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梅兰芳》——粉墨传奇

电影《梅兰芳》——粉墨传奇

时间:2024-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片《梅兰芳》中牵涉到三段传奇:梅兰芳与梨园行里的一代宗师十三燕斗戏;伶界大王梅兰芳与名伶孟小冬的生别;在鬼子入侵后的蓄须明志,纵是自残也决不上舞台。影片《梅兰芳》将一代伶界传奇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描述了一段真实而动人的成长轨迹。

《梅兰芳》——粉墨传奇

梅兰芳——一个京剧传奇,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政治人物(身兼两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和两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并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活生生的人,更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当曾经拍过影片《霸王别姬》并达到中国电影高峰的导演陈凯歌选择了这个题材的时候,许多期待就产生了。但是也有许多的不确定性。《霸王别姬》是诞生于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之间,一个精神激荡的时期,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文化寻根与反思早已被消费和时尚所取代。导演陈凯歌也早已不是创作《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时那个充满哲理追求艺术趣味的“先锋导演”,从《温柔地杀死你》、《和你在一起》到《无极》,陈凯歌离艺术越来越远,再也不是那个举重若轻地驾驭历史题材的导演。另外,塑造了程蝶衣的完美形象的演员张国荣早已香销玉殒了,片中的张丰毅、巩俐两位演员也已经过了黄金期。更重要的是,《霸王别姬》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以承载无限的寄托,而梅兰芳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位人民艺术家,一面旗帜,这意味着一个有限的创作空间。

1.三段传奇

电影是传奇的艺术。影片《梅兰芳》中牵涉到三段传奇:梅兰芳与梨园行里的一代宗师十三燕斗戏;伶界大王梅兰芳与名伶孟小冬的生别;在鬼子入侵后的蓄须明志,纵是自残也决不上舞台。“打败十三燕”是少年梅兰芳的惊世之举。影片借助少年梅兰芳的惊艳扮相、京剧的魅力以及十三燕的凄凉人生,形成了一个情节高潮。这个高潮不仅是人物与事件固有的戏剧性冲突,而且也是人物性情坦诚率真的自然流露,明确了少年梅兰芳追求艺术的个性,成功塑造了少年梅兰芳的形象,并让饰演少年梅兰芳的京剧演员余少群成为媒体竞先报道的焦点人物。这段传奇是影片最为扎实的部分,梅兰芳的形象被一个个细节连缀丰满起来。在舞台上,一场戏快演完,梅兰芳踏着莲花步倒退到后台,不料,地板上的一颗钉子正扎进他的脚心,血流了一路,但他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到了后台,他像没事人一样,轻轻巧巧地把钉子拔了出来,没包扎,便赶下一场演出去了。对于梅兰芳的刚毅也是通过一个个细节呈现出来的。少年梅兰芳出场不久,就被其表兄朱慧芳拉去陪酒,妩媚的表兄一屁股就坐在了那位二爷的大腿上,让梅兰芳照学,结果得了梅兰芳一耳光。而梅兰芳擅自做主“改戏”乃至与十三燕公开“打擂”的情节,则清晰地展示了梅兰芳在这次人生重大转折中的性格的成长和成熟。在这个部分,不仅是梅兰芳的形象鲜明,就连十三燕的形象也分外动人。“你穿着戏衣来到这个世上,留神把戏里的人物弄脏了”,在弥留之际,十三燕还保持着前辈的风范。舞台上十三燕的形象也阐释了“纸枷锁”的深刻含义。戏就是一副纸枷锁,戴上就取不下来了。正是这个纸枷锁的意象,形象地揭示出之后梅兰芳在情感上的决绝,但是影片却没有沿着这个充满多重歧义的角度生发开来,也许那就成了另一部《霸王别姬》。

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爱情是影片中浓墨重彩的情节,一如《霸王别姬》中的感情戏。在戏里一对璧人眉目传情,生活中成为一对知音。但是,一声枪响,这段突起的感情就戛然而止了。影片中,妻子福芝芳对孟小冬既是哀求又是警告地说出那句:“梅兰芳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他是座儿的。”还有邱如白近似绝望的那句:“谁毁了梅兰芳的那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为了表现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的忘我追求,编导牺牲了人物传记片中最为出彩的爱情戏。然后是影片刻意设置的第二个高潮——“去美国”。在这个段落中,梅兰芳被还原为一个血肉之躯,“不去美国”是因为害怕失败,但在梅党邱如白和孟小冬的激励下,梅兰芳赴美并创造了奇迹。让京剧艺术在国外得到认可,梅兰芳的形象也真正成熟。然后是颇具主旋律色彩的抗日戏,深化了梅兰芳这个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影片不再像《霸王别姬》那样设置了一个懂戏爱才的日本军官青木,也不再有如此激愤的台词“青木要是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国去了”,而是虚构了一个近似的人物——日本少佐田中,并且让他卷入一个军人责任与个人追求构成的陷阱:一方面热爱京剧,恳求上级礼待梅兰芳;另一方面却又服从军人职责,四处寻找说服梅兰芳出演的人,暗中设下了政治诬陷的圈套。情理的悖逆、冲突,竟然使他离奇地开枪自杀。当影片不能让梅兰芳这个人物完全摆脱史实的限制,表现出“抗日”的大义凛然时,田中的传奇也增添了影片情节的曲折,更衬托出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2.京剧

京剧是“国粹”,是影片《梅兰芳》中“缺席的在场”,是中国文化先进性的“符号”。它既是梅兰芳在人生舞台上安身立命之处,也是银幕上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吸引学生的时装剧《一缕麻》,还是经典的《黛玉葬花》、《贵妃醉酒》、《游龙戏凤》;同时,也是承载导演陈凯歌艺术观念的纽带。陈凯歌以电影的方式涉足京剧,始自《霸王别姬》。在《霸王别姬》中,京剧摧残了小豆子,吞噬了小癞子,是泯灭人性的,但是京剧又让程蝶衣实现了生命的意义,成了“角”。如果说启蒙时期的《霸王别姬》采取的是批判视角,对京剧、对历史的反思使影片显得卓尔不群,那么,在《梅兰芳》中,京剧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值得牺牲的,它需要用戏迷的自杀、爱情的夭折、亲情的割裂来培育。影片中,穿插其间的京剧片段,尤其是在美国金碧辉煌的42号街大剧院的演出,书写了一个令人惊艳的粉墨传奇。

3.人

img65

《梅兰芳》中少年梅兰芳(余少群饰)和十三燕(王学圻饰)斗戏是最出彩的部分,风骨人格,荡气回肠。

影片《梅兰芳》将一代伶界传奇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描述了一段真实而动人的成长轨迹。少年梅兰芳和十三燕斗戏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余少群和王学圻将两位京剧大师的风骨人格刻画得荡气回肠。初次“触电”的余少群没有让人失望,曼妙的身段、流转的眼神,两眼炯炯、红唇皓齿,那种“在台上比女人还女人”的味道被演绎得尽善尽美。作为新人,他在人物内心把握上也显得游刃有余。邱如白为了梅兰芳辞去工作,邱家人当着梅的面指责邱的不应该,此时,角色心底那种落寞孤独被余少群展示得一览无余。斗戏打擂台,他看似妩媚柔弱却坚定倔强地接受了挑战,人物性格十分鲜明。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原型是京剧界泰斗级人物谭鑫培,王的一举一动还原出了当时大师的“范儿”。十三燕在片中是个血性男人,对世间百态一语道破,对权贵表现出的淡漠以及对尊严的护卫,都令人印象深刻。王的一个眼神、遗老遗少的语调,都精准地拿捏住这个复杂人物的特征。黎明饰演的梅兰芳传达出梅兰芳成熟的一面,但是受到《霸王别姬》的无形压力。在《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就是张国荣,张国荣就是程蝶衣,人戏不分。在《梅兰芳》中,面对日本军官的辱骂,“你在台上就是个娘儿们”时,梅兰芳沉着地回应:“下台后就是一个男人!”梅兰芳在剧情的要求下,是一个真实的“男人”形象,是一部男人戏中的戏眼,而沉稳大方的黎明很好地演绎了这个角色。影片中众多的“梅党”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其中尤以孙红雷饰演的邱如白最为出彩。这个官宦子弟对京剧文化痴迷,不仅为支持梅兰芳的京剧艺术而甘愿辞去官职,甚至为了让梅兰芳继续唱下去,不致使京剧消亡,而冒天下之大不韪怂恿梅兰芳给日本人唱京剧。导演陈凯歌对这个人物的设置,显然是着意于和梅兰芳、冯子光、田中、十三燕以及费二爷的比较和区别,提出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民族文化的坚守,并给出了民族文化坚守的意义以及要为之付出的代价。当然,在《梅兰芳》中我们也看到“无父”的梅兰芳的成长历程,正如我们的民族文化,从孱弱、无助、绝望中艰难成长起来,变得成熟、坚强、阳刚、有力。但是,成长的过程又是一个戴上“纸枷锁”的历程,针对这一点,影片显得有些分裂,从而使得影片明显地前后脱节,头重脚轻。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弱,真正有性格的形象是章子怡饰演的名伶孟小冬。有着“冬皇”之称的孟小冬是一个骨子里透着倔强、清高、冷傲的奇女子。她的传奇爱情与婚姻更让她的一生充满神秘。由国际影星章子怡来出演这个人物,不仅增添了影片国际化的卖点,而且也符合孟小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在章子怡认真地理解分析这个形象之后,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孤傲的伶人。

“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故事讲述的时代。”《梅兰芳》是一部被寄予了多方期待的“大片”,一个传达主流意识的宣传品,一个纪念真实历史人物的仪式,一个投资巨大的商品,而不是一部导演个人“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的作品。这注定了它只是这个繁华盛世的一朵烟花,而不是一部能经得起时间磨洗的杰作。于是,影片呈现出许多裂缝,也掩盖不住人物的苍白和创作者内心的犹疑。

【注释】

[1]〔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6页。

[3]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年2月22日,第1版。

[4]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