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化蕴含是电视剧的审美性体征
30集电视连续剧《武则天》于1995年6、7月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广大观众颇为关注,议论纷纷。
《中国电视报》在推出此剧时所作的介绍是:“贞观十五年秋夜,武媚娘第一次受唐太宗‘宠幸’。太宗死后,武媚娘被打入感业寺,后又由侍女成为才人、昭仪。在一系列的宫廷斗争中,她亲手扼杀女儿嫁祸王皇后,击败宰相长孙无忌,终于成为皇后。她与高宗相互依存又恨爱交加,以她卓越的政治才能掌握实权,直到垂帘听政。高宗死后,她孤军奋战,废黜太子,任用酷吏,血腥镇压,把大唐天下变成了武周帝国,成为了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此时,她虽已君临天下,无奈渐入老境。最后,不得已重又恢复了李家王朝,完成了她辉煌而又痛苦的一生。”报上,武则天剧照下还有一联题词是:“往事悠悠,遮不住一个女人曲折坎坷的感情经历;岁月漫漫,诉不尽一位女皇经天纬地的人生业绩。”
创作者呢?据说,确定这部戏的主题立意“是写专制制度下人性的扭曲”。但是,创作者简单地把这个问题等同于“人之初是善是恶”、“人难做”了。这从《武则天》片头的主题歌也可以得到证明。那歌词,慨叹、悲凉地唱出来的就是:
且莫说,人之初
是善是恶,是善还是恶。
有谁落地,笑呵呵,
有谁落地,有谁落地笑呵呵。
别说人难做,
别说人好做,
好做难做都得做,
做得人上人,
滋味又如何?
回头看是善是恶,
还是千古迷惑,
自有人评说,自有人评说。
还有片尾歌之二《永恒的诱惑》,则专在“女人”、“男人”的意念上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我梦想梦想走进女儿国,
看看女人是什么做的。
女人啊女人啊。
女人啊女人,
是风是云是妩媚的花朵,
是雨是水是冰冷的烈火。
如果世间没有女人,
男人将无法生活。
如果世间没有女人,
宇宙都会感到寂寞。
我梦想梦想走进女儿国,
解除我心中的失落,
女人啊女人啊
女人啊女人,
是爱是恨是永恒的诱惑,
是善是恶是水火的融合,
如果世间没有女人,
男人才把红尘看破。
如果世界没有女人,
天地都将黯然失色。
却不料,这样一来,武则天“经天纬地的人生业绩”就淹没在她“曲折坎坷的感情经历”之中了。
于是,人们看了,便觉得,《武则天》缺乏时代感,没有充分展示唐代政治、社会的大背景,因而也就很难反映出时代精神和人物特点。《文艺报》1995年7月21日的一则消息报道说,“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武则天》未脱‘宫闱戏’的路子,而对于武则天在政治上的作为表现太少。他们谈到,这部戏主题定位是严肃剧,也有史实的影子,但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迁就了‘俗’的一头,没有拍出真正的历史。初唐社会变化极大,从唐太宗、高宗到武则天,是贵族统治瓦解的历史,而武则天的出现客观上推进了这一进程。但全剧大部分戏写武则天的争宠、专横、工于心计,对她的才学修养、明察善断、豁达明智的另一面则表现很少。如她设置女官,恐是世界上第一位选用妇女为官的帝王;她不拘一格选人才,开创武举考试等,都未见剧中有所表述。结果荧屏上的武则天还是靠惑主、媚术取胜的旧式形象,而没能写出武则天作为历史人物在她所处的时代的独特命运和存在价值。因此,这部戏与港台历史剧相比,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间,并没有根本的提高。剧中有些地方拍得很粗糙,比如‘皇上赏赐众嫔妃’等戏,把个大唐王朝后宫拍得如同妓院,这对整部戏是很大的破坏。”
1962年在郭沫若新创作的历史剧《武则天》中饰演武则天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朱琳也说,“电视剧剧本把武则天写偏了”,“简直把武则天写成了‘杀人狂’。尤其讨厌的是,剧本还极力渲染她晚年的淫乱……叫人看了特别恶心”。“刘晓庆完全没有突破剧本的局限性,只是演了一个不同时期的女人”。
这是什么问题?
我以为,这是电视连续剧《武则天》的创作者艺术追求失准而导致全剧过于缺乏文化蕴含了。难怪还有人说,“《武则天》剧中唐太宗身上有曹操的影子,武媚娘的形象塑造得太像西太后,写宫廷斗争时又把清朝的某些东西搬到了唐代”,“刘晓庆的表演并未超出她以前的水准,演这部戏对她可说是得天独厚,但在表演上始终没有跳出骄狂、做作的模式,仍然给人以‘小女人演大女人’的感觉。”[1]
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武则天》因为缺乏文化蕴含而使全剧滑坡、位移,导致艺术审美的倒错,证明了,一部有深度和力度的电视剧艺术作品,应该富集厚重的文化蕴含,要么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粹,要么渗透着创作者们对民族文化的深沉思考,而不管取什么视角,作什么倾斜,又都要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去加以审视。只有这样,电视剧艺术作品才具有了审美的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说,文化蕴含是电视剧的审美性体征。没有文化蕴含的电视剧就不是审美的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