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书目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美〕尼斯·麦奎尔:《大众交往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欧阳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德〕马尔库塞:《单面人》,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德〕霍克海姆、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东槿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Erick Fromm:Escape From Freedom.New York:Rinehart&Co.1941.
Gannep,Arnold Van,The Rites of Passag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60
Claude,Levi-Strauss,The Rawand The Cooked,New York:Har-courtharper&raw, Inc.,1975
戴锦华:《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犹在镜中》,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高小康:《大众的梦》,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世纪晚钟》,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狂欢世纪——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通俗文化:美国的大众艺术》,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68年版。
〔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全元、陈华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联出版社1987年版;《写在子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苏克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英〕J.费斯克、哈特利:《解读电视》,郑明椿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
〔美〕戴维斯、巴朗:《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苏蘅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英〕大卫·莫利:《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冯建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版。
王德胜:《扩张与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肖鹰:《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罗小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认同》,台湾生智出版社1997年版。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黄会林、尹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三联书店2000年版。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正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余虹:《艺术与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王一川:《杂语沟通——世纪转折期中国文艺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默:《电视文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Rosemberg,B.&White,D.M.Mass Culture,New York: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57.
Walter Benjamin,On Some Motifsin Baudelaire,in Illuminations.New York:Harcourt Brace&world,Inc.,1968.
Claude,Levi-Strauss,The Raw and The Cooked,New York:Har-court harper&raw, Inc.,1975.
T.W.Adorno: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New German Critique,6,Fall1975.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Anti-Oedip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Robert Hurley,M.Seemetal.NY:Viking,1977.
Wilson,R.N.,Experiencing Creativity,New Brunswick:Transaction,1986.
Jean Baudrillard: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London,1993.
“先锋学术论丛”,《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先锋论丛”,《今日先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学术多棱镜译丛”,“通俗文化系列”,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逢振主编:“知识分子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阅读流行系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三、电影理论著作
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影视艺术前沿——影视本体和走向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影视艺术新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尹鸿影视时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郑君里:《画外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英〕威廉·阿契尔:《剧作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陈鲤庭:《电影规范》,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罗慧生:《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郑雪莱:《电影学论稿》,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周传基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何力、李庄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伍菡卿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罗艺军:《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曾庆瑞:《电视剧原理》第1卷“本质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美〕路易司·贾内第:《认识电影》,胡尧之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美〕罗伯特·C.艾伦:《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王亮衡:《电影学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的终结——审美与文化视野中的张艺谋电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托马斯·沙兹:《公式、电影制作与制片厂制度——好莱坞类型电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版。
〔美〕大卫·鲍德韦尔、诺埃尔、卡罗尔:《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麦永雄、柏敬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麦永雄、柏敬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Film Art:An Introduction,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1975
D,Hebdige.Hiding in the Light:On Images and Things,London,Routledge.1987.
Nick Browne,Paul G.Pickowicz,Vivian Sobchack,and Esther Yau(Eds.),New Chinese Cinemas:Forms,Identities,Politic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四、参考杂志
《文艺研究》(文化部艺术研究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
《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当代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电影学院)
《读书》(三联书店)
《天涯》(海南省作家协会)
《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