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姓轻名”与“重名轻姓”

“重姓轻名”与“重名轻姓”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姓轻名”与“重名轻姓”在我国,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最早指的是“女生” ,与女性生子有关,同一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春秋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春秋之后,由于战乱影响,姓与氏的界限逐渐模糊,姓氏逐渐合二为一,统称“姓”或“姓氏” ,代表的是血缘、群体和宗族。这正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重姓轻名”的心态。
“重姓轻名”与“重名轻姓”_中国与英美国家习俗文化比较

“重姓轻名”与“重名轻姓”

img92

在我国,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最早指的是“女生” ,与女性生子有关,同一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最早的姓大多从“女”旁,如姜、姚、姬等。我们平常所说的“姓氏” ,在早期有不同的所指。氏产生于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只有在父权确立之后才有可能。春秋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春秋之后,由于战乱影响,姓与氏的界限逐渐模糊,姓氏逐渐合二为一,统称“姓”或“姓氏” ,代表的是血缘、群体和宗族。名的产生要稍晚于姓,虽在原始部落已有雏形,但直到夏商出现文字之后才渐渐固定。这正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重姓轻名”的心态。中国文化传统讲究三纲五常,家族至上,修宗庙、供祖先、编族谱,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注重宗族的具体体现。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代表祖宗、家族的“姓”必然在先,代表个人的“名”则自然在后。

英语民族的姓产生于11世纪, 14世纪才固定下来。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 “我们的祖先撒克逊人直到被诺曼底人征服时,还只有个人名字,而没有代表宗族的姓氏。 ”这正反映了西方人“重名轻姓”的文化心态。西方文化倡导个人尊严、个人自主和创造性,强调个人独立的人格和个体意识。西方文化始终贯穿一种个人意识,继而发展成一种个人价值体系,所以才有了先名后姓的姓名结构。正是基于此种不同人名文化观念的影响,许多去国外求学或工作的华人,包括旅居海外的华侨,已加入居住国国籍的华人,乃至许多外语院校的学生,为便于与居住国人员或外籍人士交往,往往给自己起一个“洋名” ,但姓不会轻易改动,因为此举意味着弃宗忘祖;而许多来华留学、工作或定居的英美籍人士,为便于与我国人员交往,也常给自己起一个汉语名字,不仅用汉名,而且姓也用汉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