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食”为乐,举家同享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以独具文化意蕴的饮食为特色,如春节的年糕饺子、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菊花酒、腊八节的腊八粥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一种特有的饮食,而这种饮食并非偶然出现,它们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对应时令,贵乎养生。中国古人认为饮食必须与自然时序相对应,只有如此,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才会健康长寿。比如据民俗学者称,端午节起源于农事节气——夏至。这一时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杂草、病虫害最易滋长蔓延的时期。为了提醒人们重视夏至、管好田间,也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农作物丰收,早在商周时代,天子就在夏至日专门品尝当时主要的粮食黍米,并用它来祭祀祖先。这一活动逐渐传到民间,并且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以“角黍”即粽子这一特殊食品,供人们在夏至祭祀和食用。可见,端午节和粽子的产生与农事节气有密切关系。
第二,饮食名称,寓意丰富。中国的饮食不仅代表着饮食本身,而且具有丰富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它们往往表达了人们的祈愿、祝福,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天地万物的感激。比如冬至节食馄饨,因为该时节正是阴阳交替、阳气发生之时,暗寓祖先开混沌而创天地之意,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激之情。中秋佳节人们期盼人月两团圆,表现在食物上,这就形成了外形上犹如满月的月饼。 “年糕”隐喻来年高升, “年夜饺子”表达新旧年交于之时的意思,而“汤圆”象征合家团圆。诸如此类的食物名称不胜枚举,在节日风俗中随处可见。
第三,举家同享,共庆团圆。围绕着饮食的中国节日庆典,一般都是在家庭范围内开展的。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和中秋等,人们所吃的食物中必有圆形的,比如春节的汤圆、元宵节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人们所期盼的是家人的团圆。游子即便在千里迢迢之外,也要回家团圆。除夕是家族团聚的日子,平时再亲密无间的朋友也不会不识趣地登门造访。有些地方更有关起门来吃除夕团圆饭的风俗,若被外人打搅会被视为不吉利。春节拜年通常在家族中进行,即便像元宵节、端午节这样一些具有集体娱乐性的节日里,人们也主要是携眷前往观赏而非个人参与式的狂欢,具有中国传统以“家”为中心的群体组织文化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