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第六代导演生平及其作品名录
娄烨,1965年生于上海,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出生于艺术世家,其父娄际成系著名话剧演员。
1993:《周末情人》。
1996:《危情少女》。
2000:《苏州河》(未通过广电总局审查参赛被禁)。
2003:《紫蝴蝶》。
2006:《颐和园》(未通过广电总局审查,参加戛纳电影节)。同年9月,广电总局对娄烨和影片制片人耐安做出处罚,规定两人5年内不得拍摄电影。
李欣,1969年生于上海,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出身导演世家,父亲李歇浦系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
1995:《谈情说爱》。
2001:《花眼》。
2003:《欲望边缘》。
2004:《自娱自乐》。
2007:《大话股神》。
王全安,1965年生于陕西西安,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1999:《月蚀》。
2003:《惊蛰》。
2006:《图雅的婚事》(获第57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胡雪杨,1963年生于上海。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1990:《童年往事》(获1990年美国奥斯卡学院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91:《留守女士》(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1994:《湮没的青春》。
1995:《牵牛花》。
1996:《罪恶》。
2000:《冰与火》。
2004:《半生缘》(电视连续剧)。
霍建起,1958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1982—1992年在十余部影片中担任美术师。
1995:《赢家》。
1996:《歌手》。
1998:《那山·那人·那狗》(获1999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
1999:《九九艳阳天》。
2000:《蓝色爱情》(获2001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2002:《生活秀》。
2003:《暖》(获第16届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第23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2005:《情人结》。
张杨,1965年出生于北京。1992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父亲张华勋曾导演《神秘的大佛》和《武林志》。
1997:《爱情麻辣烫》(获1998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1999:《洗澡》。
2001:《昨天》。
2005:《向日葵》。
2006:《落叶归根》。
施润玖,1969年出生于上海。199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早期拍过张楚、何勇、眼镜蛇、鲍家街43号、许巍等摇滚音乐电视。
1998:《美丽新世界》。
2000:《走到底》。
姜文,1963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1994:《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9:《鬼子来了》(获2000年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07:《太阳照常升起》。
章明,1961年出生。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同年留校。
1996:《巫山云雨》。
2001:《秘语十七小时》。
2006:《结果》。
刘冰鉴,1963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1995:《砚床》。
1999:《男男女女》。
2002:《哭泣的女人》。
2004:《春花开》。
李玉,1973年9月出生于山东。1990年代中期开始纪录片的拍摄,在《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做过编导。
2001:《今年夏天》(获2002年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亚洲电影特别奖”)。
2005:《红颜》。
2007:《苹果》。
王超,1964年出生于南京。199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曾任《荆轲刺秦王》副导演。
2001:《安阳婴儿》。
2004:《日日夜夜》。
2006:《江城夏日》。
宁浩,1977年出生于山西太原。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
2005:《绿草地》。
2006:《疯狂的石头》。
2008:《疯狂的赛车》。
张一白,1963年出生于重庆。199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2002:《开往春天的地铁》。
2006:《好奇害死猫》。
2007:《夜·上海》。
2008:《秘岸》。
陆川,1971年出生于新疆石河子。1998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室。2002年成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导演。
2002:《寻枪》(获第9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2004:《可可西里》。
2008:《南京!南京!》。
李杨,1959年出生于西安。1986年于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辍学,后在德国科隆电影专科大学专修电影导演。
2002:《盲井》(获2003年第53届德国柏林电影节个人艺术贡献“银熊奖”)。
2007:《盲山》。
甘小二,1970年出生于河南新乡。1998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后在华南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任教至今。
2002:《山清水秀》。
2006:《举自尘土》。
宁瀛,1956年出生于陕西。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1987年毕业于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同年,在《末代皇帝》中任副导演。1988年回国,在《银蛇谋杀案》中任副导演。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
1992:《找乐》。
1995:《民警故事》。
2000:《夏日暖洋洋》。
2005:《无穷动》。
吴文光,出生于1956年,云南昆明人。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师、电视台编导。1988年春来到北京,从事纪录片拍摄与相关工作。
1990:《流浪北京》。
1993:《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获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
1995:《四海为家》(《流浪北京》续集)。
1999:《江湖》。
程裕苏,1967年出生于上海。1989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深造,1996年获电影制作和国际研究硕士学位。1997年起涉足DV,是国内最早介入DV制作的人士之一。
2001:《我们害怕》。
2003:《目的地,上海》。
2004:《阁楼》。
【注释】
[1]周国平:《崔健与周国平对话——音乐批判文字》,《艺术世界》2000年第3期,第26~31页。全句为“自我表述的革命:从现在开始,每天少说一句谎话”。
[2]戴锦华:《文化控制与文化大众》,《钟山》1994年第2期,第190页。
[3]戴锦华:《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天涯》1996年第1期,第92页。
[4]韩小磊:《对第五代的文化突围——后五代的个人电影现象》,《电影艺术》1995年第2期,第58~63页。
[5]参见谢飞:《对年轻导演们的三点看法》,《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第12~14页。
[6]参见郑洞天:《两个矛盾的观感》,《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第15~16页。
[7]参见黄式宪:《新生代的文化定位》,《香港电影双周刊》1999年总第544期,第70~73页。
[8]杰拉尔德·马斯特:《电影简史》序言。引自罗·C.艾伦、D.戈梅里著,苏汶译:《论电影艺术史》载《世界电影》1995年第3期,第5页。
[9]引自路易斯·贾内梯著,胡尧之等译:《认识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92~293页。
[10][法]让·雷诺阿著,王坚良等译:《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33~138页。
[11]安德鲁·萨利斯:《论电影导演地位的变迁》,刘森尧编著《导演与电影》,台湾志文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13~31页。
[12]引自《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603页。
[13]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页。
[14]左舒拉:《中国电影新生代导演及其作品》,《艺术家》1996年第4期,第68~73页。
[15]林黎胜:《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经济变更和艺术分野》,《电影艺术》1996年第3期,第37~41页。
[16]罗小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认同》,台湾生智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49~57页。
[17]南帆:《新的神话》,《天涯》1996年第3期,第16页。
[18]参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1~3页。
[19]娄烨:《我们的周末——关于〈周末情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183~188页。
[20]杨子:《我最反感空洞无聊的电影——张元访谈录》,《南方周末》1999年1月22日,第9版。
[21]顾峥:《王小帅: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南方周末》1999年5月21日,第9版。
[22]北京电影学院85级导、摄、录、美、文全体毕业生:《中国电影的后“黄土地”现象——关于一次中国电影的谈话》,《上海艺术家》1993年第4期,第24~25页。
[23]丁玉兰、汪方华:《解密张元——张元访谈录》,《母语》2000年第5期,第88~97页。
[24]参见本报评论员《谁在制造障碍——致陈柏生先生》,《居心何在——再致陈柏生先生》,载《中国电影周报》1994年5月12日和5月19日,第1版。
[25]用以下这四个例子也许能证明他们曾对“代”的力量抱有的野心。一是早在1990年,北京电影学院85级就以全体毕业生的名义发表了《中国电影后“黄土地”现象》一文;二是当胡雪杨的《童年往事》出品时,他自豪地宣布“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三是管虎导演的影片《头发乱了》的片头字幕设计了一个篆体的“八七”字样;四是娄烨、张元、路学长、阿年总是以我们这“一拨人”的复数概念表达自己。
[26]周慧:《激情浮动——第六代影人群像》,《钟山》1994年第1期,第173~189页。
[27]娄烨:《我们的周末——关于〈周末情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183页。
[28]管虎:《〈头发乱了〉的剖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189页。
[29]戴锦华:《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天涯》1996年第1期,第97页。
[30]胡雪杨:《〈牵牛花〉导演阐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172页。
[31]谢飞在“新生代电影研讨会”上的发言,详见《关于新生代讨论纪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170页。
[32]阿年:《〈呼我〉导演阐述》,《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第31页。
[33]黄地:《管虎撞墙有心得》,《北京青年报》1997年2月21日,第5版。
[34]参见尹鸿《当前中国电影策略分析》,《当代电影》1995年第4期。尹鸿将中国电影现状形象地描述为“政治/工业/艺术或者说是意识形态/商品/美学”这样“一仆三主”的境遇。
[35]“城市健康写实电影”的说法参见倪震《守望新生代》一文,《电影艺术》1999年第4期,第70~72页;“新主流电影”的完整提法出现在马宁的《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一文,《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第4~16页。
[36]国家广电总局主管电影的副局长赵实在“青年电影作品研讨会”上以霍建起、张扬的影片为例来说明中国电影第三次高潮的实绩。参见汪方华《第六代导演长大成人》,《文艺报》2000年1月27日,第1版。
[37]许晖:《疏离》,转引自李皖《这么早就回忆了》,《读书》1997年第10期。
[38]E.赛义德:《东方主义》(Orientalis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8,p.25.
[39]P.柏格:《宗教的社会现实》(The Social Reality of Religion),Harmondsworth,Penguin,1973,p.62.
[40]汪方华:《青年导演不仅是未来也是现在——青年电影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电影报》1999年12月16日,第1版。
[41]汪方华:《第六代导演长大成人》,《文艺报》2000年1月27日,第1版。
[42]顾城:《一代人》,《顾城诗歌全集》,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6月版,第121页。
[43]尹鸿:《在夹缝中长大——中国大陆新生代的电影世界》,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10月号,总第49期,第88~93页。
[44]刘蔚然:《诞生——记阳光灿烂的日子》,台北《电影欣赏》1999年总第96期,第108~111页。
[45]左舒拉:《中国电影新生代导演及其作品》,《艺术家》1996年第4期,第68~73页。
[46]语出陈晓明,引自黄式宪《新生代的文化定位》一文,《香港电影双周刊》1999年总第544期,第72页。
[47]G.史密斯:《摄影机是我的演员——访奥利弗·斯通》,《世界电影》1994年第4期,第155页。
[48]马智:《激情奔涌颂国歌——吴子牛访谈录》,《电影艺术》1999年第5期,第8页。
[49]引自《漫谈“文革”题材》一文,李庆西著《寻找手稿》,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8月版,第150~151页。
[50]影片片头字幕是出自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念的课本中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上午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影片形成的反讽性充分表现了这一代青年的怀疑精神,这就呈现在第六代影片中。
[51]上述事实参见戴锦华《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天涯》1996年第1期,第92页。
[52]参见汪方华《第六代导演长大成人》,《文艺报》2000年1月27日,第1版。
[53]丁玉兰、汪方华:《解密张元——张元访谈录》,《母语》2000年第5期,第88~97页。
[54]王晓明:《找找中国电影的症结》,《电影艺术》1999年第1期,第73~76页。
[55]郑洞天:《两个矛盾的观感》,《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第15页。
[56]郑向虹:《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田壮壮推出第六代导演》,《电影故事》1995年第5期,第16~19页。
[57]近年来,票房靠前的国产片的资金来源比较多样化,以合拍片为主。影片的操作方式、叙事方式都接近好莱坞电影。
[58]徐百柯:《黄金时代的尴尬好人——专访贾樟柯》,《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10日,冰点特稿。
[59]谢晓、陈弋弋:《电影分级制调查“儿童不宜”准备好没有》,《南方都市报》2005年2月1日娱乐版。
[60]章明、徐枫:《章明访谈录:在期待之中》,欧阳江河主编:《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1]李多钰:《电影“艺术院线”策划者:卖的就是品味》,《南方周末》2001年9月14日,第9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