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彼得与狼》:回归野性,彰显大爱

电影《彼得与狼》:回归野性,彰显大爱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彼得与狼》:回归野性,彰显大爱英文名:Peter& the Wolf中文名:彼得与狼导 演:苏西·泰普里顿片 长:32分钟年 份:2006年国 家:英国、波兰荣 誉:2008年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创作背景这部动画片改编自同名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由音乐家普罗柯菲耶夫作于1936年3月,是应莫斯科中央儿童剧场之邀而作,1936年5月2日在莫斯科爱乐交响团举办的儿童音乐会上首演,由普罗柯菲耶夫指挥。

《彼得与狼》:回归野性,彰显大爱

img314

英文名:Peter& the Wolf

中文名:彼得与狼

导 演:苏西·泰普里顿(Suzie Templeton)

片 长:32分钟

年 份:2006年

国 家:英国、波兰

荣 誉:2008年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创作背景

这部动画片改编自同名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由音乐家普罗柯菲耶夫作于1936年3月,是应莫斯科中央儿童剧场之邀而作,1936年5月2日在莫斯科爱乐交响团举办的儿童音乐会上首演,由普罗柯菲耶夫指挥。此作品是采用旁白与音乐相交替的方式进行,后来被动画导演苏西·泰普里顿改编成了现在看到的动画片。这部动画短片耗费了250名工作人员五年的心血,带给观众的不只是场景的真实和角色的出众,更为重要的是五年以来持之以恒的创作态度和专业的制作精神。

“在我刚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创作的短片在报纸上就有不少的评论……后来制片人休·魏奇曼邀请指挥家马克·史蒂芬森去南岸看我拍的毕业短片Dog,他们非常欣赏这部短片。于是制片人当场毫不犹豫地跟我签了约,我就跟他们俩提议拍“Peter and the wolf”。他们俩都被吸引住了,这就是五年前故事的开始……每拍摄一格,我都去到木偶旁,触摸它,给它摆姿势,然后逐格拍,这样每做24次后,我们就有一秒钟的影片。这个是20秒的镜头,如果你用20乘以24,你就知道20秒的镜头你得移动木偶多少次。我们的木偶有两种比例,大多数的镜头是用1比5的木偶。在特写和室内的镜头,就用比较大的木偶。这些泥偶有相当复杂的机械装置。人物泥偶的架构和人体的骨架相似,动画人员要真正了解这些架构,知道哪里能动、哪里不能动,这样才能把木偶摆成想要的姿势。在真人电影中,一个演员通常足够演一个角色,在动画片中,一个木偶无法完成一部长片。我们需要几个复制品,因为我们使用得太密集了”。[1]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讲述的是,少先队员彼得勇敢机智地战胜了凶恶的大坏狼,解救了同伴小鸟和小猫。普罗柯菲耶夫用生动的音乐语言刻画了彼得、爷爷、猎人、小鸭、大灰狼等鲜明可信的形象。动画的文字脚本完全根据音乐家的作品构思而成,创作过程是先解读原作音乐,而后再将其形象化。导演苏西·泰普里顿在谈到这首乐曲时说:“自从她听到这首交响乐曲之后,几乎每天都在听,听了五年……场景和角色造型都是设计师事先根据音乐主题凭空创作出来的,比如彼得的造型是在第一个星期画出来的,完全是凭空想象,彼得就应该是笨拙、愚蠢、不快乐的男孩,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音乐是这样的(di…di…),是非常可爱和开心的,而看到彼得和音乐的搭配,感到很意外。”[2]

内容介绍

img315

小男孩彼得和他的爷爷住在森林当中一个自建的院子里。在暴风雪的恶劣天气里,彼得的爷爷手持猎枪,环视四周,还不时停下来加固一下院子栅栏。为了彼得的安全,防止被林中狼群攻击,爷爷特意把院子用栅栏封住了。有一天,彼得从熟睡的爷爷身上拿走了钥匙,和他的好朋友小鸭子一起走出了院子,来到了森林中间一片冰封的湖面。正当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一只狼出现了,吞下了彼得的小鸭子。被关进院子里的彼得透过门洞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伙伴被狼吞了下去,在伤心至极的同时,愤怒的彼得决定和狼进行一番斗争,为小鸭子报仇。他振作了精神,拿着网和绳子,顺着院子大门栅栏爬到了外面的树上,将绳子设了一个圈套,设法让小鸟引诱狼进入圈套,结果大灰狼中了计,彼得套住了大灰狼的尾巴,自己使劲拽住绳子的另一头,想把大灰狼吊起来,但是大灰狼很狡猾,先用力把彼得高高地拽起,然后又回过头迎面扑向彼得,就在刹那间,彼得拿起了网,将狼网住,这时爷爷拿着枪出来了。

彼得和爷爷一起将狼捕获,并决定把狼卖到城里。彼得又一次来到了城里,在爷爷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彼得又遭遇了那两个猎人,变得坚强、勇敢的彼得同样用网把凶残的猎人网住,意想不到的是,彼得这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他打开笼子,在一片唏嘘声中放走了狼,影片到此结束。

主题分析:冲破束缚,展示博大情怀

短短32分钟的动画,探讨了向往自由和人性的伟大这样深刻的话题。

看到男孩智勇斗恶狼,我们会以为这只是一部简单俗套的“狼与孩子”的讲述童年成长的童话故事。当最后看到男孩放走狼的那一幕,这才恍然大悟: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童话故事。从男孩被关在“笼”中的忧郁眼神到他对外面大自然向往的欣喜眼神,这反映出他内心与生俱来的对自由的追求。从他流着泪孤独地蜷缩在“牢笼”中到成功偷溜出门在冰上自由舞动,这实质上是对自由的一次成功获取。影片最后,男孩对自由的追求与狼渴望重回原野的自由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这样说来,男孩放走狼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尤其是小男孩彼得被压抑的天然个性、对猎人与狼两重敌对关系的最终选择,都表达出了本片制作者并非单纯童话的题旨与诉求,男孩放走了狼,这是男孩对他身边成年人的反抗,是童心的纯洁与成年势利凶险的反比,是对自由的召唤。男孩不仅仅解救了狼,也解救了一颗渴望自由的灵魂,包括他自己的灵魂。

小男孩放走灰狼,彰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善良,是彼得用大爱拯救了邪恶,也是一次灵魂的自由回归,这是本片主题的升华。

角色分析

片中几个角色各有特点,对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细节上精确的把握让这部影片显得与众不同。由于动画体裁的限制,片中的主体物的动作虽不像家喻户晓的皮克斯动画那样流畅张扬,但却不失丰富,并且每一个表情动作都被刻画得很细腻。

就制作而言,人物的皮肤是用半透明的矽和颜料混合制成的,感觉很像真皮肤,没有塑料的感觉,很值得一看。

彼得

img316

充满愤怒目光的彼得表情冷酷,从开始到结束都带着皮帽子,紧紧裹着红色棉衣,显得很瘦小,灰色裤子也是紧贴在身上,显然是内心受到压抑,有种反叛的意识。彼得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眼神。接下来的故事里通过一系列的眼睛特写,表现了彼得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彼得的眼神和表情开始有了一些暖意,他最坚强最孤独的内心有了变化,特别是在湖面上和小伙伴嬉闹时彼得显得很开心。结尾处的笑容更展示了一个自信、坚定的彼得形象。

爷爷

严酷的爷爷形象,头发花白,满脸络腮胡子,表情单一。爷爷这个角色生活在恐惧中,有点与世隔离;他不让彼得出去,把院子大门紧锁起来,再加上过度地保护彼得,所以内心显得很愤怒,仇视一切,也很固执、武断。

大灰狼

狼外形瘦长,灰色毛发,穷凶极恶,是彼得主要的对手,是一个很重要的配角。特别是在与彼得对视的过程中,显得很自负,在被网住的时候并没有过度地挣扎和反抗,而是有些邪恶,试图等待时机逃跑。

猫和鸟

img317

猫有双重性格,体型肥胖显得慵懒,躲过被灰狼吞掉的命运则显示了它的灵活与机智。同样我们看到影片中鸟的造型也有不同的表情,会笑、会兴奋,不开心的时候还会皱眉头。一个木偶,应该是毛茸茸的、一身蓬乱的,但加上羽毛之后,却是油油的,看起来还有点脏兮兮,显示了小鸟稚拙的特性。

鸭子

温和摇摆的感觉,而这种温和的个性,绝对不是那种聒噪的鸭子。鸭子原本的造型设计是那种强壮的鸭子,那种白白肥肥的形象,但后来导演参考了一些脖子长长的鸭子的造型,因此片中这只可爱的鸭子形象就诞生了。

场景分析

img318

场景一:冰封湖面场景

彼得、小鸟和鸭子一起用力推开门的那一刹那,影片用大全景展现开阔的森林湖面。冬日的早晨,日光温和,阳光斜照到冰封的湖面上,显得特别温馨,四周的树木似乎与彼得此时的心情一样,显得格外透亮。在撞开门的那一刻,音乐响起,整个世界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了,几个特写镜头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森林场景当中,大自然如此美妙,彼得也彻底放松了下来,像是获得了新的生活。鸭子的滑稽,小鸟渴望飞翔的表情,大肥猫掉进冰窟里的笨拙与爬出冰面的一脸无奈,一系列的动作都在这冰封湖面上演,对于渴望自由的彼得而言,和观众一样完全沉浸在眼前的场景当中。

场景二:小鸟自由飞翔的场景

img319

影片用一个主场景,一连串的分切镜头展示了小鸟在彼得的帮助下在空中飞翔的场景,导演用高速摄影的方式描述小鸟紧闭着双眼,感受重获飞行快乐的瞬间。这段慢镜头运用除了能捕捉俯视角度的场景外,其实还寓意故事完成了两次自由放飞的过程,一次为彼得与小鸟离开束缚他们的高墙,放飞自由,第二次就是小鸟重新感受到飞行,感受到自然,再次回归野性,放飞自由。

在同一场景当中,自由的小鸟,可爱的鸭子和大懒猫,在彼得走后,因为大灰狼的出现,命运竟变得扑朔迷离。在鸭子被狼吞下这一段落里,导演给了彼得四个近景特写镜头:担心——紧张——震惊——放弃,而这四个情绪变化过程让观众完全沉浸到故事当中,情绪一下子凝聚起来,刚刚的美好时刻被这只大灰狼无情地扼杀了。从天堂到地狱的转折就在一瞬间完成。

场景三:释放大灰狼的场景

彼得将狼放回大自然,这是故事的结尾部分,在这个场景段落里,有城市街道,有收购动物的商铺,有彼得的同龄人,还有那两个凶狠的猎人,这些环境的交代,无非就是为了凸显那只大灰狼最后的命运,包括观众在内的所有人,都把焦点放在狼的命运上。当彼得看到了蛮横的猎人用枪托捅铁笼子里的狼时,他想到了同样的遭遇也曾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影片在此处把狼放在弱势地位,彼得也动了恻隐怜悯之心,他这时改变了想法,和狼站在了一起,此时和狼的关系改变了,因此彼得将狼放归自然,与狼一起走出人群。狼最后回头看了一下彼得所处的街区场景,这一不经意间的回头动作,带给观众深思和感叹。

img320

音乐分析

因为这是一部由音乐童话改编的动画片,所以音乐的作用尤为重要。全片逼真写实的场景和人物角色结合音乐原有的性格与节奏,为每一个乐音与人偶角色赋予最生动鲜活的影像生命。从声音到视觉,从小男孩彼得和动物们机智灵活的性格,到历险过程悬疑紧张的影音对抗,每一个镜头画面空间都充满了智慧,也凝聚着导演的心血。音乐家普罗柯菲耶夫将乐队呈示各种乐器所表现的七个主要主题分别写出:长笛代表了小鸟的乐观;双簧管在低音区代表了猫的慵懒和滑稽的两面性格;单簧管低音区呈示老爷爷谨慎、严肃的形象;音色浑厚的大管更表现了爷爷的古怪行为和有些暴躁的脾气;三只圆号表达了大灰狼凶险的性格;以定音鼓急速的滚奏体现猎人的险恶、占有欲望强的一面;最后以弦乐全奏烘托彼得善良、天真的孩子特征,和城市孩子娇嫩、傲慢而又怯懦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分析: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的真实再现

本片改编自俄罗斯交响童话,虽然导演来自英国,但从短片风格来看确实保留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征,充满现实感的场景,体现出了俄国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3]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殊因素。俄罗斯人对土地和自然有特殊的情感。没有一个国家像俄罗斯这样地形复杂多变,领土横亘亚欧大陆的大片领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广阔的高原,也有条件艰苦的冰原带,肥沃的平原很少。复杂严酷的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人的性格。

长期以来,俄罗斯民族为了生存,同自然进行斗争,战胜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培养了俄罗斯民族坚毅的忍耐力和面对困难永不服输的性格。空间地域的广阔性使得他们豁达勇敢,他们对勇敢的理解是勇气在一定范围内的扩大。广阔的地理空间也使他们追求一种心理上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的精神。由于分散居住,人民交往困难也使他们养成了内向、谨慎而内省的姿态。更重要的是,追溯俄罗斯的历史文化,绝大部分是农民的历史,贵族文化凸显是在19世纪大学文化出现以后。农民对自然和土地的高度依赖性也就决定了整个民族对土地和自然的特殊情感。片子中的彼得和爷爷生活在寒冷的森林里,建造了一个院子,四周用栅栏围住,防止被狼攻击,在这个封闭寒冷的环境之下,彼得长期受到压抑,形成了反叛的个性。还有短片中的猎人,作为士兵出身的猎人本来是温和正义的代表,这里却成了残暴、蛮横的角色,这些角色性格的形成无不跟其生存的地理条件、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同时影片着重表现了彼得渴望自由,从开始的懦弱转变到结束部分的坚强,影片真实再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特征。

影片当中充满现实感的场景,色彩逼真,光影变化丰富,忠实于现实主义的真实,就像俄罗斯风景油画一样,捕捉大自然的细节,大胆探索人生的哲理,俄罗斯民族文化蕴含着渴望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而且始终在向世界演示着高尚的精神世界。这种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的生活充满了野性与对自然的狂暴力量,这种力量试图挣脱自然而又对其有所依赖,这种拉锯式的争斗在片子当中有所体现,如彼得与残暴的士兵,城市中猎杀动物的血腥画面,俨然是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的真实再现。人们似乎是在胆战心惊的征战以及与大自然的搏斗当中,体验一种近乎疯狂的快感,感受自然—原始生命的活力及其充分释放的快乐。动画片赋予了一种全新的结尾,显示出了足够的重量,有深刻的内涵。这就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博大、空旷的文化特征,也是人类崇高精神的一种展现,是大爱、包容和理解,整部片子反映的就是俄罗斯文化基因中蕴含着的高尚情操与博大情怀,引起人们对于人性真善,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命题的深刻思考。

(王秀岳)

【注释】

[1]选自动画片《彼得与狼》DVD制作花絮,导演访谈部分。

[2]选自动画片《彼得与狼》DVD制作花絮,导演访谈部分。

[3]斯大林阐述布尔什维克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的著作,最初发表于1913年《启蒙》杂志第3~ 5期,题为《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1914年在圣彼得堡以《民族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为书名印成单行本。中译文收入《斯大林全集》第2卷和《斯大林选集》上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