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27]其大意是,天何尝说话呢?(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运行,百物自然生长。可知“天”即“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是人类共同的审美价值追求,也是广西客家社会崇尚自然的最高境界。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28]汉代大儒的代表人物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之际,合二为一”[29]的命题。道家学派的鼻祖——庄子也提出了“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30]崇尚“天人和谐”已成为客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堪舆文化所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深深地渗透在广西客家民居建筑中。“天人之和”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审美乐趣,崇尚“和谐”成为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首选。由此可知客家社会为何能把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表现得如此透彻。客家人往往会以堪舆文化的阴阳思想为根本,来认识大地,选择地形。因此,客家民居建筑的建造都依赖于自然,顺应气候和地势等自然条件来进行。此规划构思既神秘又科学,堪称为阴阳相济以及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物化诠释,充分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颇具审美价值。
安居乐业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恩格斯认为气候、食物、土壤、地形,这四大因素决定人类的性格与命运。客家人常说“地利人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道出了优越的地理条件是营造和谐家居环境的关键所在。为此广西客家人在围龙屋建筑的选址时,重视地形与座向。一般是地势高爽,坐北朝南,坐西朝东或坐西朝东南取向,且讲究依山临水,绿树成荫之处。客家社会认为这种建筑取向所追求的是山环水抱,背后有山做依靠能旺人,前面有水来环绕能旺财,屋向南偏东,以门取旺气。且房屋能以四周的山川形势、砂、水等天然气势为主,结合与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关系密切的水土结构。在这样的山边生活,空气流通,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生产劳作。根据这些水土构成的天然的优美自然环境,采用合理的外部建造结构及其内部构造,以达到蓄气藏风得水的目的,从而引导人类与之产生和谐,有助于人的久远居住,使人们获得心理平和,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繁盛。客家人一旦在该地建造围屋,就会自发自愿地维护所依靠的那座山的自然生态不被破坏。客家社会认为,如果山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就是住宅的风水环境遭到了破坏,这是任何一个住宅主都不愿看到的。
因此,客家围屋没有挖山而建,而是依山而建,这样保持了自然的原来面貌,使之与自然达到和谐共存的境界。在广西的许多客家居处,依山临水而建的围龙屋比比皆是,玉林朱砂垌客家围龙屋、博白卧龙岗陈氏围龙屋都是典型的代表。
围龙屋大门前一般都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和一块禾坪,屋后大致都有一片属于自家的竹林或果园式的风水林。客家民居建筑自古讲究阴阳结合,用阴阳的交互与融合来解释居住环境的完美和谐。因此围龙屋的空间布局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体现出阴阳结合、万物相生的审美建筑文化。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等作用。堪舆学把池塘称为阴,房屋称为阳,两者结合,阴阳交互相融。屋后的竹林或果园式的风水林,夏季可以遮阳,冬季可以避风。堪舆学认为树属阴,房屋属阳,“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31]因而客家人选择“相其阴阳”,“阴阳合和,风雨所会。”[32]只有阴阳平衡的风水宝地才能“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33]才具备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这就不难理解客家人为何乐于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价值追求了。
值得一提的是,围龙屋的建筑材料一般选择砖木,讲究的人家为了夯筑出厚实的墙,会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等作黏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所有建造的围龙屋绝不会选择全木结构,因为客家人很爱惜树木,一些年份古远的树木甚至会被当地的客家人称作“伯公树”,当做神明来祭拜,在广西贺州市贺街镇的“桂花井”边的百年桂花树,至今一直香火鼎盛。
颠沛流离地迁徙使客家社会深刻体会到土地的重要性,土地是直接生活与生产的场所,土地所生长的一切都值得珍爱与保护。以典型的客家建筑广西陆川县谢鲁山庄为例,山庄依山而建,花果树木甚多,外貌似普通农宅,房舍皆用泥土烧制的砖瓦,有两道围墙、五座假山、六组房舍、七口池塘、八座凉亭,全部依照山势,因地设景,绝无挖山填坑之类的建筑,并巧妙地引了山上一股清泉终年流经山庄,自成天地。谢鲁山庄呈现的是鸟语花香绿树成林的自然生态景观,游人亲历其境,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