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容乃大
迁徙的苦难、闯荡的冒险,使客家人强烈企盼和衷共济、平等友爱、共同发展。他们继承、发扬儒家以和为贵的仁爱精神,积极化解当地土著人的戒心和敌意,教化、同化他们,使当地土著(如古越族、畲族、瑶族等)部分人自愿融入客家民系之中。客家民系的形成进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睦邻谦和、和谐相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客家人身上所体现的包容精神,也折射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2]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
“万事和为贵”。这是包括客家人在内的中国人普遍认可的处世原则。经历坎坷的客家人则更为信奉,更能体会“杀人一万,自损三千”,“斗则两害,和则两利”的道理。因此,客家人自觉选择“恭谨忍让,是居乡之良法”。[13]在客家社会的人际或族际交往中,以“忍让”为先,形成了不少类似“吃和合酒”、“做和合朝”的良俗。即便是因为某种原因发生族际械斗,最后也能通过自律实现和合。如贵县“土”、“客”双方在经历了咸丰年间的大规模械斗之后,共同订立了《来土既和定章》,决定“以前互相杀死,并抢掠牛马及焚毁房屋各件,两造概行解释,罔念前仇”。[14]外来的客家人能与土著人共同生活,靠的不是征服,而是用博爱的心和博大的胸襟去包容和忍让,否则无法在迁徙南国后重建家园并安居乐业,更不可能在海外扎根立足,繁衍生息。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5]由爱引起爱,由尊重引起尊重。包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是让人钦佩的气概;包容他人曾经的过失,是对他人改过自新的最大鼓励;包容他人对自己的敌视、仇恨,是人格至高的袒露。广东恩平客家人李氏于同治年间率领家人迁居广西柳城县木桐村,向当地人租地耕种,为方便耕作,住房就建在田间。凡遇当地强人入室偷窃,既不与之打斗,亦不躲藏,反而指引盗者,粮仓、猪牛、鸡鸭之所在,任由强人取拿。李氏平时为人勤谨真诚,乐于助人,包容忍让最终获得当地人的接纳认可,逐渐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16]有着自觉包容理念的客家人对他人他族的尊重、理解与包容,律己之真诚与信用,最终赢得他人他族的认可和尊重,建立起族群之间的和谐,使自己的族群也得以生存、发展、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