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反思文化传统观照文化心态重铸美的民魂
《四世同堂》的文化蕴含,既有悲愤地诉说民族苦难,高亢地颂扬民族觉醒的一面,也还有反思民族文化传统、观照民族文化心态的一面。陈冠柏的《民族文化的耀眼光环——〈四世同堂〉欣赏漫笔》一文说得好:“祁老太爷梦寐以求的‘四世同堂’是个东方式的宗族家庭,却为什么被战争风雨摧成粉碎?有理想、有正义感的瑞宣为什么空怀壮志,滞留于沦陷的古都忍气吞声?为什么普通中国人身上那种封闭、愚昧、势利、无聊、自私、软弱等陈腐的社会心理,在民族灾难的特定时期,会变得这样沉重和有害,以致成了捆绑民族觉醒斗士的绳索?这些对于民族心理的大胆思索,振聋发聩的忧国情思,给观众造成了一种久积不散的沉痛感。不论是曾经身历那段民族危亡史的老人,还是只能从历史书本上重温往事的青年,凡是看到这一历史的艺术写照的,都会在一阵痛惜之后,努力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起来,并且思考我们民族振兴的严肃课题。这是一股叫人无法回避的理性的力量。”
《四世同堂》在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1985年播出,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艺界悄然兴起一股文化热的时候,所以,剧中的反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
同文学界的这股文化热相呼应,电视剧在《永不凋谢的红花》、《有一个青年》以至于《蹉跎岁月》等带有“咀嚼哀痛、抚摸伤痕”味道的作品之后,也从政治反思走向了文化反思;当时,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人,恶梦醒来之后,都在回顾自己过去走过的路。这种深沉的回忆凝聚在一起,便成了整个民族对自己过去的反思。这种反思一步步深入,一层层扩展,从政治反思发展到文化意识的反思,便达到了高潮。这就有了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思考的结论是,十年浩劫的根源之一在于,沉积在传统文化中的封建集权主义和奴性思想的大暴露,国民的劣根性的诸多病态,如愚昧、迷信、奴性、驯服、自私、守旧、麻木、冷漠,以及对个性的否定,对创造力的抹煞,等等。而这一切,又随时随地在阻扼着历史的改革进程,影响着现代化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当着整个中国文化界、文艺界的新时期的思想家们重新举起“五四”的旗帜,开始“文化寻根”,对传统文化再一次进行清算的时候,我们的电视剧作品也开始作文化意识的反思了。尽管这种反思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自省过程,也尽管在这反思过程中几乎每一个清醒的中国人都是处在一种对传统酷爱和憎恨交织的复杂心理之中,处在理性上的反传统和感性上的难以摆脱传统的影响的矛盾之中。
这种文化热,这种文化反思,这种“寻根”,归根结蒂是一次民族心理的重新审视,其最终目的是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民族心理进行观照,扬弃国民心理中的陈腐因素,在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上重新挖掘民族文化的生命内核,在新的层次上重新构建民族的道德心理和审美心理,即重新发现和铸造民族的灵魂。
在这种反思之中,不少电视剧作品把热情倾注到了农村。在我国,农村生活、农民命运的题材,跟这种反思是理所当然地极其敏感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传统文化,在多年闭锁而又呆滞的农村有着最深沉、最稳定的积淀。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电视剧作品中,对中国农民这个最庞大的人群在充满了震荡、跨越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在我们这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度中的生存状态和文明进程状态作出最形象、最生动的表现,我们的电视剧艺术也就有了最富集的文化蕴含了。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1985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两集《麦客父子》,表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麦收季节里,从甘肃到陕西打短工的“麦客”的生活。当然,文化心理的反思还只是刚刚涉及。第二年,辽宁电视剧中心、辽宁电视台联合录制的7集连续剧《雪野》就开始旗帜鲜明地冲击传统的文化心理了。正如我在本书第三章里说到过的,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中,吴秋香这个专业富户人物的出现,她在争取经济上独立地位的同时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合理的。剧中着力加以表现的她和龙王镇文化环境发生的尖锐冲突,正是现代文明和愚昧保守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冲突。通过吴秋香这个典型人物,典型的关东农村妇女的大半生的坎坷和忧患,《雪野》不仅是在表现农村改革开放的物质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是在呼唤人的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呼唤人的价值冲破封建樊篱得以复归。《雪野》之后,山西电视台的《太阳从这里升起》也是用那个18岁的姑娘年香的命运来展示改革开放给人们旧的传统观念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的。珠江电视制片厂电视剧部的《丹姨》,虽然不是和改革开放的背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丹姨的遭遇,丹姨和那个偏僻、贫困、落后的海岛上的人们的愚昧、迷信的矛盾和抗争,同样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这一年,河南电视台的3集的《倒霉大叔的故事》,通过河南山区农村两个中年人兴办手工编织厂及其婚姻的波折,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和僵化保守那种思想观念的冲突。
到1987年,这种反思力度和深度较大的8集的《葛掌柜》问世了。山西省忻州地委、山西话剧院联合录制的这部电视剧,真实而又独特地塑造了一个当代农民企业家葛寅虎的形象。他出于“同是受过穷的人”的真诚感情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他办厂成功,表现了改革浪潮中以城市为代表的先进文化对农村古老封闭的落后文化的冲击。
1988年,另一部力作《篱笆・女人和狗》问世。我在前面刚刚说到了它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可贵的是,这部电视剧的编导者并不满足于这一次冲击,1990年,陈雨田又和可人合作导演了12集的连续剧《辘轳・女人和井》,演员为原班人马。作为《篱笆・女人和狗》的续集,《辘轳・女人和井》无论在思想深度上、人物形象上,还是在艺术处理上,都有新的开掘,都闪耀了新的光彩。故事继续在茂源家里进行,依然以茂源老汉一家以及枣花的生活和命运为重点,但是,旧的家庭解体以后的这一家人,在发展着的新的生活面前,又面对着新的矛盾,新的困惑了。茂源老汉经历了前面的撕心裂肺的波折,有些观众也许会以为他将和苦恋多年的恋人枣花娘结合,会开始新的生活了。然而,在《辘轳・女人和井》里,茂源老汉举在半空中的那只手,最后也没有能够敲开枣花娘的屋门。他被长子金锁叫回家,只能独自坐在屋外等候儿女们讨论决定他的命运。最终,他退缩了,忍让了,默默地离开了。而枣花娘,作为一个女人,在人们的不理解、不容忍、不同情面前,在少数人的中伤面前,她又太软弱,又自我束缚,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走上了旧的伦理道德的祭坛。枣花呢,为了反抗旧习俗的压迫,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她经受了“死的洗礼”,好像应该义无反顾地走向新生了,应该生活得幸福了,然后,和铜锁离婚后再与小庚结合,却又陷进了另一种精神束缚,陷进了第二次的婚姻悲剧。终于,她“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决心出走山东老家。新生活像是来到了她的面前,却不料,要真正迈进它的大门,还要经受一番新的磨难。虽然,香草和小豆倌结合,铜锁搬进了狗剩媳妇家,算是冲破传统观念,给人们显示了一点亮色,《辘轳・女人和井》还是提出了严肃的问题让人们去反思:中国的农民,尤其是中国农民的女人们,怎么样才能挣脱封建残余意识的束缚呢?
《辘轳・女人和井》之后,1992年,大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等联合摄制的14集《古船・女人和网》,续写了这一家人的故事,茂源一家人第三次上了电视。续拍这第三部,创作者们说,他们“要致力于表现妇女的解放和人的解放”。为此,他们始终都不肯让茂源老汉有一个美满的黄昏恋,从山东请来了枣花的二姨,像是要和茂源老汉白头偕老了,却又让这位长相酷似枣花娘而又和茂源真情相恋的二姨,最后还是在隐隐传来的喜庆的鞭炮声和喇叭声中,带着那颗凄凉的心,木然地坐在金锁的木车上,缓缓地驶离了村口。尤其是,他们还始终都不肯让枣花在两次悲剧性的人生遭际中作一番“不屈不挠的斗争”。枣花还是回到了小庚家中,为他生了女儿。她依旧只能在旧的传统观念的大网和自己的心灵之网中挣扎,自我束缚,第三次上演精神的悲剧。这,还是在暗示天下的观众,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之中,冲决这样的网,该多么必要,又该有多么艰难。
20世纪90年代的最初几年,除了《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还有前面说到过的《外来妹》、《山不转水转》,我们的电视剧艺术家们,像是组成了一个大的集团军。在通过农村题材作文化反思方面,贡献出了一批电视剧的力作,比如,199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有8集的《一村之长》,14集的《女人不是月亮》,10集的《华西村的故事》,4集的《黑槐树》,6集的《山后那个秋》,20集的《双桥故事》,6集的《男户长李三贵》,36集的《情满珠江》;1994年有18集的《颖河故事》,12集的《乡间多少情》,10集的《泥腿子大亨》,6集的《山野》,11集的《神禾塬》,14集的《男儿女儿好看时》,12集的《金鸡沟的变迁》,4集的《长白山下的姐妹们》;1995年最初的几个月,有16集的《农民的儿子》,12集的《乡里故事》,46集的《趟过男人河的女人》,8集的《秦川牛》。
《一村之长》的故事发生在普通的村庄油坊营子,说的也是一个普通的村长郝运来和村里其他三名干部,为了油坊营子的富裕,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是,从郝运来面对的困难,人们看到的是,在农村的变革中,最难的是人的观念的变革。《女人不是月亮》说的是扣儿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生性柔弱,历尽坎坷,却又总是坚持不懈地在寻找着自身的尊严,努力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最终,她虽然明白了,女人不是月亮,不应该是借助太阳才能发光,但是,全剧让人信服地证明了,要让人们都能接受这样一个观念,特别是要剧中田家兴那样要把扣儿变成自己笼中的金丝鸟的男人都能接受这样的观念,那还难着呐!《华西村的故事》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天灾人祸说起,重点也还是第4集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吴书记带领村民实现亿元村的故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华西村成了“农村里的都市”,然而,中国农民的观念的现代化,还将随着华西村的新奋斗目标,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黑槐树》里的故事,发生在黄河岸边。一个生养了三儿两女的农村老太太,到了晚年,吃饭却成了问题。她上法院状告儿女,官司打赢了,自己却死了。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尽不尽孝道的问题。实际上,创作者的意图则是激发人们对我们民族的传统观念、传统文化去作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深刻的反思。《山后那个秋》取材于新到桦山县任县委书记的许浩天,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遇到了县长孙伟舟、办公室主任柳志武、招待所所长华淑芳的阻挠。这些人趁机将水搅浑,制造许多冤假错案。还有,省委、地委派来的调查组组长邹琦,也和许浩天有了深刻的矛盾。当然,最后还是真相大白了。故事,和当年的《新星》同属一类;论影响,不如《新星》轰动;但是,在文化反思方面,它无疑比《新星》进了一步了。《双桥故事》表现的是双桥工艺织造厂厂长余兴宝的故事。这是中国农村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中非工非农、亦工亦农的一代新人的杰出代表。他艰苦创业,历经磨难,面对一个一个的难题,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了他光彩照人的精神风貌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求新观念,竞争意识,大度机智,刚强坚实,……这一切都集于他一身,也许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但是,这是创作者反观传统、再铸民魂的理想,观众可以理解,人们不难接受。《男户长李三贵》显得与众不同。生活在京郊小水泉村,李三贵这个人文化不高,却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分明是个小人物,却管着村里的计划生育这个“天下第一难”的大事,成了“脂粉堆”里的男子汉。小水泉村的妇女们戏弄他选他当户长,又通过他的作为信任了他,最后还为他的离任而惋惜不已。在这个过程里,这些妇女们的心态,还有户长李三贵的心态,错综复杂的演变之中,都呈现出创作者深深的文化反思。《情满珠江》虽说表现了当代的商界英雄,却又连结着广东的农村,通过淑贞、必成这一代“知青”,也折射了中国农民在观念上的变化。
当上述《一村之长》、《女人不是月亮》、《华西村的故事》、《黑槐树》、《山后那个秋》、《双桥故事》、《男户长李三贵》、《情满珠江》,在广泛的层面上就变革中的农村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反思之后,这一类题材的电视剧,再作这种文化反思,就要往深开掘发展了。这以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陆续播放的作品显示了这种发展。
先是《颖河故事》,描写了颖河边上画匠王村的人们“离乡”的苦难和“还乡”的艰辛与喜悦,在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往深开掘了这种文化反思。画匠王村改革致富的带头人宝成,还有香叶、麦玲、晚玉等一批青年女性,都是传统文化向着现代文明裂变的负载者。通过这些人的悲欢离合,人们既看到了改革给颖河带来的深刻变化,也看到了改革给黄土地带来的阵痛。一群颖河边上的新女性也就在这阵痛中觉醒,站立起来,懂得了要把握住自己的命运。随后的《乡间多少情》,用一串人生的悲欢离合故事,两代人之间的20年情爱恩怨,透视了中国农村风风雨雨的社会变革中普通农民的心态。《泥腿子大亨》取材广东沿海,写的是大龙山、小龙山两个山村,几家人之间,两代乃至三代人之间,在改革开放中的纠葛和历史的恩怨。泥腿子出身的农民岳鹏程成了大亨,生态、心态的变化也充满了文化反思的味道。此外,《山野》、《男儿女儿好看时》、《金鸡沟的变迁》、《长白山下的姐妹们》、《农民的儿子》、《乡里故事》、《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们》等等,所作的开掘也都可贵。我想特别说说《神禾塬》和《秦川牛》。
《神禾塬》的编剧王宝成和导演李源,在这之前合作过一部《庄稼汉》。陕西电视台是把它们作为关中风情系列片来制作的。《神禾塬》之后,凌玲导演的《秦川牛》也属于这个系列。
原先,《庄稼汉》着重表现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直接展示农村由贫变富的过程中面临着的现实问题,引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是“穷了怎么办?富了以后又怎么办?”《神禾塬》就不同了。《神禾塬》着重表现的是改革十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状态改变了,人们的生命状态也不能不发生变化。恰恰是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发生的震荡,使人们透过这些关中农民的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去思考,这不同的面貌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成因与后果。这就要着力于人物内心深层次的挖掘了。
神禾塬上的宋村,原本是块沉默的大地,世世代代,古老神秘而又保守封闭。改革开放以后,这里也不寂静了。
宋思温老汉以自己的贤能、助人和律己,在神禾塬享有崇高的威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他的两个女婿尤大魁和冯丙南之间形成了一种既相互依赖又互相竞争的斗争格局,他们逐渐取代了宋思温在神禾塬的地位。这使宋思温老汉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也使他和两个女婿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在一系列事件的打击下,宋思温老汉的精神几乎崩溃。痛苦的精神磨难,终于使他接受了生活对自己的启示,走出神禾塬,开阔了视野,逐渐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在生命就要终结的时候,宋思温老汉冷静地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并以惊人之举重新获得了亲人和村里人的尊敬。这里,翁婿之间,两代三家人,一种独特的情感结构托起来的其实是无比深厚的历史内容。
事实上,剧中这主要的三个人物,他们的命运,代表着三种思维方式,三种不同的文化指向、人生态度和生存之道。固然,宋思温老汉敦人伦,重仁义,生性好强,人穷志不短,一辈子“操心的是娃们的为人”;固然,他农民式的智慧,黄土地的精灵似的时有哲言隽语闪出,所有这些传统美德,都有一种诗意的抒发,但是,当观众看到,这位神禾塬上的乡村哲人,精神领袖溘然长逝时,确实会有一种感觉是:一个时代终结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农民的精神正在突变。于是,《神禾塬》成了特定的改革时期中国农民心灵史的一种探究,它提示中国农民,尤其是宋思温这样的典型的传统的农民,最后都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惯心理,心悦诚服地汇入改革大潮的。如此,则《神禾塬》不但展示了在改革中传统农业、传统农村向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的转化,更展示了在改革中传统农民向新式农民的转化,他们在告别贫困的同时,也在迈向精神的新境界。《神禾塬》昭告世人的是,正在席卷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不但创造着农村的新天地,而且也铸造着农民的新精神。
《秦川牛》的故事也发生在关中。在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关中,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伴随物,秦川牛已经和秦地百姓一起,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道路,成了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关中农村发展面貌和关中农民性格形象的象征。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秦川牛的故乡,一个传说中后稷曾教先人们农耕的地方——教台村,古代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共存的地方,历史面对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了。
就在教台村遭受到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农民生活陷入极度困顿的时候,一个秦川牛似的勤恳朴实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李禾,带着提高旱原小麦产量的科学试验任务来到了这里。古老的教台村从此就产生了一阵阵从未经过的骚动,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冲突。看起来,这些骚动和冲突,都是一些要不要救灾粮、要不要使用小麦富产化肥、要不要建造高原水利工程、要不要施行蔬菜大棚化技术作业等等具体的问题,实际上,却是我国农村在变革中走向新生的剧烈的阵痛的表现。在这种阵痛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农民也在艰难而又痛苦地裂变,更新。
就像“神禾塬”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使得这里的天空、黄土地、文化氛围,还有说不尽的恩恩怨怨,全都不可分割地、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一样,《秦川牛》里的“教稼台”,也是一个象征。教稼台是供奉农神后稷的祭台。以李禾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们,作为人类文明的这一代后继者,面对教稼台,他们思索的是,对任何一种历史文明都应抱有超越的信念。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上面,我从农村题材的电视剧说到了文化反思、重铸民魂的文化蕴含。其实,这种文化反思,还生动地表现在商界题材、知青题材,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题材的电视剧里。
这不奇怪。
当着改革开放日益向着纵深扩展的时候,人的自身的改变,就显得不可避免了。人的性格、心理、行为的重铸、补充和改造,就会成为改革自身的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这确实是一个深层的文化问题,我们的电视剧,要是没有这样的文化蕴含,就真的不具有审美的特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