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植树的牧羊人》:幸福生活的真谛

电影《植树的牧羊人》:幸福生活的真谛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植树的牧羊人》:幸福生活的真谛英文名:The Man Who Planted Trees法文名: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 L‘中文名:植树的牧羊人/种树人导 演:弗雷德里克·贝克(Frédéric Back)配 音:菲利普·诺瓦雷(Philippe Noiret)、克里斯托弗·普拉莫(Christopher Plummer)片 长:29分57秒年 份:1987

《植树的牧羊人》:幸福生活的真谛

img100

英文名:The Man Who Planted Trees

法文名: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 L‘

中文名:植树的牧羊人/种树人

导 演:弗雷德里克·贝克(Frédéric Back)

配 音:菲利普·诺瓦雷(Philippe Noiret)、克里斯托弗·普拉莫(Christopher Plummer)

片 长:29分57秒

年 份:1987年

语 言:法语/英语

国 家:加拿大

荣 誉:1988年第6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法国昂西(Annecy)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评出的“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第五名

关于导演

弗雷德里克·贝克1924年出生于法国萨布鲁克的一个艺术世家,15岁便只身前往雷尼就读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书籍插图和壁画创作。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他于1948年移民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生涯。自1970年起,弗雷德里克·贝克开始在加拿大广播公司动画部创作动画短片,获得了加拿大国内和世界上众多电影艺术节奖项,并四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两次获奖(除本片外,《摇椅》获1981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由于繁重的创作,他患了眼疾。1986年,他被好莱坞国际动画片导演协会授予了安尼奖。

本片是用彩铅和松脂在毛胶片上绘制而成。这部30分钟的动画短片剧本改编自法国作家让·吉奥诺(Jean Giono)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内容介绍

img101

几十年前,我一个人穿越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脉的普罗旺斯高原的丘陵地带,那儿人迹罕至,海拔有1200至1300米高。在一个被弃置的村庄里没有找到水,我继续走了近五个小时后,见到了一个牧羊人在放几十只羊,他把水壶里仅有的水给我喝,还把我带到了附近不远处他自己的家,动手烧饭给我吃。我在他家借宿一宿,了解到原先看到的村落由于环境恶劣、生活痛苦、怨恨、争吵、自私吝啬等将其推向了灭亡。

img102

晚上牧羊人拿出袋子挑好橡树籽,第二天带我爬上海拔200米的高地放羊,他用代替手杖的铁棒掘洞,种完了一百颗种子。我了解到原来三年前,他就在种树,虽然已种下十万颗,但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万棵,其中一半已被动物破坏了,剩下约一万棵。牧羊人五十五岁,名字叫艾尔哲艾勒·普菲尔,以前经营一个农场,后来儿子和妻子去世后,他就决定一个人在这片高地上,以羊和狗为朋友,把这片土地改造一下。

img103

第二天我和他告别了。第二年,也就是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之后的五年,我都随军战斗,战争结束后,我又来到此地。牧羊人还活着,他只养了四只羊,养了一百个巢的蜜蜂。他一点都不关心战争,悠闲地种着树,1910年种下的橡树,现在已有10年的树龄了。整个森林绵延不断,像海洋一样,以前干涸的河床,现在流着潺潺的流水。

从1920年开始,我每年都必定会拜访艾尔哲艾勒·菲普尔一次,他的身体渐渐地变得虚弱,但他从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img104

1933年,森林保护员慌慌张张地去找他,规定了绝对不能在森林里用火,他也只是第一次看到那片由人手造出来的森林。1935年,政府派了正式的代表团来这片森林做调查,他们高谈阔论,除了禁止在森林里烧炭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被规定下来,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这片森林的魅力吸引住了。我的一个朋友成了这片森林的管理者之一,我向他透漏了牧羊人的事迹,友人分别时说:“那个老人已经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

img105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因为此处地处深山,砍伐对国家没有好处,于是采伐计划就搁浅了。牧羊老人对世间所发生的事一无所闻,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都不知道,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战争使我和老人又分离了八年。

1945年6月,我再次来到这儿,1913年的废墟里,现在建起了无数的农家,以前住在这里的人们和新近搬进来的人们,总计大约有一万人,他们所享受的幸福,全都是靠艾尔哲艾勒·菲普尔得来的。1947年,在巴朗的养老院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主题分析:人定胜天与默默奉献

本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曾经在古罗马时代流水淙淙,人们可以垂钓的地方,现在变成了狂风呼啸的荒漠,可是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自然的不端行为的严惩。但是牧羊人通过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全是靠一种永恒的精神和肉体的力量。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和神对抗,创造了伟大的事业,这体现了人类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人们原先自私自利、相互折磨,最终导致村庄荒芜和废弃。而到了1945年,“我”又去了那里,看到了更加美丽、面积更大的森林,到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穿过树林,不时有柔和的清风吹过,伴有儿童天真的笑声,陆续有一些年轻人搬到这里居住下来,这都跟30年前的境况有了天壤之别。当生态环境发生改观后,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这一点上来讲,牧羊人简直就是从事着上帝所做的事,他不但改造了自然,也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关心爱护。

所有这些变化都归功于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但有些人对这种变化毫不关心,渔夫和猎人不断地追捕鱼和野猪,尽管他们看到了这里茂盛的森林,也只会把它当做是大自然的产物。正是因为这样,没有人提起过牧羊人的功劳。如果有人知道牧羊人的功绩,人们大概就不会让他再默默无闻了。如“我”所言:这位高尚的老人的行为,除了神以外,又有谁会知道呢?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叙事分析:第一人称视点的出色应用

本片可以看做是一篇记人散文,采用了“限制性视点”来讲故事,感人至深。

叙述视点可分为全知性视点和限制性视点。全知视点是指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无所不在地叙述出影片中任何一个人物所知或所未知的一切。叙述者有绝对的自由,在叙事的时空中自由地行走。限制性视点指叙述者在故事中只知道部分内容,有时候叙述者所知的等同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者像鬼魂附体一样附在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上。限制性视点主要有第一人称视点、第三人称视点和客观视点。第一人称视点在小说中常用“我”的形式出现,在电影中,画外音经常是第一人称视点的外在形式。当画面出现一个人物时,叙述者用画外音说“我”。叙述者这时想把声音上的“我”和画面上的“我”等同起来。

本片在叙事方面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采用局外人“我”的第一人称视点,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本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在影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由此,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由于不是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因此,对种树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因此,种树人的生活就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角色分析:朴拙、写实

牧羊人艾尔哲艾勒·菲普尔

外在造型上朴实稳重,留着小胡须。“我”初次见到时,他用自制的罐子打水。因为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他几乎从不说话,但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自信。他烧饭给“我”吃,让“我”喝热气腾腾的汤。他不抽烟,养的狗也很安静。

由于儿子和妻子都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早逝,他从种树中缓解了痛苦和孤独,找到了幸福和满足。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两次灾难性的事情,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牧羊人的种树热情,他坚持在荒芜的土地上不断地种树,丝毫没有顾及战争的影响。他的身体渐渐地变得虚弱,但他从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img106

也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如果是神让我活下去,那我就种更多的树,虽然现在只有一万棵树,这些树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那么少,但是我还是会继续种下去”。对于老人来说,种树依然是让他乐此不疲的事情,也是他生活的本真,他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逐渐衰弱下去,也许他把心中的痛苦与烦恼都变成了动力,用自己的热情在绝境中取得胜利,这样孤独的老人,恐怕到死的时候连自己的语言都忘记的这样一个老人,用坚韧和乐观征服了大自然,征服了每一个观众。

政府官员

img107

装腔作势,官僚气十足。

二战爆发前,政府里的林业官员、水务官员先后到这里调查,空谈虚无的大道理,作为政客的一场演说,没有实质的政策和内容,只不过是到这里来欣赏一下美丽的风光罢了。大腹便便的官员拿腔作调和健康的种树人的朴实稳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达了导演对官僚们的厌恶之情。

场景分析

本片场景采用素描及淡彩画手法,风格简约,具有写意的特点。另外还借鉴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强调个性和自我感受,着力描绘光影和色调,弱化结构,许多地方都是几笔勾勒出轮廓,留给观众无限遐想。

在场景设计方面,对比手法的应用蕴涵着一种历史沧桑感。其一是声音对比,由沉重压抑到明快活泼,由刺耳的风声、颤鸣到有多种动物和鸣,使荒芜和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二是画面对比,由前面的素描到后来的水彩,树林也呈现由阴暗到明快的变化,人物表情由呆滞忧伤转向微笑欢乐。这些变化和整个故事的进展方向一致,开始是荒芜贫瘠,后来是丰富多彩,由颓废阴沉变为喜悦和生气盎然,视听对比使观众直接感受到了气氛的前后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精彩场景一:被弃置的村庄

img108

这座被弃置的村庄,就像燕子或蜜蜂的窝一样坑坑洼洼。泉眼干涸,屋顶倒塌,教堂钟楼崩裂。虽然房屋排列有序,但生活的迹象却一点也察觉不到。那是六月份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那块没有阴影处的高地,刮着很大的风,让人受不了,那些几乎要把这座被弃置的村庄吹起的风的声音,就像找到了食物的野兽的声音一样。

精彩场景二:贫苦而自私自利的生活

“我”在牧羊人家借宿一宿,了解到原先看到的村落的人主要依靠烧炭砍柴来维持生计,生活非常贫苦,在恶劣的环境下忍耐着,痛苦地生活着。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每个人都想方设法要逃避自己的命运,这就构成了他们像水泥一样坚强的性格,男人把炭运到城镇里,然后又回到村子,重复着希望和绝望,于是女人们的怨恨不断加深,大家不断争吵,产生出自私吝啬的念头,并大声地发泄出来。加上不断狂吹的风,扰乱着人们的神经,使自杀和精神错乱的事情不断增加。所有这些将这个村子推向了灭亡的道路。

描述这些情景,是为了片子的主题服务,也为后面的叙述做铺垫,先抑后扬,形成前后对比。

img109

img110

精彩场景三:牧羊人埋下种子

img111

牧羊人凿地埋种,画面简约传神。观众可以体会到牧羊人每播种一粒种子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会深刻地理解老人不求回报造福人们的美好情怀和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情感。

画面构图和中国画中的写意“留白”有些类似,场景和人物只是用素描的方式简单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没有将所有的行为全部刻画出来,只是描绘了一部分,这也如同心理学当中的“完形心理”,可以把另外一部分留给观众,让观众有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精彩场景四:绵延的森林

老人种下的一万棵树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远远看去如一片灰色的霞,就像一块毛毯一样盖住了整个山冈,确实很壮观。1910年种下的橡树,现在已有10年的树龄了。那些树已经长得比“我”和牧羊人还要高。

img112

img113

分成三区的森林,长11公里,宽3公里。那里是没有遭遇到人类破坏的地方,就像是一块天赐的宝地。那些树就像年轻人一样有活力,而且威风凛然地生长着,整个森林绵延不断,像海洋一样,给人舒服的感觉。向山下走去,以前干涸的河床,现在流着潺潺的流水,这和以前荒芜贫瘠的丘陵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精彩场景五:充满活力的田野

一切都已经改变了,连空气都改变了,那时候像野兽般迎接“我”的风,已经消失了,风中飘着一阵香味,使人惊讶的是,村里流着潺潺的流水,甚至有一个喷水池,更让人感动的是,喷水池旁边有一棵菩提树,那是复活的象征。以前是废墟的村庄,在人们的努力下脱胎换骨了,在过去的废墟上,新的房子盖起来了,包围着房子的菜园里,种着大白菜等蔬菜,菜园井然有序,那里已经变成了任何人都想住的地方。

img114

img115

img116

在这片土地上,完全没有战争的伤痕,从山腰到山顶,绿油油的大麦田和小块的水田清楚可见,在狭长的山谷里,有着大片的草地,在“我”来不了的八年里,这里变得越来越富裕,成为了幸福的归属。1913年的废墟里,现在建起了无数的农家,这就是幸福快乐生活的见证,原来干涸的泉水,成为了为森林树木储水的地方,再次流出了丰裕的泉水,在路上到处可见健康的男女和懂得享受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充满了活力,为田野带来了很多生机。

文化分析:基督救世

神话原型批评派认为,文学艺术的形成是人的潜意识产生的结果。作为反映一个民族普遍经验和心理特征的神话和宗教仪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一种心理积淀物或一种心理气质,保存在这个民族潜意识中,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只有把文学创作和象征民族共同心理气质的原型联系起来,才能揭示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内因。将神话原型批评观点用到电影分析中来,本片中植树的牧羊人的角色原型无疑就是耶稣基督,而本片的故事原型就是基督救世。

西方文明源头为“两希文明”,即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而从对西方人思想影响的深远来看,希伯来文化尤甚。在记载希伯来文化的《圣经》中的救世主耶稣基督,其圣迹以另外一种方式变形后在牧羊人身上得到了体现。

img117

img118

耶稣降临人间,主要是要拯救世人,为世人赎罪。在影片开始,“我”所走过的荒原、沙漠和废弃的村庄原本是古罗马时期流淌着淙淙泉水、有人垂钓的河流和森林,但现在荒芜萧条,只有狂风呼啸肆虐。毫无疑问,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人类自己对大自然过度开发和砍伐所致,人类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就开始反噬人类,惩罚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村庄的居民怨恨不断加深,不断争吵。不断狂吹的风,扰乱着人们的神经,使自杀和精神错乱的事情不断增加,自私吝啬的念头将这个村子推向了灭亡的道路。影片开始所表现的荒凉和悲惨景象可以说是犹如《圣经》中的人类犯了罪,悖逆上帝而受惩,因此堕入罪恶的深重灾难中。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1])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成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折磨,经受住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杨晓林)

【注释】

[1]记载在约翰福音(3)“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约翰福音(1)“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耶稣为何说自己是好牧人?好牧人这里是个比喻,羊意味着信靠主的人,也就是基督徒,乃至包括全人类,因为耶稣爱世人,如同牧人爱自己的羊群,耶稣为了拯救全人类,担当世人的罪,以无罪之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羊”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三天后耶稣复活,升天,直到如今仍然坐在全能上帝的右边,为世人祈祷,看护地上属于他的子民。凡属主的“羊”(基督徒),主都保守到底,至于不信的人,主也在爱着他们,一直在等待世人的悔改。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181097.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