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港电影中兴于内地

香港电影中兴于内地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港电影中兴于内地1.香港电影破局重生2007年,香港回归十年,作为香港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其二,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停办风波。香港电影总会会长吴思远先生近几年一直往来于内地、香港间,寻求内地对香港电影的支持,并且取得了成效,双方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香港电影业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反而起步较晚。

香港电影中兴于内地

1.香港电影破局重生

2007年,香港回归十年,作为香港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长江七号》内地票房达2.02亿,当之无愧的票房排行榜冠军;《投名状》1.92亿,《功夫之王》1.85亿,《门徒》0.65亿,《伤城》0.6亿,《见龙卸甲》0.6亿,《江山美人》0.43亿,《铁三角》0.3亿,《蓝莓之夜》0.27亿……港产合拍片占据了内地电影市场的大半份额。时近回归纪念日,投资8000万美元的港产大片《赤壁》又引起巨大的观影期待,吴宇森、元奎、叶锦添等幕后高手,梁朝伟、金城武、林志玲、张丰毅、赵薇、张震、胡军等来自海峡两岸的电影明星争先在内地的各文艺频道亮相,为七月的影片公映预热,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赤壁》将会再创一个票房奇迹。

香港电影业这样兴旺的场面超乎香港电影界众多有识之士的想象,也就在前两年,香港电影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是市场不振。从2000年开始,香港本埠票房收入在8—9亿间徘徊,港产片份额只占到15%—25%左右,相比于同期内地票房高达35%的年增长率、国产片占50%以上份额的喜人局面,香港电影的前途令人忧心。其二,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停办风波。至今已举办了27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在亚洲的影响首屈一指,影帝、影后如梁朝伟、刘德华、黄秋生、刘青云、黎明、张曼玉、巩俐、张柏芝、袁咏仪、周迅、章子怡等都为观众所熟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颁奖礼,2005年竟然因为亏损严重而将要停办,后虽有内地背景的公司接手金像奖颁奖典礼,但是风波不断。两年后,著名制作人、影评人文隽力辞电影节主席一职,又现停办危机,后经多方斡旋,由导演陈嘉上接任主席,总算渡过危机。其三,产业人才流失、后继乏力,演员青黄不接,七八十年代的明星依然担纲香港电影的未来,现状令电影界焦虑;同时,制作资金严重不足。香港电影总会会长吴思远先生近几年一直往来于内地、香港间,寻求内地对香港电影的支持,并且取得了成效,双方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功夫》、《头文字D》、《如果·爱》、《墨攻》、《投名状》、《长江七号》、《门徒》、《伤城》、《放·逐》、《见龙卸甲》、《赤壁》等影片的成功是双方精诚合作的结果。从相关数据来看, 2003年后,合拍片数量占据了国产片的70%强,在国产片票房排行榜上位属前10名的影片都是合拍片,包括张艺谋导演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小刚导演的影片《集结号》等。

2.融入内地巨大的电影市场

观众是电影业兴衰的首要因素,这一点已经被好莱坞电影公司充分意识到。环球、华纳兄弟、梦工场、迪士尼、二十世纪福克斯、派拉蒙、米拉麦克斯、哥伦比亚等影业大鳄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众多好莱坞明星纷纷来内地举行电影发布会、开机仪式、慈善晚会,在内地取景拍摄,举办全球首映式,参与建立院线,投资影院,参股电影业上下游的国内龙头企业……香港电影业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反而起步较晚。1990年代,由于港英政府对香港经济的“釜底抽薪”以及诸多历史原因,香港电影业更是整体萧条,吴宇森、林岭东、徐克、刘伟强等中坚力量纷纷离开香港去好莱坞发展。直到新世纪,王家卫、杜琪峰、王晶、周星驰在内地取得的令人羡慕的票房成绩又吸引了那些在好莱坞水土不服的导演们将事业落在内地,纷纷北上与内地片厂合作,开始了香港电影艰辛的复苏之旅。

内地的电影市场近几年一直呈现高速发展的局面,国内总票房从2003年的9.5亿到2007年的33.27亿,影院和银幕数量也在不断地增长。在这个时机进入内地市场的港片,无论从数量还是影片质量来说也都有很大的提高。2003年港产合拍片的内地票房还是区区2亿元,2004年取得5.2亿元,2005年超过6亿元,2006年接近10亿元,2007年达到13亿元。从单片票房成绩来看,2003年代表港片最高水准的《无间道》三部曲的内地票房还只有0.6亿元,到了2007年,《长江七号》却创下了超过2亿元的票房新高,香港电影终于在回归十年这个标志性的年份重现辉煌。

3.回归后的创作自由

“九七回归”之后,香港电影的创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影人实现了真正的创作自由。港英当局时期,电影创作有着严格的内容限制,电影人很少能触及民生,大多是不谈现实、少关民生、不碰政治。体现在具体的电影拍摄中,疯狂喜剧、闹剧,黑帮片、警匪片、武侠片、动作片、古装片、僵尸片、鬼片等脱离现实的商业片类型盛行,对此有电影理论家评价为:“香港电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新世纪,表面上看,是内地巨大的电影市场和香港电影自身的深厚传统(如善于讲一个好故事,有大明星,会煽情手段等)推动了香港电影业的复兴,而更为深刻的决定性因素却是香港主权回归后,香港电影人作为这块土地的主人能真正做到反映香港现实,表达香港人的生活体验与现实情感。1997年的《香港制造》,1999年的《喜剧之王》,2001年的《麦兜故事》,2003年的《大块头有大智慧》,2004年的《功夫》、《新警察故事》、《江湖》、《魔幻厨房》,2005年的《头文字D》、《黑社会》、《如果·爱》,2006年的《伊莎贝拉》,2007年的《老港正传》……这些影片都以自觉的香港意识,对香港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真实表现,赢得了两地观众的认同。尤其是原创动画片《麦兜故事》,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表达了对香港的致敬之情,是继1973年表现港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电视剧《狮子山下》之后,最能代表香港人逆境自强精神的艺术作品。

4.从内地文化传统汲取养分

周星驰的新片《长江七号》看似科幻片,有着斯皮尔伯格导演的《E.T.》的痕迹,但是,无论从情节、人物,还是表达的主题来看,都是一部扎根于香港现实的写实主义力作。影片中,周星驰饰演的民工周铁在大都市的遭遇,为了儿子教育的忍辱负重让内地观众欷歔流泪,可以说,《长江七号》也是一部针对内地观众观影趣味的港片。同时,影片中表现的父子俩苦中作乐、穷而不丧其志的达观精神,也让内地观众很容易想起1930年代中国电影黄金时期的《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经典作品的精神和气质。

香港电影也从中国优秀古典作品中汲取了营养,如《投名状》、《赤壁》、《江山美人》、《见龙卸甲》、《画皮》等影片,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历史故事、传说中发现灵感。如同李安导演改编自《玉娇龙》的《卧虎藏龙》“圆了一个中国人的千秋武侠梦”,吸引了全世界的华人一样,上述影片也容易与华语观众产生共鸣,获得票房的成功。

5.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

香港、内地还有台湾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流,电影人才的相互流动合作,资金的互补,为香港电影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投名状》中的李连杰、徐静蕾都是内地明星。周星驰的《功夫》、徐克的《七剑》、吴宇森的《赤壁》全在内地取景拍摄,主要工作人员来自内地电影制片厂,而且票房的得失成败也全在于内地市场。更重要的是内地对香港电影业一贯的支持。早在1980年代初,内地就出资600万港币资助李翰祥导演拍摄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两片,并开放故宫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让其实拍,内地片厂还无偿提供设备和人力支持,可以说,没有内地的全力支持,就不会有这两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回归后,2004年签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本来没有涉及电影业的条款,但在香港电影人的要求下,增设了许多促进香港电影业的条款,包括港片在内地享受同内地影片一样的国民待遇,可以从内地融资,香港资本可以控股内地影院等条款。中国电影政府奖“华表奖”的评奖也在2003年开始设立专门颁给港片的“优秀合拍片”的奖项。尤其是在电影新人的培养方面,两地的合作更为紧密。香港演员刘德华首倡的发掘新人的“亚洲新星导演”计划得到了内地年轻导演的积极响应,参与该计划的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正是这样的政策倾斜,甚至直接的资金、人力支持,促进了香港电影的繁荣。

“九七回归”之后,香港导演、演员等纷纷来到内地取景拍片,内地的壮丽山水让香港电影一改1960—1980年代摄影棚人工布景的局促、虚假,场面变得真实、壮观,演员的选择性也多了,这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趋势,并产生了如《投名状》、《赤壁》、《功夫之王》、《长江七号》、《见龙卸甲》这样的大片,创下了高票房成绩。内地巨大的市场也让香港电影人看到了希望,“北望神州”后的吴宇森、徐克、刘伟强等导演重现了早期的创作活力和激情。海峡两岸集中的大批的电影人才,充足的资金,内地电影制片厂制作上的巨大优势,还有对香港电影业更为有利的制度安排以及共同致力于凝聚华人社会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都传达着一个强烈的信念:香港电影的明天会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