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谓:繁杂严密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体系。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各民族在称谓体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汉民族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族制度,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汉语在称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讲辈分,长幼有序。血亲传统上分为“九族” ,辈分依序为: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即使同辈之间也是长幼有序,称谓分明,如“哥哥”和“弟弟” 、 “伯伯”和“叔叔”等。称谓中还常使用排行字表示长幼,如“伯、仲、叔、季”等,有的用同类事物名称作同胞兄弟姐妹名字的一部分,而这些事物又有一定的约定俗成顺序。如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中的三兄弟,分别叫“金锁、银锁、铜锁” ,这实际上也表示了排行,因为“金、银、铜、铁、锡”这五种金属在一起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排列顺序;与此类似的有“金、木、水、火、土”等。更为常见的是用数字表示排行,如“大哥” 、 “二弟” 、 “三姨” 、“四姑”等,以此表示长幼之分。
分血缘,重性别。汉语中亲属关系分两大类,一类是血亲,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另一类是姻亲,指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属。血亲和姻亲分属两个不同的血统,不同的宗族。在汉语称谓中表现为内外有别,泾渭分明;男有其宗,女有其族。相关的亲属称谓语也分为“血(宗)亲称谓”和“姻亲称谓”两大类,俗称内亲和外亲。另外,汉语中称谓的性别特征明显,男女分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