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追求欲望的人生悲剧
英文名:Quest
中文名:寻找/探索/渴求
编 导:泰隆·蒙格马利(Tyron Montgomery)、托马斯·斯提尔麦驰(Thomas Stellmach)
片 长:11分23秒
年 份:1996年
国 家:德国
荣 誉:1997年第6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以及其他五十多个奖项
内容介绍
一个沙人躺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中,他无意间抓起一个水瓶,但水瓶空空如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沙人到处寻找水源,未果。一阵阵水滴声给他带来希望,他拼命地用手挖掘沙漠试图找到那水滴声的来源,不想却遇到流沙,因而进入到另一个领域——纸的世界。在陌生的纸世界里,到处是旋风卷着纸片纷飞,时刻会遇到迎面飞来足以把他打倒的纸片,在这个国度里,沙人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正在他失望之时,再次听到水滴的声音,这次他可以近距离看到偶尔滴落的水滴。他又有了希望和勇气,继续努力地去寻找。
沙人又意外地来到危险重重的石头世界,石头随时从天而降,他被困在平地而起的一座石堆之上,面对随时可能坍塌的垒石,他又一次不知所措,当他耳听眼见水滴就在垒石的脚下时,他鼓起勇气爬下垒石,并跌落在地。沙人找到刚才水滴落下的地方,拿起石块奋力地砸了下去,却导致石面坍塌,他跌落到了钢铁的世界。在钢铁世界里,沙人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险。脑袋被跌得变了形,脚趾也被割伤,就在这时,体无完肤的沙人耳边再次响起了水滴声,他拖着伤残的身子一步步向水源处走去。钢铁世界危机重重,但是他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水源。当沙人如此近距离地接近水源时,欲望的膨胀令他不能自拔,在钢铁世界里拼死地挣扎着,他离水源越来越近了,危险也如影而至。当他终于到达水源的那一刻,一切灰飞烟灭。镜头又来到了沙的世界,一切平静如初。
主题分析:欲望和追求交织中的人性挣扎
《寻找》以沙人的出现到死亡这一生死循环作为人生的缩影,对人类欲望的蔓延进行深刻的诠释。沙人本该生活在沙的世界,沙的世界寓意了人类本我的生活状态。而空水瓶的出现却引起了沙人对水的好奇和需求,于是他的生活的平衡状态被打乱了。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他执著地在本我世界里寻找水源。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又怎能在固有的圈子里寻觅到?于是他来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纸的世界。这里寓意人类迈出欲望的第一步,沙人在这个世界里跌跌撞撞,支撑他不懈寻找的动力恰恰是看到了希望的尾巴。在欲望的第三个阶段——石的世界,他遇到了满足欲望所需要经历的危险和重重阻挠。这时沙人已经没有了退路,因为他已经完全被欲望所支配,正如人类在快要实现梦寐已久的愿望和追求时,是无法放手的。直到他到达欲望的顶端,即影片中钢铁的世界,沙人终于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水了,这是他历尽千辛万苦所换来的,尽管面临巨大的阻力和危险,即使他为此体无完肤、支离破碎也在所不辞;直到怀抱欲望灰飞烟灭的那一刹,亦不后悔,即使后悔也为时晚矣。
影片恰像是风雨过后的守望,通过沙人的命运变化警醒世人:人类应当从欲望化的、物欲化的生活中脱离出来,重新回归人类的本我状态,找到人的价值和尊严。
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当代社会,人们进行消费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不断追求由众多企业、商业经营者和媒体故意制造出来的、刺激起来的物质和精神欲望的满足。对应短片,需要反复思考和回味才能理解其所蕴含的哲理。在当代社会,人们以尽情享受和高消费为时尚,传统的生活方式则成为落后、守旧的代名词,被抛之脑后。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被无休止的欲望裹挟着,终于迷失了原本的自我,丧失了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只有在某种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才会觉醒、懊悔,但往往为时已晚。
《寻找》揭示出人类悲剧的根源是由于人的欲望引发的,人作为生物界的高级动物必然有意识和欲望,并且欲壑难填。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丧失了自己原始形态的信仰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欲望带来的无底陷阱。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一切的探索和尝试都不仅仅意味着成功。勇于打破传统、探索未知事物的冒险精神,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一种可嘉的勇气,都怀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原本生活的再创造。沙人虽然失败了,并且丢掉了生命,但是死亡正是千千万万的探险者所必须面对的,只要有一个成功了,世界就可能为此改变。
创意分析:留白的妙用
短片《寻找》以其蕴含的深奥的人生哲理开启了成功的大门,在“新德国电影”的影响下,它把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人生经历,通过抽象和浓缩的艺术加工,虚构了时空关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寻找》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平铺直叙、有头有尾的封闭式的美满喜剧型结构,取而代之以一种新的叙事方法,通过不连贯的情节线,由若干个片段加以展现,片段之间缺少紧密相关的因果联系,时空上也有突破性的跳跃。如影片把故事叙事分为四大部分进行:沙的世界、纸的世界、石的世界和钢铁的世界,而这四个领域各自都没有直接联系。唯一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是都出现了水滴的声音,至于为什么会从沙的世界直接进入毫无联系的纸的世界,这便是创作者别具匠心所在,导演把深奥的哲理运用其中,通过寻找水源,进行简单而巧妙的画面转场,完成了这一原本突兀的衔接。这种叙事手法不追求把故事的来龙去脉或事件发生的背景介绍得一清二楚,而是有意识地将影片中的问题,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和判断。影片的结尾也摈弃了传统的大团圆美满结局,而以一种“空白结尾”的手法收场,迫使观众思索影片真正的寓意所在。
同时,《寻找》还充分运用了象征手法,如沙人寻水这一过程象征着人被欲望操纵的过程,而影片里四个世界分别象征着人为了达到欲望所经历的四种阶段,沙的世界是自己的原本生活,而纸的世界是为了欲望所迈出的第一步,之后为石的世界、钢铁的世界,而钢铁的世界则是欲望的顶峰,也是最危险的世界。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既抽象又深刻,为《寻找》的艺术魅力蒙上了哲学的面纱。
人物分析:寓深思于粗拙朴真
欧洲动画大国德国,其动画所表现出的实验与深沉全世界有目共睹。作为对电影本体的探索与研究,它坚持注重影片的外在形式而忽略其娱乐性与商业价值,关注声音与画面节奏的关系。《寻找》以定格动画为表现方式,是德国较擅长的短片创作手法。德国也不乏此类优秀的佳作,和另一部优秀的偶类动画《平衡》相比,《平衡》的角色就相当“德国”,高大消瘦的身姿,严肃冷漠的面部,整洁略有点呆板的衣着,使影片肃穆庄严。相比而言,《寻找》中沙人的造型就有点难以入目:粗糙的泥制体表,简陋的五官,僵硬的表情,没有头发,没有衣物,不成比例的身体四肢……加以不协调的运动状态,角色的外形特征不仅无法为影片增色,反而有败笔之嫌。其实不然,沙人的造型虽然简陋粗糙,但是《寻找》所展现的主题思想恰是对人类本源的探寻和对虚华欲望的抨击。沙人的造型十分接近主题的需要,贴切地表达出作者对影片主旨的感悟。
沙人作为影片唯一的角色,其造型的设计和人性特征的赋予都是创作者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简洁而不简单,丰富而不张扬。简单笨拙的动作诠释出沙人内心本能的渴望。
场景分析
《寻找》的场景共分为四大部分:沙、纸、石和钢铁,且这四个部分丝毫不带有直接的连贯性,人们很难从直接的感官上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把它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是影片的主旨思想,即,对人类的欲望崇拜进行批判。人物塑造和场景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思想进行精心安排和设计的。如,沙人和第一部分的场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沙人本来就应该属于沙的世界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剧情在影片主旨思想的推动下向前发展,进而来到第二个场景,并逐次呈现石和钢铁等环境下的故事变化,这种展开次序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的规律性就在于沙人对水的占有欲的强烈程度。
精彩场景:石的世界
在石头的世界里,沙人从天而降摔落在地,石头的世界对沙人来说完全是陌生的环境,巨石随时可能从天而降,石峰随处拔地而起,整个石的世界处处布满危险。沙人在这一空旷的环境中,孤身一人却依然迎刃而上,此时的沙人显然已经无法停下欲望的脚步,他只能被欲望拖着走,他的思想挣扎是那么地苍白无力,他冲破石的层层阻挠,经历了高空坠落造成身体受到重创,他没有被打倒反而奋勇前进,眼中心里全被水的声音充斥着。此时,沙人内心世界对欲望的挣扎,才是引导他前进的最终动力,最终这份“执著”引导他来到了钢铁的世界,接近了欲望的顶峰。
场景的设计,充分发挥了象征手法的作用,这种象征手法为影片的叙事披上了哲学的深奥面纱,耐人寻味,扣人心弦。其中,沙的世界象征着人类的本我状态,这个环境下的沙人是纯粹的。而象征着欲望起步阶段的纸的世界里,艰难险阻都是微弱的,在欲望的驱使下更激发起沙人对水的占有欲。在象征着欲望快速蔓延的石的世界里,占有的心理已经牢固植根于沙人的内心,让他无法停下脚步,他变得偏执而狂热。最终在象征着欲望的极致阶段的钢铁的世界里,沙人得到了欲望的最大满足,也在这极大的满足中被毁灭。
文化分析:“生于尘土,归于尘土”的人生宿命论
德意志民族埋头苦干,讲求理性,重实际而不尚浮夸的民族素质与德国今天的世界地位是难以分割的。短片《寻找》就是带有强烈理性思辨色彩的优秀短片,混凝土式的人物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成就了短片的艺术魅力。
短片以人生宿命论的哲学思想为依据,探讨人世间的生死苦乐,通过沙人寻找水源这一线索,设计了四种场景的奇遇,智慧地揭露了现实生存处境的残酷。
人生于何方?归于何处?影片巧妙地回答了人世间最深奥的哲学问题,它通过沙人的经历,把人的何去何从做了总结。其实,在人从生到死的这一过程中,贪欲也是紧紧相随,幼年对食物的贪欲,中年对女色、金钱的贪欲,老年对生命的贪欲,这些都随生命的终结而消失。《寻找》以沙人最终的人生悲剧警示正执迷于贪欲的人类不要迷失于对物质的奢求中。欲望如不能自控,人便会逃避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以至于毁灭自己。
但另一方面,正视欲望有助于树立远大的理想,提供追求目标的无穷动力,欲望是人们对自己未知领域的好奇心理,更会激发探险意识,也正是因为这种对未知领域的征服意识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发展。如若每个人都墨守成规,坚守传统,恐怕猿还是猿,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了,这是探索精神无可厚非的社会意义。因为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探险使人类不断地去发现自然的奥秘,一次次突破着认识领域的极限,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阳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