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府驱动型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发展机制(1)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魏鹏举
内容提要:我国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增长的新经济领域,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激励下,通过不断加大公共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积极性不断增强。本文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研究并提出了建构公共资金引导的市场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公有资本;非公资本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2),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得以巩固。报告称,在经营性单位中,2008年实收资本83 238亿元,其中公有资本与非公资本之比为47.5∶52.5,与2004年的51∶49相比,非公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上升。通过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在4年间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非公资本比重上升了3.5个百分点,虽然有所发展,但对于一个市场化的产业领域来说,非公资本的这个比例显然还是太小,进程还是太慢,这说明我国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文化建设的全社会参与程度还有待提升,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信心还有待提振。
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与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存量资产绝大多数是事业单位体制下形成的公有资产,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往往缺乏市场化动力,依然需要政府的推动和帮扶。我国文化产业中非公资本的部分,大多是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不高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资本的能力较弱。我国文化产业的这种结构性的特征决定了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是政府驱动型的,无论是公有资本的文化企业还是非公资本的文化企业,都需要公共资金的支持和公共政策的倾斜,现在是这样,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是这样。
问题是,依赖公共投资和扶持政策的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格局,作为一种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过渡形态是可以的,但显然不能让它变成常态甚至成为目的。这个问题是本文的立论基础,如何认识和判断这个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价值思路和建议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总体发展状况
与国际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先发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文化产业的投资面临着众多的风险,既有一般投资具有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有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政策风险,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融资困难。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政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在政策的带动下,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热情逐渐被激发,虽然还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规模和融资效率相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但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机制已经逐渐形成。
1.我国文化产业的特性与融资困境(3)
(1)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尚未形成。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要在配置资源和要素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一大批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市场运营主体,需要能够承担文化市场投资和融资风险的市场化投融资主体。由于受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可以说是目前最具传统计划体制色彩的产业之一,其产业化的程度较低;从投融资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真正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
(2)产业风险大,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缺乏。由于文化产业的风险和规模限制,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数量有限,民间融资成本太高,因此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便成为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文化资产的评估体系不健全、文化企业的有效质押不足以及银行信贷积极性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文化企业所获得的信贷资金与其地位、发展速度极不相称。
(3)产业政策性强,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还不完善。一是文化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准入领域有限。从开放的领域可以看出,这些领域要么是民间资本早已进入、市场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的领域,要么是无利可图或是长期需要补贴的领域,所以对于民间资本来说,其经营范围还是较小。二是财政税收政策不完善。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风险大,这就需要国家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予以扶持,相比西方国家的文化财政政策而言,我国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和方式都存在明显不足,无法对投资者构成足够的吸引力,不能有力地引导资金流入文化产业领域。
(4)产业特殊性突出,有针对性的融资和担保机制缺乏。我们知道,文化产业融资难在某种程度上也和文化产业自身的特征有关,如文化产品的价值评估就缺乏一个科学的标准,这就使文化产业在银行贷款时面临担保的瓶颈;又如文化产业的资产多为无形资产,而在我国现行条件下,无形资产的融资功能十分低下,这也使文化产业在融资过程中举步维艰。
2.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下的投融资政策进程
政策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基本制约性问题。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资本准入政策与体制机制探索,大致经历了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的实践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文化产业融资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措施日益到位。
2003年12月31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发轫,国务院颁发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两个重要文件,在文化投融资的准入政策方面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打通社会资本进入改革试点的文化产业部门的融资瓶颈。在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从鼓励、限制和禁止三个方面对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融资作了系统规约。
2009年7月,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这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由面上的普泛和僵硬又向具体准确的点位落实和突破。紧随其后,一系列行业性管理部门的专门性相关投融资政策密集出台:2010年1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1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3月19日,中宣部等九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3.我国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建设成效
从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表现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种典型的政策市。我国文化产业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日渐活跃,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格局也逐步成型。
在最近的两年时间里,专门的文化产业资本交易平台陆续成立。2009年6月,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国内首家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于2009年11月份正式挂牌,以“文化对接资本、交易创造价值”为经营理念,努力打造面向全国及全球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文化企业孵化平台与文化产权登记托管平台。2010年5月,文化部在深圳会展文博会期间开通了“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首批进入“文化企业信贷申报评审系统”的银行机构有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5家。文化部还在与北京产权交易所积极合作,谋求建立国家级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将为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提供产权流转平台,打通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壁垒。2010年6月初,北京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在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正式启动。
随着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发展的日益深化,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喷薄而出。2010年5月,酝酿已久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终于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式筹备,首期计划募集规模60亿元,预计年内募集资金将达到200亿元。这是一只由财政部、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以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的私募基金,计划吸引一些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认购,同时也意欲吸纳民间社会资本进入。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水落石出,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将展开基金化的改造进程,以公共资金为种子,引导和吸纳广泛社会资本参与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格局日益清晰。
二、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结构性失衡
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7年,全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出6到8个百分点。金融危机期间,不少传统产业增速放缓,唯独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持性产业。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利好局面,金融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也显著加大。据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披露的最新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3月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创意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7.4亿元,累计投放44.6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0.9%和162.4%。
形势喜人,但问题也很突出。最显著的问题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失衡问题。从宏观上看,我国整体资本市场的发展都存在市场化不足的问题,直接融资市场规模小,间接融资市场行政管制严重,国有金融资本比重过大。(4)在文化产业领域,这些问题就更突出了。
1.公共资本依然唱主角,非公资本的规模比重还较小
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市场化发展历史很短,存量资产主要是原事业单位的转制资产,增量资产中,得益于政策的优先性,公共资产所占的优势地位也比较显著。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报告,2008年公有单位拥有内资单位过半的资产(53.8%),四成多的从业人员(41.8%),创造了近一半的增加值,实现近四成营业收入。
总量上公有资本占优,在企业规模上也是公有资本有着明显的优势。占据文化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大型文化产业机构多为公有资本,私人资本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和周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国家资本在限额以上文化产业批发零售业中所占比重最大,达到34.2%,其次是文化服务业企业,占29.3%;个人资本在限额以下文化产业批发零售业中所占比重最大,为62.5%,在规模以下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中为57.5%。
2.银行信贷日益活跃,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融资途径,直接融资的难度大,比重过低
银行信贷是最具代表性的间接融资方式,是一种成熟的企业融资模式,从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信贷融资所占的比例平均为80%,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融资途径。
由于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大多数文化产业项目缺乏固定资产等有效质押物。因此,长期以来,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之路越来越成熟,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断完善,文化产业与银行信贷的投融资联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
我国文化产业信贷融资之路的拓展,一方面有市场本身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共投入的引导和扶持。从传统的担保贷款到无抵押的版权贷款再到打包贷款,我国文化产业的间接融资日益专业化,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在这一进程中,政府的公共投入与扶持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每年5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对于文化企业的银行贷款有贴息补偿和担保补偿等激励机制。在2010年4月由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提出要“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银行业对于文化产业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和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
从实际情况来看,文化产业领域通过不断完善信贷融资的风险管理机制,银行业通过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文化产业信贷融资活动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
2009—2010年部分商业银行文化产业信贷支持案例汇集
续表
直接融资的成熟往往是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最为重要的市场力量之一。直接融资的常见形式主要有风险(私募)融资、债券融资以及股票融资等形态。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日益高涨,但是由于投融资体制的制约,我国文化产业的直接融资目前规模偏小,在整体融资中的比例较小。如何进一步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这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文化产业的风险(私募)融资方兴未艾,总体规模还比较小,发展势头迅猛,增长空间很大。根据投资中国的统计,近三年(2007—2009)来,风险资本市场对于我国传媒娱乐行业的投资总额达到8.2亿美元,占披露投资总量的10.85%,排名IT和互联网之后第三名。(5)
债券融资是综合成本最低的外部融资方式,发行利率比同期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低,也不会像证券融资那样会影响到企业所有权结构。在文化产业领域,债券融资的限制目前还比较多,目前主要是个别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在这方面有实践。2007年12月14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行5亿元的企业债券。中影集团作为国家广电总局惟一的直属企业,本次发债开创了中国文化媒体行业在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先河。发债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建设国家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工程、发展数字影院、新建及改造影院等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08亿元。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股票融资往往会导致企业管理结构的变化,因此,我国文化企业的上市之路必经曲折。目前我国的文化类上市企业仅有十余家,但是,部分不是通过正常途径上市,而是以昂贵的代价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而曲线借壳上市的(如博瑞传播和新华传媒等)。
三、建构公共资金引导的市场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我国文化产业属性的界定是:“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国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保持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的关键内涵。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这不仅是由我们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所要求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文化的价值必须要通过文化市场来实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影响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必然是需要通过内生的强大文化产业来实现。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于文化领域的支出逐年增大,扶持方式不断创新,以基金的方式支持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探索不断深化。文化财政在改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有效激励和引导。公共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扶持,一方面起到了培育和提振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我国文化产业发挥公共属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作必要的补偿,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公共资金的投入应该是一个手段,而目标当是以市场为主要配置机制的文化金融资本市场的建立健全,建构公共资金引导的市场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应当是我国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选择。
1.解放思想,创新文化发展思路,积极吸引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2010年4月1日《求是》发表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了“用新的理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观点,文章认为经营性文化单位整体转制取得突破,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发展,激发了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温家宝的这个文化发展思路落实到实处,应当首先解决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在某些环节上所面临的壁垒问题。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越是市场化、越是社会力量介入之后,做出的文化内容才越有吸引力、才能真正让民众接受,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才会更有成效,更深入人心,更有国际竞争力。
2.加大文化产业核心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保障创新性的投资利益。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无形资产为核心价值的新经济形态,文化产业的投资因此也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规范严格的知识产权法规环境是推动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建设的基础性条件。文化产业投资的显著特点是,初始投资成本高,一旦拥有了优秀的无形产权,文化价值的附加值高、增值空间大的优势就会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巨大的初始投资就很难有成效了,投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打击。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网络视频正版内容价格飞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把BT这种下载模式禁止了,因此内容资源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投资者的利益有保障了,投资的积极性也显著提升。
3.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鼓励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的建设具有很强的产业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指导意见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思路,比如在“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部分,提出“积极开展对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促进产业链整合”,这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现在关键的任务是如何进一步研究落实这个指导意见,尤其是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严重短缺的直接融资方面,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方面要有切实行动。在鼓励风险资金和私募资金进出文化产业方面还需要进行大胆的金融衍生创新,让文化产业这个新兴的具有巨大经济增长潜力的领域能够得到资本力量的真正有效支持。
On the Government‐driven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Capital Market
Wei Pengju
Abstract: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is a new high‐risk high‐growth eco‐nomic field,incentived by the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policy and guided by the public funds input,the 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re growing.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structural imbalance existed in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and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suggestions to construct the market‐oriented cultural industry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guided by public funds.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capital market;public capital;non‐public capital
【注释】
(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及财政政策研究”(09&ZD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2)参见“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2010年8月5日。
(3)参见魏鹏举、周正兵:《文化产业投融资》,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4)参见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建议》的相关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5)参见“投资中国网”http://www.chinaventure.com.cn/的相关分析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