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创作

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创作

时间:2024-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片仍旧是脱离好莱坞之外的独立电影,不过却获得了很大的观众群。同时卡萨维茨也影响了之后新好莱坞高峰时期的许多导演。当然,电影《邦妮和克莱德》是旧好莱坞向新好莱坞转变的转折点,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电影。

第二节 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创作

1967年,罗伯特·怀斯拍摄了著名的《音乐之声》,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高达一亿美元的票房,并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这部电影几乎可以代表经典好莱坞的最高水准,严谨的叙事、流畅的剪辑、无懈可击的表演与趋于完美的场面调度,这些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但好莱坞的大片商们在艺术上永远不思进取,看到《音乐之声》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后,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大公司不断地抄袭这部电影,制造了大量的复制品。虽然这些影片导演的技巧依旧娴熟,场面依旧宏大,但千篇一律的生产方式早已让观众厌倦。节奏缓慢、充满靡靡之音的西部片、音乐片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观众。所以,在《音乐之声》之后的复制品大多遭到了票房的失败。好莱坞急切地需要新鲜的血液来补充。而正是这时出现了一大批年轻导演,他们懂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可以把握住时代脉搏,几乎一夜间,他们就取代了旧好莱坞时期的导演,而成为好莱坞的中坚力量,他们用全新的方式拓展了好莱坞电影的空间。

一、新好莱坞的准备阶段

新好莱坞的准备阶段从1960年开始,到1967年结束。新好莱坞能够兴起是建立在大制片厂解体与独立制片萌芽的基础上的。在这一阶段里,其先驱人物是独立制片导演约翰·卡萨维茨。卡萨维茨与新浪潮的很多导演有着共同的创作倾向,区别在于新浪潮的导演多为影评人出身,但他原来却是一名出色的好莱坞演员。对于新好莱坞与美国独立制片来说,他就像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是一位极其反传统的导演。1957年,他用自己演出获得的钱投资拍摄了《阴影》,这是一部采用16毫米胶片,利用手提摄影、实景拍摄完成的黑白电影。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子与白人男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演员都是毫无名气的新人,但却反而给这部电影带来了非常现实的质感。这部影片与众不同的风格使其获得了不小的影响,而被影评人称为“美国新电影”或“好莱坞之外的电影”。

在《阴影》之后,他为联艺公司拍摄了《一个孩子在等待》。由于这部电影遭到了电影公司的大幅度删改,迫使卡萨维茨自己成立了名叫“面孔电影”的电影发行公司,这家公司拥有他自己的电影版权,而且决定电影的发行放映方式。

在成立公司后,1974年,卡萨维茨拍摄了《受影响的女人》。该片讲述了一对普通的蓝领家庭夫妻,在平静的生活下走向崩溃的过程。影片最后当夫妻两人所有的积怨要爆发出来的时候,他们却已无力再去争吵,他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卡萨维茨敏锐地捕捉到了工业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确地表现出了在这种环境中人物的精神状态。影片仍旧是脱离好莱坞之外的独立电影,不过却获得了很大的观众群。这部电影也成为卡萨维茨的代表作。

同时卡萨维茨也影响了之后新好莱坞高峰时期的许多导演。他曾经是马丁·斯科塞斯的精神领路人。在看过斯科塞斯早期的一些短片后,便建议他离开B级片导演罗杰·科尔曼的剧组,去拍自己想拍的电影,这一建议促成了《穷街陋巷》的诞生。

卡萨维茨开创了不拘一格的叙事方式,倡导独立制片,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这些都为新好莱坞浪潮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另外,萨姆·佩金帕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于1961年拍摄了西部片《萨克拉门托》,这部电影带有明显的反类型化倾向。经典的西部片中,主角往往都是富于男子气概的硬朗的青壮年男子,而这部电影中,主角变成了一群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对世界充满着怀疑,整日依靠着回忆度日。以这样一群人为主角是具有深刻含义的,它标志着美国英雄时代的结束,也暗示着传统美国精神的瓦解。实际上,如同塞万提斯利用骑士小说的形式讽刺了骑士小说一样,佩金帕是利用了西部片的形式反思了西部片。

在观众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电影《毕业生》。导演迈克·尼科尔斯在1967年拍摄了这部影片。它着重描写了大学生在毕业后走向社会后的困惑的心境,同时对表面上平和善良的中产阶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电影准确地抓住了当时学生的心理,表现出了他们的空虚、不知所措又怀揣理想的精神状态。同时电影又带有一定的革命性。影片的最后,男主人公拉着女主人公冲出教堂,并用十字架阻拦追赶的人。在这一场景中,特地安排用十字架作为道具是有明显的意图的,它透露出了导演对宗教的轻蔑与反抗的情绪。导演迈克·尼科尔斯还于1970年改编了约瑟夫·海勒的反映战争荒诞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

当然,电影《邦妮和克莱德》是旧好莱坞向新好莱坞转变的转折点,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电影。导演阿瑟·佩恩有着“美国特吕弗”的称号,他与特吕弗都有着细腻中略带伤感的风格。但阿瑟·佩恩作为好莱坞导演,不可避免地带有着典型的美国特点,《邦妮和克莱德》前半段显得风趣十足,没有丝毫的沉闷气息。1970年,他还拍摄了电影《小巨人》,本片借一位120岁的老牛仔回顾了美国西部的血泪史。这也是一部具有颠覆性的影片,以往的西部片中,印第安人常常被塑造成野蛮的民族,充当着恶人的角色。《小巨人》则着重表现了美国的西部开拓者们对于印第安人的杀戮,带有严肃沉重的历史反思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海斯法典》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分级制度。这部法典不知道扼杀了多少人的创作激情,被废除后,马上出现了新内容、新形式的电影,出现了不少赤裸裸表现暴力、性的电影,大量的犯罪题材的电影重新占领了银幕。著名的《邦妮和克莱德》便是完成于废除法典一年后的1967年。可以说,如果没有废除法典,便不可能有片尾高速拍摄表现子弹穿透身体的画面。只有废除法典,才可能出现以后大量的带有破坏性的电影。到了1971年,库布里克拍摄了《发条橙》,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场面,这部电影得以拍摄并上映,和法典的废除也不无关系。

二、新好莱坞的高峰阶段

1969年,随着《逍遥骑士》的上映,新好莱坞进入了高峰时期。

《逍遥骑士》中的两位主角穿着牛仔裤,脚上套着大皮靴,身披美国星条旗,戴着墨镜,一副自由散漫、无所事事、生活颓废的美国年轻人形象。在激烈的摇滚乐声中,他们开着哈雷穿越美国,一路上,他们和遇见的人一起生活。他们的旅途并没有实质性的目的,他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但同时却发现人们害怕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自由的气息。影片的后半段,一场表现他们吸毒的戏被拍摄得迷幻而且恐怖,这几乎是美国垮掉一代的写照。他们将自己淹没在毒品之中,怀疑生命,怀疑上帝,怀疑周围的一切,并且丧失了所有的信仰。他们是在用毒品麻木自己,逃避世界。而电影最终的结局是,两个人在没有任何的准备的情况下被害怕他们的人打死在路上。

这部电影是极具破坏性的,在《邦妮和克莱德》中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叙事手段,而这部电影完全打破了古典的叙事手法,几乎抛弃了所有的扣人心弦的情节,人物都是随便地出现,又随便地消失掉。导演丹尼斯·霍伯集编、导、演于一身,拍摄出了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摇滚音乐,使该片出现了MTV的端倪。几位演员都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几乎不懂什么演技,而且也不需要什么演技,只是平常地说话,开摩托出行。在剪辑方面,明显地受到新浪潮的影响,杂乱而且节奏跳跃大,不讲究传统的剪辑技巧。

由于情节上没有大的起伏,片子相对而言显得比较沉闷,但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部小投资独立制片的电影竟然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起初在美国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反倒是在欧洲大受欢迎。在第22届戛纳电影节上,该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这个奖等于免费为《逍遥骑士》做了宣传。当电影再重新回到美国电影院的时候,美国人争相观看。最终,《逍遥骑士》获得了高达2 500万美元的票房,位居当年美国电影票房榜第四位,而它的投资仅仅是40万美元。

《逍遥骑士》的商业成功和当时的社会风潮是分不开的,因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正是《逍遥骑士》中的嬉皮士生活。《逍遥骑士》靠艺术性在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处女作奖,而靠文化性在美国获得了票房。

《逍遥骑士》的商业成功引起了好莱坞大片商们的注意。他们通过调查才得知此刻观众的构成成分已经发生了变化,青年人成为主体。这一切更加坚定了他们起用新人的决心。在一夜之间,好莱坞淘汰了几乎一代的编剧、导演等,而全部起用新人。这些新人导演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放开自己的手脚,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制作影片。

《逍遥骑士》完全颠覆掉了好莱坞的类型片模式,但同时自身又开创出了一个新的类型——公路片。在《逍遥骑士》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公路片。在丹尼斯·霍伯的影响下,后来德国新电影运动中的四杰之一——维姆·文德斯成为一位公路片导演。1991年,公路片《末路狂花》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

《逍遥骑士》还影响了之后的一大批新好莱坞导演,比如乔治·卢卡斯。1973年,他拍摄了《美国风情画》,影片主要描述了四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一夜之间的经历,与《逍遥骑士》相仿。电影也没有环环相扣的情节,主要是几个人的活动片段拼接,并且在配乐上,卢卡斯选用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流行乐与摇滚歌曲。《美国风情画》是卢卡斯给自己谱写的青春自传,是一部温馨、幽默的怀旧小品。在《美国风情画》过后,乔治·卢卡斯便走上了科幻的道路。之后他所拍摄的《星球大战》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而资助卢卡斯拍摄《美国风情画》的正是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1970年,他编写的剧本巴顿将军》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1972年,他获得了执导《教父》的机会,这部描写黑手党领袖的电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取得了2亿美元的票房,并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奥斯卡奖。《教父》并不是像以往的黑帮片一样,一味地描写打打杀杀的故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黑手党的内部,让观众深入了解了美国黑帮背后的权力斗争。在电影中,家庭谈话、聚会的场景要远远多于暗杀、枪战场景,这赋予了电影更强烈的现实性。而在另一方面,《教父》中的权力斗争本身又成为美国政治的暗喻,科波拉将黑帮与政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黑帮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在《教父》之后,科波拉耗巨资拍摄的《现代启示录》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部越战题材的电影场面恢宏,主题深刻,对战争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反思,成为越战片的典范。

需要注意的是,卢卡斯与科波拉都毕业于正规的电影学校,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他们即是所谓的“学院派”,被人们称为“电影小子”。在这一批“电影小子”中,除了卢卡斯与科波拉,还有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布莱恩·德·帕尔马等著名的导演。丹尼斯·霍伯等人的电影虽然更具创新性,但散漫的剧情与过于极端的表现手法毕竟难以让更多的观众接受,这也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空间。而“电影小子”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将更多的观众拉回了影院。

1976年,马丁·斯科塞斯拍出了一部带有强烈反思精神的影片:《出租车司机》。电影中,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出租车司机迷失在社会之中,找不到人生确切的意义。他想要通过自身去改变世界,却只能坐在车中观察着世界。电影从这个司机的视角,刻画了纽约不为人知、黑暗丑陋的一面。受卡萨维茨的影响,斯科塞斯的电影多是小投资、小制作的独立电影。1980年,他又拍摄了另外一部重要的电影:《愤怒的公牛》,正如这部电影的片名,斯科塞斯的电影始终带着强烈的愤怒的情绪,一直到2006年的《无间行者》,我们还是能在电影中看到这种愤怒。当然,这已经是打过折扣的愤怒了。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位日后的好莱坞商业大亨,与其他几位导演不同,从一开始,他所拍摄的就是好莱坞商业片。1974年,他所拍摄的《大白鲨》是一部成功运用特技拍摄的恐怖片。到了八九十年代,斯皮尔伯格更注重电影中技术的运用,拍摄出了《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等大制作电影。当然,在成名之后,斯皮尔伯格也开始拍摄反思历史、反映人性的电影,如《紫色》、《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人工智能》等。

这一群“电影小子”以后走向了两条发展道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布莱恩·德·帕尔马等拍摄制造视觉奇观的大制作电影;而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则继续坚持强调电影艺术性。不过当斯科塞斯2002年复出拿出《纽约黑帮》的时候,我们分明嗅到了好莱坞典型大制作电影的影子。也许,真正坚持在电影艺术战线上的好莱坞导演只剩下弗朗西斯·科波拉一人,2007年,他仍旧以独立制片人的身份拍出了电影《没有青春的青春》(Youth Without Youth)。

这一时期最有批判精神的导演是罗伯特·奥特曼。格尼玛拉在《电影》一书中评价,他的影片“使用了一些类型电影的规律,目的是为了在一些方面用类型电影的方法讽刺类型电影,从而反抗构成美国基础的基本理念”。1970年,奥特曼拍摄了一部朝鲜战争题材的电影——《陆军野战医院》。但在这部电影里,完全没有战争的场景,充斥在影片中的是一群玩世不恭的士兵所做的荒诞事。影片没有一个明确的主角,也没有明确的情节,观众所能见的就是各种荒唐的事情不断在军队中发生。奥特曼利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对美国军队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虽然电影的背景是朝鲜战争,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越南战争。《陆军野战医院》正是运用了战争片的方式对经典的战争片进行了嘲讽。在美国建国200周年的时候,即1975年,奥特曼又拍摄了一部代表性的作品:《纳什维尔》。影片是《陆军野战医院》风格的延续,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主角,没有明确的事件推动剧情发展,而是围绕着将要举行的大型音乐会与总统竞选来展开,从这两个事件辐射到流行音乐、文化、社会、政治竞选等多个方面。在奥特曼的电影中,往往事件本身并不重要,事件只是为其中的人物提供了一个暴露自己的舞台。围绕着这个舞台,剧中人物的演出荒诞而可笑,可细想一下,他们又都是最普通的美国人。由此,人们在电影中看到了美国精神的虚伪与荒诞。

另外,这一时期的美国还吸引了大量的境外导演前来拍片。1973年,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来到好莱坞拍摄了著名的《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精神病院中一群病人反抗压迫的故事。电影带有很强烈的寓言性,这个精神病院实际是社会的缩影,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普通的民众已经被政府异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电影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性的压抑与束缚。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代表作还有《莫扎特》(1984)、《性书大亨》(1996)、《月亮上的男人》(1999)等。意大利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也于1970年来到美国拍摄了电影《扎布里斯基角》,电影以美国的大学生运动为背景,诗化了60年代美国年轻人关于身体反叛的种种大胆的尝试与梦想,片尾摄影机高速拍下了房子爆炸的场面,表达了导演对物质膨胀、精神信仰丧失的世界的不满。

在新好莱坞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年轻的导演,并带来了全新的电影。这些电影改变了好莱坞的创作方式与电影语言,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类型模式,使好莱坞电影向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年轻导演们一方面打破了旧电影的类型模式,另一方面他们带来新的电影模式又扩展了类型片的空间。而“电影小子”们受过严格的电影语言的训练,他们仍然是根植在经典电影基础上,同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使传统的类型片脱胎换骨,具备了现代电影的特征,适合新的观众群体观看。据调查显示,在1970—1980年十年间,好莱坞每年生产200部左右电影,而且保持着10亿—20亿的观看人次。好莱坞还成功地将自己的电影商品推向了全球,占领了全球市场。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将美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美国的新好莱坞运动以一种反抗传统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好莱坞永远只是一个受利益驱动的地方,它没有欧洲的艺术氛围与基础,所以,虽然这期间也出现了少数的为艺术而电影的独立电影人,但他们永远不会是好莱坞的主流。好莱坞的片商们也许根本不赞成那些反叛导演的反叛思想,但他们觉察到了这种反叛的商业价值,所以自始至终,他们只是在贩卖反叛的思想,利用这种思想重新找回观众,赚回金钱。当这些年轻的导演还在反抗主流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已然变成了美国社会的主流。当社会重新趋于稳定,电影也走向稳定,占领好莱坞甚至占领世界的依然是大制作的好莱坞大片。一个激情的电影运动只存在于一个需要激情的时代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