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优先是给男性的点缀还是给女性的尊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尊重妇女、优礼妇女的痕迹。始自原始时代,妇女就没有占据过自己应有的地位。后来孔孟思想盛行,中国妇女一直被封建礼教束缚在一种从属地位上。三从四德规定: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民主思想发展,妇女地位逐渐有了改善,但妇女地位的彻底改观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妇女地位提高了,西方女士优先的礼仪原则很容易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之中。这一点在城市或受过高等教育的阶层中表现比较突出。在不少的场合,男士多数能按女士优先的原则与女士进行社交活动。即使是这样,中国人在实施女士优先的原则时与西方人的做法也是有差异的。比如,在西方国家,一位德高望重的绅士同一位年轻女士共进晚餐,侍者第一服务对象是女士而不是年长的绅士。餐闭起身,年长的绅士应为年轻的女士披衣掸帽,引路开门。如果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中国,做法可能正好相反。中国人有敬老的传统。当敬老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发生矛盾时,中国人选择的是敬老,而不是女士优先。即使长者思想开通,乐意按照西方的礼仪行事,年轻的女士也不会同意。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一个长者为一个年轻的女子服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另外,中国人对女士优先的理解更多地表现在言辞上尊重妇女,讲话文明礼貌;在行动上帮助、照顾妇女,遇有艰难险阻,多半是男人挺身而上,让妇女退后;遇有方便或好处,男人多半退后,而让妇女获得或享受。女士优先的礼仪原则在引入中国社会以后,一方面自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进而产生适合于中国社会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的头脑中仍然残留着轻视妇女的封建思想,要在全体中国人中间完全实施女士优先的礼仪规范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过,多数人都会期望,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要力求避免使它成为男人的点缀,避免使它成为消费文化的旗帜或象征,而应使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优良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在西方国家,女士优先作为一种社交礼仪已深入人心,扎根社会,时时处处都在左右人们的言行举止。但于此同时,有人对这一传统观念和行为准则提出了异议,说它不过是男人表示优雅大度的客套举止甚至更有人觉得这是对女人的一种“侮辱” ,因为它表明女人和男人在能力上是不平等的,需要男人的照顾和保护,使得女性在社会上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因此,不少女士认为,女士优先实际上是男士的“迷彩服” 。靠女士优先的口号,妇女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另外,女士优先也为西方的消费文化推波助澜。有人认为,女士优先成了当代西方消费文化的行为规则之一。女士成了当代西方社会一切高档消费的象征。因此,人们觉得西方的消费文化实际上是女士消费文化。这一状况的形成与女士优先观念是不无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