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根基愈坚,青年学人行之愈远——首届全国文化产业研究青年学者座谈会畅谈文化产业学科建设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江 凌
2010年12月11日,冬阳熏染霜林醉。这天,首届全国文化产业研究青年学者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活动中心举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对外经贸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云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州市社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30余位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在融融暖意中就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问题和《中国文化产业评论》集刊走向进行了探讨。上海市社科规划办主任荣跃明应邀出席,知名文化产业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和单世联教授出席并主持了会议。
国内文化产业学科奠基人、知名专家胡惠林教授首先指出了这次会议的议题,一是《中国文化产业评论》已出版了12卷,如何办得更好?二是关于文化产业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建设问题。学科建设是本位,我们不能没有对文化产业学科问题的思考,不能没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青年学者如何确立研究取向?胡教授强调,文化产业应该回归本体,更多关注文化问题,关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的多样性。他说,在11月下旬刚结束的北京文化产业三十人论坛上,学者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命题达成一致,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经济学范畴,更多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属文化范畴,目前,文化产业学科边界不是很清晰,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问题很少有人研究,需要文化产业学界尤其是在座的青年学者来推动学科理论建设。
上海市社科规划办主任荣跃明先生指出,文化产业研究是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产业范围很广,学科边界比较模糊。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全球生产力变化的大趋势来看,已由传统的物质生产转变为精神产品生产,如文化产品研发、创意、品牌、营销等,文化生产、文化创意能产生什么价值问题很值得研究。比如,艺术品拍卖中的拍卖价格升值理论,即价值性增值理论,目前是一片研究空白,价值性增值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但与传媒高度联结在一起。在西方,价值性增值属虚拟经济范畴,西方国家重视虚拟经济运作,如货币汇率操纵等,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目前,有关文化产业研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系统理论,是文化产业研究的基本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付延慧副教授认为,目前的现状是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研究不仅仅需从文化层面和经济层面研究,还需要关注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从心理和精神需求层面进行文化产业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曾德雄副研究员针对当前的文化产业规划泛滥,文化产业研究者过于倾向规划设计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文化产业研究不仅要从个人内心需求角度探讨,还应该着眼于市场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培育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占绍文教授重点强调了文化产业研究的经济学视角,认为文化产业研究不应该排斥经济学,而应该加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承忠副教授认为文化产业研究首先需要关注学科概念,学科概念是基本问题;其次是学科构建,可以构建文化经济学、文化消费行为学、文化政策与规划、文化企业管理等分支学科;三是目前的综合性研究不足,特别是中西结合、中西比较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需要加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昝胜锋副教授指出了文化创意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文化产业研究,他以英国沿泰晤士河畔文化创意产业观光带为例,强调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区域性差异背景下的区域性比较研究。
国家行政学院高宏存副教授提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的三大矛盾,一是硬件思维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产业本身的应用性较强,文化经济政策也比较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内容创新,资源有限,创意无限。二是文化价值评估的缺乏与唯GDP增长之间的矛盾。文化产业不仅仅有经济指标,还有文化价值指标,目前文化产业评估唯经济指标为上,强调GDP增长,文化价值评价维度缺失,因此,需要确立全面的文化产业评估体系。三是产业边界的厘清与政府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目前,政府的主导作用比较强,政府的边界在哪里?当前,政府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鼓励和扶持文化精品,围绕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确立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建立宽松宽容的文化消费评价体系。文化部文化干部管理学院毕绪龙副教授提出了“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的问题,他认为,目前文化产业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需要转变职能,由文化产业主体转变为文化体制管理主体。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的朱长春老师对文化产业学科中的新媒体学科情有独钟,他认为,云计算、海计算、微博等新媒体研究在文化产业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中国文化产业评论》可以多刊登一些这方面的文章。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胡晓明老师系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首届毕业生,也是业界的策划精英。他认为,像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样富有深厚底蕴的学科,学生知识面宽,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合理,很适合做文化企业的策划工作。在学科建设上,他强调文化产业学史论研究的重要性,文化产业研究第二代学人肩负重任。上海交大在这方面有前期基础,对将来的学科建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江凌博士后认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很重要,它涉及学科地位和学科话语权问题。他结合之前的历史地理学、新闻与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的学科素养和学科发展情况,以学科比较的视野,从历史、理论和实务三个维度阐述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他认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史论研究,一是用五至十年时间作出一部具有一定功力的《中国文化产业通史》,把文化产业的学科地位矗立起来;二是借鉴和吸纳西方丰厚的社会学理论、中外文化学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理论,构建中国文化产业学理论大厦,并切实融合这些学科知识,在融合中进行文化产业理论创新;三是在文化产业实务方面,目前的各研究机构、高校需要提升自己所做的各种规划、项目的理论深度,使其既有理论厚度,又有实践操作性。同时,江凌对《中国文化产业评论》集刊的形制问题,比如封面用纸、开本、正文用纸、品牌栏目建设、中英文注释等,以国际化标准为比照,提出了比较专业的建议。
青岛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陈杰副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困惑。他认为,文化产业学科内容太宽泛,针对性不强;培养目标太大,既要学生懂文化,又要学生懂市场;理论课程多、基础课程多,技术性层面课程较少。而目前青岛市文化产业领域就业形势最好的是职业学院的学生,比如动漫设计、美术创意等专业。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途径主要在于:一是政府多投入,学校多关注,动员院系所有力量并提升到学校层面来做;二是增加实践性课程;三是聘请业界精英做编外教师或课外辅导员;四是优先让学生自己联系实践单位,进企业实习,深入企业体验,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好自己的方向,以利于他们将来就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产创新研究中心彭雷霆博士后调查了湖北、湖南两省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及学生分配趋向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层次性不强,基本都是培养跨学科、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不太符合市场现实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方向性不明,学生就业难。为此,应该既重视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更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应注重与企业交流和共建。
上海国际集团谢闽博士后认为文化产业的市场能量很大,人人都可以是生产者,人人都是消费者,而收费者则是个别人,产业的想象空间很大。他对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提出了较深的见解,认为当前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难处在于:一是受众或消费者为不特定多数人;二是内容产品价值取决于内容使用者的评价,而这种评价的主观性较强;三是文化产业价值承载体的重要部分是知识内容,内容(文化)创新无规律可循。而产业融资问题的关键在于产业价值是否可以抵押和产业的预期收益是否可以预算,同时,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投入巨大,特别是创意环节。因此,文化产业的投融资问题需要政府和银行的强力支持。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贾佳老师认为文化的转换问题是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的基本问题,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化资源如何以创意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服务是根本问题,当前,特别需要把国内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国外的《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等影视产品充分转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上海“新世界”一些商店中的精美漆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转化而来的,但却是由韩国人制作的。因此,创意是很重要的,尤其要强调创意合作,在文化转化的各个环节上合作,以合作式研究应对合作式创意。
此外,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唐月民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孔翔副教授、云南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胡洪斌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杨屏副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刘根勤博士后等青年学人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研究实践,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首届全国文化产业青年座谈会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单士联教授强调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文化产业学科的概念都是有一定的争议性,不必要在学科概念问题上作过多争论,而应该在学科理论建设上狠下功夫。上海交通大学李康化教授对文化产业研究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文化产业学者需要扩展学术研究视野,关注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从经济学、文化社会学、文化消费学、文化市场学的视野扩展研究。同时,也需要对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文化产业自身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批判式或争鸣性研究,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加强文化产业研究自身的研究。对于《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今后需要在文化产业的批判性研究、文化产业学术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上多下功夫,并以专栏形式组稿,塑造品牌栏目,进一步促进该集刊的高端化、国际化。
最后,胡惠林教授以大家风范、高屋建瓴地做了总结发言,他再次强调,我们应关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包括发展方向、发展前途、发展展望等,并就文化产业规划提出了深刻的命题,比如,什么是规划?规划的本质是什么?文化产业规划、城市文化产业规划、区域文化产业规划的本质是什么?在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上,胡教授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地理命题,即文化产业对原有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和重塑;在文化产业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上,他创造性地把文化产业界定为“人与社会一切文化关系的总和”,没有把文化产业简单地理解为“文化+产业”,没有把文化经济学理解为“文化+经济”,而是把文化产业作为对象性存在。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文化产业和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能源问题的高度重视,新的文化产业业态或产业现象不断出现,比如,中国环境能源委员会正在调研文化娱乐产业的环境、能耗问题,强调节能型、低碳型文化娱乐产业,促进技术升级;上海出版业已开始进行低碳印刷,倡行绿色出版;现在中国的光盘出口国外也须符合碳排放标准,即光盘本身与外包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国际标准之内。在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上,下一代的技术问题相对好解决,下一代的产品是什么?产品创造力(或创意)在哪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