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8分钟模式
英文名:Tango
中文名:探戈
导 演:雷布任斯基
类 型:动画/短片
片 长:8分钟
年 份:1982年
国 家:波兰
荣 誉:1983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这是一部以真人表演为基础制作而成的动画,本片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它精致的画面,也不在于它精彩的剧情,而在于它非凡的创意。本片同时也是动画“层”概念及其技术出现的标志性影片。[1]
内容介绍
探戈这种阿根廷的街头舞蹈,以明快的节奏和奔放的步法闻名于世,这部短片也是如此。镜头固定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而片子就是由一些都是在这个角度下拍摄的相片所组成的连续画面。十几个人物做着各自的事情,当一个人的行为完成后,则在加入一个新的人物的同时,以前的人物仍在不停地重复进行着和以前同样的事:小男孩一次次地跳进来捡自己的皮球;年轻的母亲一次次喂自己的宝宝;拳击手不停地锻炼身体;老人则一次次穿起自己的制服……片中的人物从小男孩开始,逐渐增加,变成十几个,然后又逐一减少,最后只余下两人,当皮球又一次抛入房内,男孩却没有再进来,而是最后一个加入画面的老妇人站了起来,拿起了皮球,四下环顾后走了出去。一切都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宛如被时间洗涤了一样。片中非常巧妙地安排了各种人物的路线和动作,以至于即使在中间部分,如此众多的人物充斥着房间的每个角落,开关门的声音已经构成了一首乐曲,却没有任何两个人发生位置上的冲突。这是一部值得看很多很多次的作品,每次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悟。片中的人物有很多内在的联系,例如小偷进来偷走的包是之前别人放进去的,而这种联系会随着反复观赏而不断地被发掘出来。
主题分析:被模式化的生活
探戈是一种双人舞蹈,源于非洲,但流行于阿根廷。跳探戈舞时,男女双方不对视。探戈是男人和女人永恒的战场。它定义了爱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会在舞蹈形式与风格中表现出来。探戈通常的表演规则和形式是有限的,想象力和激情却是无限的。因此在8分钟内,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每个人的故事却是无限的。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那些来来往往的人,除了那对情侣,没有人彼此之间对视。这个空间只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车水马龙的大城市里穿梭,人们身边一样发生着这个小空间里的事情。我们始终看到不同的人,但我们似乎也看不到任何人。获得存在已经不是关键,承认存在才是问题的关键。人与人的交往,人与人的沟通,漠然冷淡会令自然空间变成了概念空间。这个概念空间是个人化的,是个人心理机制的产物。在《探戈》短片中,除了那对情侣,没有人和空间里的第二个人有接触。
空间概念化以后便是模式。片子就苏联模式渗透到波兰表达了不满,提出了对苏联模式强加于波兰社会的抗议,也对人类社会的制度化和人类生存方式提出了自身的思考。
这里没有对于精神的提炼,有的是对于各种生活的展现。在模式的控制下,人们没办法拥有自己的精神,个性是要消解在共性里的,其中情侣在大庭广众之下亲热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模式的控制下,人们的七情六欲一切看起来都是程序化和公开化的。这些苏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波兰人民的浪漫和尊严。8分钟的片子,探戈舞曲在不痛不痒地哼哼,也代表了整个波兰人民在模式下的不自主和跟从,完全没有热情,没有生气,没有目标,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由模式控制的模具。导演的8分钟展示,绝对不是一个乐观的大度的传递,而是深沉思考的抛掷。
波兰红白国旗里的白色不仅象征古老传说中的白鹰,而且还象征着纯洁,表达出波兰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幸福的美好愿望,而红色象征热血,也象征着革命斗争取得胜利。这些都表明了波兰人民对于模式的不适应。因此模式对于生活的强行介入,不禁让人对模式介入的原因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
影片到了最后,人们纷纷走出了小屋。老人把孩子的球捡起来也走出了屋子的大门。空了的屋子显得一无是处,仅仅是一个没有多大用处的空盒子。最后孩子抛进来的球,导演安排了老年人去捡,也表现了电影制作者对于波兰回归自身传统的期盼。因为模式只是模式,一切按照轨迹进行的模式行为被展现为毫无意义、毫无生机,人们按照轨迹进行的是行尸走肉的生活,没有创新,没有生机,没有快乐,这和波兰人民的精神追求是完全不符的。在一个有着肖邦和居里夫人作为精神追求范典的国家,模式是对人民精神的禁锢和扼杀。这些都表明了模式入侵对于波兰来说是排斥性存在的现象。
角色分析
片中的角色做一个顺序的排列以后,我们便会发现是一个人的一生,从婴儿到成年再到老年期。这个短片没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有的只是出场时间的长短。导演有意安排少年和婴儿出现在片头,此时整个环境还没有达到鱼龙混杂的地步,恰好说明了人生在儿童和婴儿时期的清澈心灵。到了后面,空间里虽然没有交集,但却塞满了各种形态的人,这也是中年到老年的各色人之间的心理状态。没有人用心去看世界,没有人去关心在身边走动的人的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和自己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都在以自我为中心,并且这个心理特征从出生一直持续到年老。
场景分析
一个固定的狭小空间,在不同的时间里,不同的人来来去去,穿梭在这小小的房间。皮球被一次又一次地抛进屋里,大家在不同的时间里忙碌着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涉,互不影响,但是看似毫无关系的众人却又在冥冥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导演用精妙的构思,将不同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巧妙地同时呈现在了一个背景之下。每个人物的路线和行动都经过了导演精妙的安排,尽管人物越来越多,开门关门的声音已经形成了天然的乐曲,但是人物之间却没有任何位置上的冲突。在明快的探戈乐曲声中,一切以平静始,最后又以平静终,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思索。
这部短片丝毫没有剪辑技术的痕迹,是一个八分钟的场面调度长镜头。精确的场面调度,使得每一个进来出去的人物活动轨迹之间没有重复。这也更加清楚地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空间实际上是时间的作品,空间自身存在的意义是时间决定的,一个相同的空间,在时间的操控下,会产生大于自身概念的更多概念。剪辑是一门可以把时间和空间自由组合的艺术,在《探戈》一片中,完全不使用剪辑艺术,长镜头的运用实际上也在向观众提示一种时间艺术的思考。同时这部短片也没有对白,但是我们能清晰地听到各种声音。这些声音混杂起来,也就构成一曲短片的主题曲。
影片采用冷色系列中的淡绿作为主色彩,传达静感。静感的空间中纷杂的人物活动,会产生一个不舒适的对比,似乎是空间遭受了外来的打扰。因此在人物的服饰色彩方面,导演也尽量选用冷色,这样能达成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和谐,同时又能突出二者之间微妙的关系。
音乐分析
音乐方面,短片《探戈》使用的是探戈音乐。探戈音乐最主要受到1850年左右西班牙水手们带来的安达卢西亚“探吉约”歌舞的影响。其次受非洲黑人音乐的影响,探戈音乐中使用大量节奏明快的切分音就是这一影响的表现。再就是高乔人“米隆加”音乐的影响,吉他作为演奏探戈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就是这一影响的标志。到了1920年前后,大量意大利、西班牙等移民的涌入使探戈音乐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早期欢快的四二拍逐渐变成了适于表达忧伤情感、节奏较慢的四四拍。内容方面,探戈音乐和即兴编出的唱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是欢快、开朗、风趣、诙谐的,随着大批意大利和西班牙移民的到来,它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移民们怀着开垦、致富的目的而来,最后只能定居下来,无法返回故土同亲人团聚,这就使探戈增添了表达移民思念故乡和怀念亲人的忧郁、伤感、凄凉的内容。此后,由于歌词作者大多是移民的后裔,因此无论是歌词内容还是在歌词中使用的大量外来俚语,都反映着外来文化的影响。
因此导演对于探戈音乐的用意,可能是因为探戈音乐在内容上能反映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曲调上能表现忧伤情感。
全片的人声只有修理工修理电灯跌下桌子发出的哀嚎,还有情侣之间的亲昵声。是不是只有受伤和爱才能让人发出声音呢?受伤的时候发出声音是生理本能的反应,在和爱人接吻的时候发出声音也是生理本能。痛苦和快乐的时候人们会发出声音,这是生理本能的反应。但是在痛苦和快乐之间的那个中间地带的时候,短片中的人物都是漠然的,没有人愿意“大度”地发出额外的声音。在自我个体和其他个体之间的沟通显得冷漠,因为必须遵循模式的轨迹。
试想本片要是有对白,有沟通,那么秩序是否还存在?也许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使用爱因斯坦的“测不准”原理,即最后产生的结果也是一个“测不准”的结果——非秩序则秩序。
文化分析——人性无序
在二战当中波兰遭到德国的入侵,波兰希望拯救能够来自西方的大国,例如英国、美国或法国,但最终却来自于另一边——东方的俄国人。而俄国人当时奉行苏维埃式的意识形态,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70年代,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的“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积累了经济危机的因素,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显然这不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而是有关体制的问题。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也可以说,波兰人并不怎么接受苏维埃式的意识形态,波兰人认为他们走在一条错误模式的道路上。
在短片《探戈》中,我们看到每个人物出场后,都在遵循特定的轨迹做同样的运动,因此整个屋内的运动便是一种模式。在这个模式内人们的生活不断地进行,但是没有创新,有的只是重复,最后到一无所有。假设整个屋子是波兰,人们运动的轨迹所遵循的就是苏联模式。观众在观影的时候,随着进来人数的增加,一种不和谐的担心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预示问题会出现的感觉也会产生。
探戈的音乐和节奏是轻快而又热情奔放的,在《探戈》一片中,导演使用的却是单调、有压抑气氛的曲子,没有任何的改变,一切都按部就班。这些都能看出模式的概念意向。有人提出,这8分钟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包罗社会的人生百态。屋子里的人物确实在做人类社会的总总,只是在模式的控制下,一切都没有了人性的意义。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全部都在模式的控制下,甚至情侣之间的亲密都被放在模式里“被计划”。
我们发现在影片中出现的异性年龄大多相仿,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就有对应的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一个老年女性就对应一个老年男性,这些看来都是导演有意的安排。这样的安排更显得工整,更有模式意向,但是也表明了导演的态度完全是拒绝这种模式的渗透的。
探戈是一种热情奔放的舞蹈,但是我们在看短片《探戈》的时候,似乎总感到有一种沉闷的气氛在压抑着我们。从观看者的身份出发就有种想排斥的心理。
8分钟内所有生活的展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生活的基本模式,陌生的是模式结构和日常生活出现了偏移。生活序列被打乱,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序列,被挤压在一个空间中。时间之间的缝隙被塞得满满当当。欲望、爱、生命被挤压在一个罐头式的空间,谁都没有了原来的含义,有的只是按部就班,被一种来自他国的模式所束缚。波兰人民的爱、欲望、生命被演绎成了一个变奏的探戈。
(符攀婵)
【注释】
[1]运动引导层动画:在运动引导层中绘制路径,可以使运动渐变动画中的对象沿着指定的路径运动。在一个运动引导层下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被引导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