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秦汉时期
公元前三世纪,秦统一中国后,最初来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姓”与来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氏”开始一体化,统称为“姓氏”。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姓氏成为阶级地位的标志,并以姓名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到了汉代,姓氏一体,表明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原来姓氏的功能已经转变了,姓氏等第渐渐消亡,于是成为今天的单一功能,即由血缘关系决定的,为父系家族的符号。由于姓名中的姓氏基本上固定下来,所以人们在取名上更加重视,取名法更加丰富,名字的特色更加显著,名字更加带有时代痕迹。
汉代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初始阶段,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所以当时的名字显示了阔大气象,反映了对国家的积极态度及个人的英雄豪情和阳刚之气。西汉时期,由于人口增长,重名增多,开始出现双字名;由于双名增加了名字的容量,人们开始讲究名字的寓意。
1.对国家积极态度的:韩安国、于定国、孔广汉、赵充国等。
2.反映豪迈气概的:黄霸、杨雄、赵勇、孔奋、班超、王逸、王莽、董卓等。
3.反映尚武精神的:苏武、夏侯胜、邓彪、班勇。
4.对伟大人物的景慕:张禹、赵尧、周昌、陈汤、王昌。
到了王莽时期,下令中国不得二名,实行禁止使用两字名,提倡单名的政策,据说这与其托古改制有关。在当时,两字名地位低贱,所以《三国志》、《后汉书》里的人几乎是清一色的单名。至东汉依然盛行单名,此风延续300多年至魏晋时期。
汉人取名讲究排行,如长、季、诸、次、叔、少、仲、元、孟、细、弟、幼、伯、仲、子、父、君、公、卿、侯、翁、祖等字,而且喜欢用尊老字加在排行上,有时还喜欢采用谦逊词取名。专家还从汉代史籍上整理出关于美辞取名法的分类:
尊老美辞——公、翁等。
称谓美辞——卿、君、侯、宾、兄、郎、孙、房等。
身份美辞——士、民、公子、公孙、王孙、倩、彦等。
形容美辞——孔、景、大、巨、伟、威、灵、茂、曼、世、永、长、初、休、玄、令、宝等。
德性美辞——道、德、圣、义、惠、孝、慈、恭、敬、正、文、允、思、宣、方、逸、仁等。
行为美辞——承、奉、务、处等。
赞叹美辞——叹、然、哉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张道陵的五斗米教盛行,上层贵族和文人起名最大的特色——就是喜欢用“之”字,尽管南北朝最讲究家讳,却同时出现父子不嫌同名的现象,甚至父子兄弟数代相袭,并不避讳。有数代一贯相袭的,有两世相袭的,有隔断的,也有兄弟相袭的:最典型的要算书圣王羲之——玄之、凝之、徽之(桢之)、操之、献之(静之),父子四代人都用之,其王氏家族,据统计,用“之”字取名的多达30余人。
南北朝名字的宗教气氛浓郁,其间崇尚老、庄,多用道、玄、真等“玄学”字取名;当时佛教盛行,以僧取名很多,如周法僧等。特别是东晋六朝开始崇尚双名,晋南北朝以后,单双名已经不分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刘熙的《释名》、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尔雅》,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虽然不是姓名学专门著作,但从汉字的字音、字义上看,在中国姓名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绝对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