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六代影片中的两大母体:青春焦虑和成长记忆

第六代影片中的两大母体:青春焦虑和成长记忆

时间:2024-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春焦虑和成长记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第六代影片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体现一种孜孜不倦的青年人的诚实,一种对人生的直面热情,一种对真实的还原冲动。但第六代选择了个体作为表述中心,关注的是现实中的自我问题,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而正是这样的事实促成了第六代影片中的两大母题:青春焦虑和成长记忆。在第六代影片中,青春是迷茫而失落的,爱情是美丽而又无所附丽、转瞬即逝的。

青春焦虑和成长记忆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42]怀疑与寻找是当代青年对“自我”的发现与确认,而随着“自我”卸下了对社会历史的承诺而成为个人之后,理想化为欲望,怀疑与反叛走向自我放逐者的流浪。第六代影片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体现一种孜孜不倦的青年人的诚实,一种对人生的直面热情,一种对真实的还原冲动。[43]纵观第六代影片的叙事主题,基本上涉及了青春期的成长焦虑、先锋艺术、精神分裂、窥视症、乱伦、感情多边化及人生残缺等所有城市亚文化层面的内容。这种孜孜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特征,一方面使第六代的影片具有很强的情绪感染力、冲击力,也能像姜文所说的“越是出自内心的东西就越能引起共鸣,越是个人化越是国际化”[44];同时,这也可能导致某些影评人所指出的“自我满足、自我封闭”的不足[45]。但第六代选择了个体作为表述中心,关注的是现实中的自我问题,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而正是这样的事实促成了第六代影片中的两大母题:青春焦虑和成长记忆。

在第六代影片中,青春是迷茫而失落的,爱情是美丽而又无所附丽、转瞬即逝的。在影片《头发乱了》中,女主人公叶彤回到了北京,却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人与事变了,北京也在变,每个人都在自己命定的轨道中现实而又孤独地活着,只有那遥远而又鲜活的口哨声还伴随着他们。也许因为他们没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只关心自己的人生感受,所以他们相信要搞清楚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正直和意义,就必须打破虚假、脱离禁锢。在两部题材相似的影片《感光时代》和《湮没的青春》中,镜头对准了南方都市中随着经济发展、观念更替而产生的“金丝雀”现象,在沉沦还是觉醒中试图寻找一条救赎之路。没有太多的形而上的批判,只有个人彻骨的伤痛和孤独的自愈。影片《城市爱情》延续着这样的主题:灿烂的青春之花总是瞬间凋零,曾有的感情总是莫名地失去,试图记住历史却发现所有的历史(“文革”,父辈的经历,自己的曾经)都在淡去。《月蚀》叙述的是一个女人的两段经历还是两个女人的一段经历都已经无所谓,总之,青春的两种选择都面临一样的尴尬。在《流浪北京》中,一群对未来充满着美好期冀的年轻人却遭到现实无情的嘲弄,艰辛的日子粉碎着他们最后的梦想,无可选择却又不甘绝望,在困境中狼奔豕突。那么,平平常常的人生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冬春的日子》中,一次莫名的、小小的口角却造成了一场大灾难:爱的分裂,无法言说的痛楚。在《巫山云雨》中,是一群沉浸在日复一日的期待之中的、无望的生命。最为伤感的是那部简简单单的《小武》,焦灼的现实,失落的友情、爱情、亲情,最后真的是一无所有。最为虚妄的是《过年回家》,漫长的青春在“十七年”的字幕中化为乌有,在极度的客观和真实中寻找青春的真谛,却始终找不到清晰的意义。于是,第六代的青春母题只剩下解构,没有建构。

img11

从王小帅导演的《二弟》中可以感受到侯孝贤电影中常有的青春迷茫和更多的内心死寂。

在第六代的影片中,有关“成长记忆”的母题也反复呈现。在胡雪杨的影片《童年往事》和《牵牛花》中,“文革”这段日子留下的创痛以及最后充满魔幻色彩的罪与罚,揭示了生命成长过程中无可逃避的恶的伤害,还有随之而来的恐惧。《悬恋》中,男主人公的“怕黑”是儿时父亲总不在身边形成的恐惧记忆,女主人公对外婆的依恋以及在她死去之后无法与外人沟通的残酷现实最终促成了人物的精神分裂。影片中每个人都在寻找“红珠子”,当他们不再寻找“红珠子”,也就是失去梦和希望的时候,也就正常了。《邮差》中,年轻的邮差因为恋姐情结而导致无法正常进入社会。《长大成人》这部影片描写了这一代人从“无父”到“寻父”的经历,带有“一代人精神发育史”的意义。《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是一次狂欢的记忆,表现出对现实秩序无情的嘲讽。而最后的一声“傻×”,又把这场狂欢当成一次“白日梦”,颠覆了所有反叛的企图,形成了无法弥合的裂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