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三峡工程有利于国民经济
明安书
三峡工程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水产、旅游等多项功能的超大型项目,也是综合治理和开发长江及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重要工程。由于投入大、产出广,涉及较多的部门和地区,与国民经济发展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工程对农业、能源和交通等部门的效益显著,这几个部门既是我国目前需要优先发展,又属于基础比较薄弱的产业,即使2000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后,我国经济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现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民经济是否能够向更宏伟的发展目标迈进,从而进入到稳定的发展阶段,跨入到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能源、交通和农业等基础产业的发展能否适应需要仍是关键问题。农业、能源、交通不但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基础产业,而且也有可能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农业和能源的增长率,在一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和组织结构,而且还要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要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一方面要依靠发展高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超前开发资源并发展基础产业,才能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三峡工程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虽然仅靠一个三峡工程不可能解决所有基础产业脆弱与经济高速增长需求的矛盾,但是对于增强这些部门的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确有积极的作用。
一、三峡工程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目前农业的基础还很弱,耕地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土质趋于恶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投入不足,再加上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趋势,使农业处于极不稳定的状况,难以承受其他产业的发展规模。因此既要进一步综合开发和治理荒地、坡、山、水滩等资源,又要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对农业重点基础设施和商品粮基地的保护和建设,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其他农副业产品。三峡工程是个具有多目标系统的综合开发项目,对于农业有许多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
三峡工程使长江中下游增加了抵御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是长江中游荆江两岸的洞庭湖地区和江汉平原,都是我国的大商品粮、棉、油基地。这里地少人多,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1%,人口占3.48%,而粮、棉、油产量比重都高于面积与人口的比重。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能控制荆江地区洪水源的95%以上。因此提高了这个地区的抗洪灾能力,更有效地使用洪泛平原的农用土地和开发其他利用机会,为这里的农业和非农业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水库建成、电站开始发电、航运条件得到改善后,库区人民可以发展人工水产养殖,种植果树,开发库区旅游等多项产业,使库区人民早日脱贫,经济早日得到发展,使那里人民的收入高于不建三峡工程时的水准。
三峡工程的电站投产和航运条件改善后,可以促进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乡镇企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开发,对于改变由于农产品价格不合理造成的农业增产不增收或增多收少的落后状况有积极作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向工业或与农业有关的工业经济过渡,使农业经济走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道路,使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搞好搞活农产品的加工和运销,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转化率、创汇率。
有了电力和运输条件,还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兴办乡镇企业和开发新农业资源和新生产门路。我国12亿人口,约有8亿在农村,人均一亩多地容纳不下庞大的劳动大军,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将剩余1.5亿左右,因此三峡工程的多目标综合性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农业人员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业转移的现代化过程中,使他们离农不离乡或离土不离乡,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城市化和缩小城乡差别。
二、三峡工程可缓解能源短缺矛盾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产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从目前到2000年后的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仍处于继续工业化阶段,即现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预计到21世纪三四十年代才能完成这个过程,这个时期的工业化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并且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国家能源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即使到了经济稳定增长阶段,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用电水平提高,能源产业的基础地位仍不会改变。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资源的分布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增加了运输的压力和环境污染。近十几年来,能源产业一直不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电力供应长期短缺,而且煤炭、原油和天然气也日趋紧张。根据预测,由于能源产业投入不足,产量幅度下降,煤炭在“八五”后期有可能出现滑坡,煤炭企业陷入困境,后续能力降低。而根据全国能源规划,2000年,全国一次能源中的煤炭产量为14亿吨,到2015年煤炭产量需达到22.4亿吨。
我国沿海及北方油田已接近衰老,老油田每年的递减幅度加大,原油生产逐渐西移,增加了运输距离和成本。而目前探明的原油贮量并不多,原油出口不是由于供求平衡的结果,而是由于外汇紧缺不得不出口。天然气探明的储量有限,且大约67%在四川。虽然开发核电很有前途,但是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使核电成本低于水电。我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居世界首位,水电又是再生能源并且没有污染问题,成本相对较低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景和其他能源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三峡工程的电站装机1768万千瓦,供电对象主要是华中、华东地区,建成后的发电量占目前全国发电量的1/7。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但是能源不足,在电力供应紧张时,华东、华中出现停三开四,或停四开三的情况。特别是华东地区,每度电创造的产值居国内首位,而所需能源主要依靠外部输入。三峡电站投产后,对于缓解华东、华中地区电力紧张、改善电力系统结构、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并把华中电力系统和华东小力系统联结起来,形成更大的电力系统。
三峡工程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以节省原煤4000万~5000万吨,既有利于减轻火力发电引起的环境污染,又可以每年节约少向华东、华中输入大约4000万吨煤的运力,相当于增加了两条近千公里的铁路,有效缓解了北煤南运和全国铁路运输的压力。因此可以看出,三峡工程的兴建有利于工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缓和煤炭、原油短缺和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三、三峡工程对交通运输的促进作用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发展商品经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兴建三峡工程,改进了川江的航道条件和水流状况,使原来坡陡流急、水浅面窄的航道变成水深面宽、坡平流缓的航道,提高了航运能力和航行安全,也降低了运输成本。三峡成库后,可以使万吨船队实现上、中、下游直达运输,使原航道能力在1000万吨的基础上提高到5000万吨,根据预测,2000年时,下水的货运量将达1550万吨,从2000年后逐渐接近5000万吨,到2030年时将达到5000万吨。
西南地区农矿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是其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发挥的程度要受到西南地区经济开发和发展速度的制约;另一方面,随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发展,西南地区运输需求将大为上升,解决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又是西南地区发展的障碍。那里地质条件复杂,目前建设的四条铁路运力已经饱和,再新建铁路不仅工程困难,而且耗资巨大,继续发展铁路的运力也受到制约。
我国各地区的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但是资源不足,长江航运能力提高后,有利于西南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而华东、华中地区是资源短缺突出地区,目前西南地区运出主要依靠铁路,长江水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华东、华中地区的煤炭等资源的需求,也给铁路运输增加了困难,从经济发展趋势看,今后这两个地区对煤炭需求将会增加。三峡电站投产后,年发电840亿度,也间接缓解了用煤需求,并节省了铁路的运力。
目前我国铁路以占世界4.3%的营业里程分别完成占世界18%和14%的客货周转量,平均负荷已达世界第一位。铁路负担重,设备失修,特别是煤炭运输的压力,一旦长江航运能力增强,可以有效缓解铁路运输紧张状况,解决西南地区的运输问题,可以把更多资金投入到急需解决的南北干线、西北干线及东部地区。此外,长江流域交通能力增强后,对于长江两岸的经济增长,开发库区的农副业资源、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解决西南地区对外交通,对于发展地方运输和建立长江水系航运网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三峡工程将改善生产力布局
根据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发展的布局将以东部沿海地区和贯穿东西的长江沿岸经济带相结合的“T”字形为主轴线,并以联结重点资源开发区的主要铁路为二级轴线。位于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但是经济受到能源短缺的制约;上游的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困难,使这个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中游华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而且需要解除洪涝的严重威胁;比较贫困落后的三峡地区现状,将成为生产力发展布局的一个漏斗,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三峡工程兴建后对于扭转这种局面,使我国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对于开发西部地区,充分利用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加强各地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加速沿海向内地的技术转移,把东部和西部的建设结合起来有很大的作用。从地区发展布局看,三峡工程对于开发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工业潜力和乡镇企业,促进城市发展和城乡关系,使农业人口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业转移,发展中、小城市,大量建立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缩小城乡差别和城市间的差别都有积极作用。
从总体上看,三峡工程和长江堤防工程、分蓄洪区组成的防洪系统,可以基本避免华中地区的洪灾威胁,三峡电站的电力供给可以缓解华东、华中地区的电力不足状况,三峡水库建成后,使川江的天然航道成为水库航道,三峡工程还为中线南水北调的实施提供了基本条件,直接和间接地消除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了基础产业的发展,使农业、能源、交通这几个在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部门的能力有较大提高,改善了产业结构,最终增强了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条件。
五、国家财力物力可以支持三峡工程
国家财力指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金实力,其构成要素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信贷收入、外汇储备、可利用的国外资金等,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力能否有效支持三峡工程的兴建,主要考察国民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积累额对其的承受能力。从财力来说,投资总规模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
国家物力是指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包括工农业主要产品及其储备量,矿产资源储备量等。针对三峡工程,物力主要指钢材、水泥和木材是否能够支持兴建三峡工程。物力取决于国家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数量和构成。
(一)国民收入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按1990年末价格,三峡工程的静态投资为570亿元。我国从1989~1991年进行了有计划的治理整顿。3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正常增长,财力不断增强。根据预测,1996~2026年,按可比价格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5.36%,其中“九五”期间为6.14%;按可比价格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56%,其中“九五”期间为6.38%;按可比价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平均增长率为5.76%,其中“九五”期间为5.8%,表明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根据国民收入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财力可以支持三峡工程的年度投资规模。
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17686亿元,国民收入为1442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49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387.65亿元,国家预算外投资4061.64亿元,其中自筹投资2329.49亿元。从投资构成上看,国家预算内投资占8.7%,预算外投资占91.3%,其中自筹占预算外投资的57.4%。如果三峡工程投资由国家预算内安排,年度投资占年度预算比重较大,从全社会财力来看,完全可以容纳三峡工程的投资。除了由国家预算内解决一小部分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从全社会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兴建三峡工程。
(二)三峡工程投资的动静态影响
如果三峡工程施工期为1996~2015年,从静态影响看,三峡工程最大年度投资占当年全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为7.16%,总投资占同期累计全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为4.0‰;最大年度投资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l‰,总投资占同期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58‰;最大年度投资占当年国民收入比重的1.18‰,总投资占同期累计国民收入的比重为0.64‰,不会超过1‰。从动态影响看,三峡工程涉及许多部门和地区,由于部门间、产业间、地区间存在相互供应关系,所以兴建三峡工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相关部门和产业的增长。三峡工程在建设期间对社会总产值的需求仅占三峡期望开工期预测社会总产值的0.09%,占工程完工期预测社会总产值的0.03%。这样的需求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完全可以接受。
(三)钢材、水泥、木材耗用量
三峡工程不仅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且必须有相应的物质供应为基础,主要的评价指标是三峡工程消耗物资占同期生产量的比重。三峡工程所需钢材的设计总量约为183万吨,最大年度用量为18.8万吨,占当年产量的0.2%,占当年基建用量的0.82%。在整个施工期内,耗用钢材占生产量的0.08%,工程前12年耗用量占生产量的0.12%,在施工高峰期占基建用钢材的0.63%~0.82%,因此可以认为在总量上可以承受。
目前我国水泥供需在总量上基本平衡,三峡工程对于高标号525号大坝水泥和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消耗量约为1130~1300万吨。1985年,我国525号水泥产量为1051万吨,相当于总产量的7.20%,三峡建设高峰年需要525号高标号水泥75万吨,相当于1985年高标号水泥产量的7.10%。三峡工程木材总消耗量为218万立方米,年平均11万立方米,占1988年基建用材的1.1%。
尽管三峡工程对钢材、水泥、木材耗用量较大,但是由于建设期较长,每年的消耗量所占比例不大。总的来看,对水泥影响相对较大,钢材次之,对木材影响相对较小。在三峡工程建设期内,钢材、水泥、木材消耗量占同期生产量的平均比重分别为0.406‰、0.957‰、0.251‰,年度最大比例分别为0.732‰、2.122‰、0.359‰。
六、三峡工程可以从多种途径筹到资金
三峡工程按1990年末价格静态投资为570亿元,其中枢纽工程为298亿元,输变电工程为87亿元,水库移民为185亿元。资金筹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工程资金需要的特点,为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和可靠,其筹措来源应多元化,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受益多应多投资,资金筹措渠道主要有:
(一)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或预算内基建投资
兴建三峡工程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是造福全国人民的超大型公共项目。虽然按现行财政制度完全由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安排三峡工程有很大困难,但是从对国家贡献来看,三峡工程的兴建推动了基础产业的发展,三峡工程具有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促进了国家发展,其中防洪和航运投资应分担少部分总投资。因此从财政上对三峡工程予以少量支持既符合国家发展政策,又对国家财政影响不大,仅需在三峡工程兴建的前10年每年支持少量投资。随着改革的深化,国家财政必将朝着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方向发展,对于三峡这样的工程将采取大力支持的政策。
(二)国内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根据三峡工程的财务评价,工程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和投资偿还能力,财务效益较好,还贷能力强,资金回收快。不仅内部收益率、投资利税率均优于国家规定的指标,而且建成后的第一年可全部还清贷款,产出效益高,对国家贡献大。这样的项目,显然对银行贷款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根据预测,由于有其他筹资来源,三峡工程仅从开工到第5年需要由银行少量贷款支持,平均每年占银行贷款额的比重不大。
(三)三峡工程自身和葛洲坝发电收入
这部分资金占筹资比重较大,三峡开工后第12年即开始发电,此时累计投入量约占资金总量的42%。1984年,国家规定将葛洲坝电站收入作为三峡工程的铺底资金,如果电价合理,可以在三峡建设期内筹集相当部分资金。依靠三峡和葛洲坝发电收入筹集资金,占整个建设期资金需要量的比重较大,但在时间上只能缓解三峡工程建设后期的资金平衡。三峡工程开工后第12年开始发电,第18年机组装完到第20年的发电量达4380亿度,其收入可部分用于三峡建设,部分用于偿还贷款。
(四)受益地区及部门集资
三峡工程涉及多地区和多部门,发电效益受益地区的华东、华中地区,财力较充裕。在三峡投产前几年,国家可适当调整这些地区火电的装机容量,用三峡工程投资容量弥补,这些地区可以相应拿出这部分投资支持三峡工程,对这部分投资要保证用电和分利。根据三峡工程的投资结构和效益分配,除水利部门外,一些其他相关部门也可以拿出少量资金支持三峡工程,因此,财力上困难不大。
(五)发行三峡工程建设债券和发行股票
1989年,我国国内发行债券、股票总额已达1662.50亿元,其中国库券510.87亿元,国家重点建设债券55亿元,财政债券66.07亿元,国家建设债券30.65亿元,基本建设债券94.59亿元,重点企业债券47.94亿元,股票41.62亿元,地方企业债券174.83亿元,金融债券220.66亿元。目前,三峡工程采取发行债券和股票的筹资方法,可以减少国家财政和银行投资的压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把闲置资金集中起来。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储蓄增长幅度较大,国营企业储蓄比重上升较快,国家储蓄预算内下降,而预算外上升。发行债券和股票来筹集资金,既保证了三峡工程的资金来源,又为开辟我国的金融市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三峡工程可以利用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由于三峡工程的财务效益较好,作为由国家支持的大型公共项目信用可靠、投资风险较小,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我国目前发行债券的形势和国家预算外的财力来看,三峡工程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切实可行,可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但是,从建设者的角度看,债券发行量越大,工程兴建的成本就越大,此外是由国家发行,还是由其他部门或机构发行,债券的期限、结构、及利率预期等技术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但是从筹资角度看,这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三峡工程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是一条值得探讨的途径,一方面需要逐步发展金融市场;另一方面要真正实行三峡企业的股份制,必须把所有投资折算成股,明确股东权益,国家、银行、部门、企业、集体、个人都可以成为股东。从筹资角度,这个筹资方式要优于其他筹资方式。尤其是三峡工程财务效益较好,又是国家公共事业项目,几乎没有投资风险。虽然具体发行股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但从总的形势看,我国已基本形成或正在具备金融市场的要素。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就是资金短缺,要吸引国内外资金,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将是趋势,同时也要发展金融市场为发行股票创造条件。
从上述几种筹资方式和来源看,三峡工程完全可以筹集到所需的建设资金,并通过筹资推动国家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使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
(原载《跨世纪重大工程技术经济论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