规模发展、一体化经营的规模优势观,由分散经营向区域规模经营型转变;在经营管理上,树立强烈的管理效益观,由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向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在发展战略上,树立持续、快捷、健康发展的勇于进取观,实现由温饱即安向小康目标转变。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化组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增强按产业化要求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自觉性,促进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全面实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和问题很多,就我市而言,对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布局,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立足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式。在市场机制支配下,农业产业化布局所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经济效益原则,即考虑在什么地方、在哪些地域配置这种产品生产或那种产品生产比较有利,经济效益比较高。因此,应该从如何发挥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在石嘴山市,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三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区域优势、产品优势也有差异,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程度也不尽一致。因此,农业产业化在发展方式上只能是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和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能搞成一个模式;在发展速度上也不能齐头并进,只能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第二,要把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龙头企业是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农业产业化首先有一个确定龙头企业的问题。在兴办龙头企业过程中,要注意兴办和发展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科技开发等龙头企业。要突破所有制界限、部门隶属关系界限,积极培植发展大的产业集团,使生产要素按市场经济规律和最佳效益目标得到合理组合,带动产业化各环节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应选择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在农业区域发展中处于决定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产业。各县、乡应从各自的资源优势出发,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作为开发的重点。其途径可以有多种,如进一步巩固提高现有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着眼发展新兴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代表着整个社会生产技术发展和产业改造方向的项目,应重点培育,加快发展;注重名、优、特、稀农产品开发,在创特色上下功夫。农产品商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龙头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科学技术上充分发挥其辐射、释放和转化功能,通过对农产品商品基地的扶持、推广,使用先进科学技术,采取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
第三,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农村产业化生产经营领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思维方法去建设和发展。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今后服务体系也要向产业化和企业化的方向发展。服务体系产业化就是要逐步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相应增加为农业服务的劳动力,在保证农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的基础上,逐步使农村社会化服务也成为兼有第二、第三产业性质的相对独立的产业。企业化则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种较高级的经营方式,它是通过利益驱动,在对市场进行周密考虑、科学分析、确立支柱产业和牵头产品以及相关配套企业群体的基础上,设计服务体系,进行总体规划,按系统规划组织实施。其组织运作方式是:确定支柱产业—建立商品基地—组织生产服务实体—创办加工企业—成立流通服务公司—建立专业批发市场—与国内外批发市场联网,从而形成一条环环相扣、密切联系的产业链。经营体制上则实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结合廊坊经验,在石嘴山市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重视以下工作:一是信息体系的建设。农民从百年不变的耕作,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决策,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切实有力的牵引。首要的是准确的信息指导,农民才能正确选择和发展那些代价小、风险小、效益大的生产经营项目,放心大胆地走向市场。而信息传递需要一个网络,所以在市、县、乡都应建立健全信息咨询服务组织,在农民中发展和培养一批信息经纪人,使信息搜集、整理、开发、传递形成网络。二是技术推广体系。以石嘴山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健全县、乡(镇)、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可通过科普宣传、现场指导等措施,在各生产环节中推广实用新技术。三是物资供应体系。可由各级服务组织批发代购和送货上门等办法,适时供应农民化肥、农药、种子、地膜、农机具等物资设备。四是融资体系。针对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可在市、乡(镇)、重点村组建农村合作基金会,逐步形成三级融资网络,还可用股份合作制的办法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涉及领域可由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向农村各个生产领域延伸。五是运销体系。在积极开拓市场、培育市场的同时,重点引导龙头企业和个体商贩围绕市场经济,把开展产后运销服务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形成多层次的农产品流通渠道。
第四,依靠科技,探索农科教育有效结合的新机制。廊坊市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做文章,把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工作重点,取得了很大成效。在石嘴山市的农业生产率与总体经济效益中,科技进步所占比重较低,乡镇企业也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缺乏科技含量,技术基础薄弱;在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率较高。这样的基础和水平是无法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劳动力还将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正是缺乏文化技术的劳动者。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通过培训和发展“职业学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为农业培养实用人才。通过实施“农、科、教”与“产、学、研”两个“三结合”,推动农村的科技进步,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石嘴山市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仍然是较薄弱的环节,科技中蕴含的巨大能量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因此,在石嘴山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必须把科技成果的推广当作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各级政府都应把重大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列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计划,真正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石嘴山市农村经济。同时应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各级财政要保证农业科研的经费来源,同时可考虑从市财政划拨一定比例,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农业科研的重点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特别重视研究开发各种名、优、特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科技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等形式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继续推进“231工程”,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重视智力投资,尽快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接受、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石嘴山市农科教有效结合、农业科技全面推进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石嘴山市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振兴。
199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